鄂州:美丽乡村焕发新光彩 文明乡风家家传

A-   A+
发表时间:2020-04-30 09:58    来源:鄂州文明网

  迎着春日温暖的微风,行走在梁子湖区的阡陌平畴,一幅幅美丽乡村图立马呈现于眼前:村民楼房围墙上绘满各种漂亮的移风易俗图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打着锣鼓的大妈们面带笑容;孩子们欢乐地在健身广场上跑来跑去……村民们感慨:如今的生活比城市里还惬意。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和灵魂。如何唤醒文明乡风,厚植乡村文化土壤?近年来,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积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乡风文明为目标,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努力实现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助力乡村振兴。

  传

  让“非遗”历久弥新

  一张长桌、一杆笔,成了91岁的熊克梓“疫情”期间的必备品。

  “听说贵医援助鄂州,父亲就在家写书法送给他们,表示感谢。”熊克梓的儿子熊友金说,“没事的时候父亲就会叫上我和儿子‘切磋’,要是父亲觉得我们手法退步了免不了一顿吼。”

  熊克梓是晚清著名书法家张裕钊的曾外孙,与其子熊友金、孙熊超皆研习张体书法,著有《苏斋文存》。

  “湾里几代人都在练写张氏书法。”熊克梓说,张氏书法是先贤留下的宝贵遗产,必须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2016年底,涂家垴镇书画研究会挂牌成立,不论哪个村的人,只要是对书法感兴趣的,熊克梓都不厌其烦地教授。这几年,老人印制了不少书法册页,打算留给后人。他说,只要还活着一天,就要让更多人了解书法。

  古朴的建筑、张裕钊的遗迹……沼山镇张裕钊文化园展现着梁子湖区对历史记忆、传统文化的珍视。

  “要真正保护好张裕钊文化,一定要留住他的‘魂’。”近年来,在园长张绍银的张罗下,收罗了近500份张裕钊文物。

  在东沟镇茅圻村张家湾积淀的民俗文化中,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些楹联,有古有今。张家湾后人学习书法蔚然成风,农忙之时,镢锄为笔,农闲之际,铺纸泼墨,形成了和和乐乐、翰墨书香的浓厚氛围。今年1月17日,“鄂州市楹联学会创作基地”在茅圻村正式挂牌,并为村民送去了200副木制楹联。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是一个地方珍藏的记忆,一个地方文脉的延续……梁子湖区不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力度,着力延续悠久历史文脉,守护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4月24日,在太和镇陈太村,陈世如创编的湖北大鼓《众志成城战疫情》正在上演,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观看。“欣赏完湖北大鼓欣赏牌子锣,这些文化精髓怎么看都有韵味。”一旁的村民津津乐道。

  2007年6月,牌子锣被列入湖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太村第五代牌子锣领队人陈国民介绍,让他欣慰的是现在第六代牌子锣的成员多为90后,为了让他们学好牌子锣,陈国民倾囊相授技术。

  在沼山镇桥柯村,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20多名湾里的妇女在这里向七八名老者请教古鄂玉连环技艺。

  桥柯古鄂玉连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工尺谱的代表,是鄂州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桥柯玉连环,一环传5代。到了86岁的柯传贵老人这一代,全村会演奏的表演队1个,如今队员只剩下5个年迈老人了。为了培养一批青年传承骨干,确保古鄂玉连环薪火相传,沼山镇妇女玉连环队应运而生。

  对于沼山镇人而言,玉连环与张体书法、双推车、牌子锣、穿花龙舟一样意义重大,是沼山镇文化艺术名片。

  张裕钊文化园基地、桥柯村玉连环基地被定为鄂州市首批非遗传承示范基地。

  融

  留住乡愁唤醒记忆

  “最美不过家乡,难忘莫过乡愁。”如何缓解远离家乡人们的思念之情,留住乡愁?

  梁子湖区的做法是:发展农旅融合,留住乡愁记忆。

  在梁子镇乡愁传承馆里,乡愁正以不同的形式被呈现出来。老物件、传统手工艺品、渔具等,总有一样会勾起大家的回忆,同时也让外乡游客被本土民俗文化所吸引。

  老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被实景展示出来,古老的纺车、农耕用具等一件件实物,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浓厚气息,仿佛诉说着古老的生活场景与悠久农耕文化的根脉,唤起人们儿时的记忆。

  尹福星,鄂州市非物质文化微雕传承人。他将过去的家具、农具等物件进行缩小版的雕刻,放置在乡愁传承馆供大家参观,深受村民喜爱。

  目前,梁子镇已建有庙下刘湾文化礼堂、打船墩高家湾文化礼堂、高家咀湾非物质文化传承馆和农耕文化展示馆等。

  为深入发掘农耕文化,记录太和镇金坜村发展历程及百姓生活变迁的历史记忆,再现渐行渐远的家园影像和曾经熟悉的生活场景,金坜村打造了一所“乡愁记忆馆”。

  走进记忆馆,可发现朴实的“外壳”之下别有洞天,每个房间各有用途,古厝内充满了文化气息和悠远记忆。石碾、石磨、纺车、锄头、烟盒、徽章……从一个房间踱到另一个房间,仿佛穿过“时间隧道”,走进过去的时光,每一件展物都是故事。

