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欢迎仪式上,3位白衣战士手捧鲜花,眼含热泪。 (记者 杜瑞芳 摄)
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春满枝头,英雄凯旋!3月30日,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医疗队圆满完成支援武汉战“疫”医疗任务,平安归来。
卸下“铠甲”,感受春回大地
“披白甲,破楼兰,百战病魔今日还!”30日上午,谭晓发完朋友圈,便和周玲、刘娇在武汉坐上了民大医院派去接她们回家的专车。她们是民大医院援助武汉金银潭医院医疗队队员。
没想到的是,当天上午9点,武汉市民自发来到金银潭医院附近的驻地酒店,为她们送行。
热情的武汉人自发组织车队,一直将她们护送上高速入口。
15时30分,专车载着3位英雄,抵达恩施七里坪高速出口,民大医院部分领导和职工代表在出口迎接,为她们送上鲜花。
“欢迎英雄平安回家!”当车辆驶入民大医院,早已等候在门诊广场的医护人员和市民欢呼起来,广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30日刚好是刘娇儿子7岁生日,他跟着爸爸来到现场,终于见到了思念多日的妈妈。
“妈妈快回家陪我过生日!”给妈妈献上鲜花,小男子汉开心地喊道。
“嗯,宝贝乖,妈妈还要去宾馆隔离14天。14天后,妈妈好好陪陪你。”
“为什么不能马上回家?我要妈妈!”刘娇儿子哭道。
“别哭!你是小男子汉,妈妈现在打赢怪兽了,很快就能回家了,你在家乖乖等我……”刘娇安慰道。
当谭晓接过7岁女儿和3岁儿子写有“妈妈我爱你”的画作时,泪流满面。
眼泪无声,大爱无言。在武汉,直面生死和工作辛苦都打不垮她们,最让她们牵挂的是日夜思念的家人。每天从隔离病区出来回到宾馆,再累都要和家人视频聊天,报平安,以解相思之苦。
奋战67天,每一天都像在“打仗”
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谭晓、周玲、刘娇却逆行前往武汉,飞机被临时取消,她们转乘火车,当晚7时10分抵达武汉。她们是全国首批赴武汉支援的医疗队员,她们支援的金银潭医院收治了此次疫情大多数危重症患者。
金银潭医院南楼5至7层的ICU(重症监护病房)内,50多位医生护士将微信群命名为“金银潭湖北重症突击队”。这里是此次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线中的前线”,谭晓、周玲、刘娇便是冲锋在前线的勇士。
1月24日上午,她们去医院报到。经过院感防护培训,她们被安排到临时组建的ICU工作。除夕,3人下班回到宾馆,用泡面团了个年。
谭晓是民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被分到金银潭医院南楼7层。
她所在的小组有6个人,虽然互不熟悉,但工作起来很快就磨合得很好。哪怕喊不出医生的名字,彼此碰到了也会微笑打招呼,问“吃饭了没?”
“什么时候下班?”在为病人治疗时,防护服有可能被挂破,会增加感染的概率。同事之间会随时主动帮忙检查防护服有没有问题。
“每天工作量很大,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间。看到患者病情好转,离开ICU,是我最开心的事。”谭晓说。
民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周玲和神经内科的护士刘娇被分到了金银潭医院南楼6层。
“刚到这里时,工作和精神上的消耗都是我平时较少面临的,这里的患者病情都比较重,年龄偏大,有很多基础疾病,大多患者都是上呼吸机,还有气管插管,轻一点的会做高流量吸氧。对我这个没有重症经验的护士来说,挑战不言而喻。”回忆最初的紧张害怕,刘娇记忆犹新,“但当看到患者那一双双求生的眼睛,我的内心变得无比坚定,后来我自愿写下了入党申请书,火线入党。”
周玲是一个干了9年重症医学护理的护士,她主动申请到ICU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力量。
有一晚,周玲值夜班,从下午5点进入医院,次日凌晨两点多才从医院出来。晚上值班的八九个小时里,周玲需要同时护理8位患者。
“使用无创呼吸机的病人,要时刻注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上下插管的病人,得随时观察他们的生命体征,要格外警惕。”周玲说,“这些病人住不同的病房,我们就得不停地来回跑,脚趾都磨起泡了。”
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和尿不湿,带着厚厚的防护口罩,行动不方便,呼吸不通畅,可她们心里依然催着自己速度再快点、做得更多点。“战斗”结束之后,口罩在她们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没有家属陪伴,患者的生活护理、吃饭、喝水、大小便都得靠她们。
“如果不是真的有事,患者通常都不会喊我们。我每次站在患者旁边时,他们都会尽力忍住咳嗽,生怕一咳嗽,就把我传染上了。”刘娇感动地说。
67天,谭晓、周玲、刘娇一直住在金银潭医院旁边的酒店里,这个酒店住满了来武汉支援的医生,她们三人住一个标间、一张大床,一张小床。每天从隔离病区回到驻地,消毒、洗澡、洗衣……一通忙下来,早已累得精疲力尽。但无论多累,三人每天都会互相鼓劲儿,互相提醒做好防护。
武汉有很多好心人主动为医务人员做“后勤工作”。他们会买很多生活用品、水果送到支援医务人员所住的酒店。
她们在照顾他们,他们也在尽力保护她们。他们总说:“只有我们好好的,武汉才会好好的。”
她们永远不会忘记这场战斗,武汉也会永远记得她们的名字!(恩施日报 记者杜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