  “乡愁记忆馆不仅是要让大家记住乡愁,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在外的游子回乡后,多了一处可以走动的场所,看到这些展示的物件,更是勾起他们小时候的记忆,勾起了乡愁。”梁子湖区相关负责人说。

  农耕体验、民俗文化、老物件做成的微景观……梁子湖区大力实施农旅融合发展战略,打造完善一批景色美、配套全、功能齐的乡村旅游景点,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又记住了乡愁。

  倡

  移风易俗引领新风尚

  春节,本是宴会、聚餐的高峰期,然而今年春节很不一样。梁子湖区从新区到乡镇,从企业到社区,从党员干部到人民群众,取消聚会、不赴宴会、不办酒席……移风易俗“战”疫情成了全区广大群众的共识。

  “疫情过了我们再结婚。”东沟镇徐山村村民徐鹏飞与未婚妻黄玲,原定于大年初八结婚,请柬也已经发出。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他和妻子决定推迟婚礼,逐个给亲朋好友打电话告知婚礼延期,这一决定也得到了家中亲友的理解和支持,大家纷纷为这对新人“点赞”。

  “哪怕只有1%的概率,我们也不想拿大家的生命健康来赌博。现在防控疫情最当紧,婚事推迟几个月办没关系。等疫情过去了,我们再高高兴兴地庆祝。”太和镇狮子口村村民朱韵林是一位90后准新娘,取消了婚礼后便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当起了志愿者。

  而在梁子镇,白事简办也成为群众积极抗疫的自觉。大年初二,梁子镇长岭居委会居民余丛林母亲过世,亲戚朋友都为之惋惜,想前来吊唁。然而,特殊时期,余丛林按照政策要求,只操办了简单的葬礼。

  当下,“反对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反对大操大办,提倡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在梁子湖区各个村湾蔚然成风。

  沼山镇朱山东村杨一凰湾为改变部分村民攀比成风、铺张浪费严重的现象,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喜事新办标准,倡导“不要彩礼、不收礼金、不设账桌、不留剩菜”之“四不”新风。与此同时,湾里还推出了食材安全控制、婚庆宴席桌数控制、用餐标准控制等新规,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

  “以前,农村办喜事非常讲排场,结个婚,家家户户放烟花,吃流水席,一摆就是三四十桌。”该湾红白理事会成员杨学军说,随着一个个村民响应,村里红白喜事越办越节俭。

  合

  志愿服务奏响“和谐曲”

  连日来,梁子湖区太和镇柯畈村“和事佬”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心情大好:该志愿服务队荣获鄂州市2019年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20余年前,柯畈村以“彪悍”的民风闻名。然而近年来,村“两委”将“扫黄打非”与德治、法治相结合,进行了一场村级综合治理实验,变成了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湖北省级综合治理文明示范村。

  变化得益于村里成立的“和事佬”志愿服务队。该服务队由10名“五老”人员共同组成,对农户进行帮扶调解,一个个生活中的小矛盾、小纠纷在村民小组里就地、就近得到解决。

  同时,东沟镇茅圻村巧巧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余巧荣获鄂州市2019年岗位学雷锋标兵。“有烦恼,找巧巧”。一张小小的工作室名片已连接千家万户。自2016年进村工作开始,余巧便走街串巷,这户村民家缺点啥,那户村民家有什么需求,她都乐呵呵上门帮忙。疫情期间,余巧主动请战,组织志愿服务队给隔离村民代购物资,共服务村民近2千人(次),服务次数达2千人(次)。

  “巧巧工作室”从茅圻村走向全镇,覆盖东沟镇8个村,志愿者达100人。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件事到百件事,道德的力量在增长,文明的力量在传递。

  “榜样的力量是在不断传递的。”东沟镇伯岩村村民刘会栋荣获鄂州市2020年一季度楷模。刘会栋右臂致残,却主动参加一线防疫工作,贡献自己的“一臂之力”。从大年初一开始,无论是分发资料、入户宣传,还是人员排查、卡点值守,他都风雨无阻,出色完成任务。他不仅做宣传工作,还帮助村民代买代购,解决村民的日常生活所需。一袋袋米、一壶壶油,全靠他的一只手搬上车、搬下车,送到村民家中,有时忙到午饭都没有时间吃,得到了村民的广泛称赞。

  以榜样为镜子,树立一种形象;以榜样为标杆,弘扬一种作风。在梁子湖区,树榜样、学榜样、争当榜样的新风已然形成。(鄂州日报)

责任编辑:万敏健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