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忠在山上搭起土屋,举家搬到这里,全身心植树造林。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富春 摄)
一堆奖章记录着杨裕忠老人生命不息、造林不止的感人事迹。 (通讯员 饶正茂 摄)
11月2日,深秋。阳新县王英镇钟泉村万节垄山,漫山竹林高耸挺拔,微风拂过时竹叶唦唦作响。
50岁的杨道鹏,站在竹林间,喃喃自语:“父亲,我一定牢记您的叮嘱,即使白了头也要管好护好这片山林。”
30多年里,他的父亲杨裕忠用坏700多把锄头、300多把砍刀,挖了10多万个树坑,一锹一土培育起这片千亩林海。父亲也因此荣获全国劳模、全国绿化造林模范。在这个与通山县黄沙镇交错的地方,山林浓绿的植被涵养了王英水库上游来水区,让一库清水滋养百万民众。
父亲巡山走不动了
今年10月4日,80岁的杨裕忠在弥留之际,把子女们叫到病榻前。子女们把耳朵贴近他的嘴旁,才能听见虚弱的声音:“我不在了,你们要接过我的锄头,继续干下去!”
其实老人家的6个子女对山林并不陌生,他们中有3个就承包了荒山植树。
“姐姐在咸宁有1000多亩山林。我自己本来也承包了500多亩。”杨道鹏说,一家人承包的山场,加起来近3000亩。
但是,仅靠传统山场已无法过上富裕生活,杨道鹏就忙时照看自己的山林,更多时间多半外出打工,以此补贴家用。4年前的冬天,父亲把在外打工的杨道鹏叫回老家,要他一心一意留在家里照看这片林海。眼见父亲身体一天天衰老,没有办法天天上山,杨道鹏就开始照看父亲的山林。
钟泉村有1.5万亩山场,与通山县黄沙镇几个村庄的山场犬牙交错。这里许多山场曾经乱石横生,荒漠化严重,不长树只长草,茅草两米多高,一到冬天又极易引发山火,加之交通不便,没人愿意承包。
而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万节垅山上放眼望去,只见满目苍翠,成群的鸟儿在林间欢飞,鸣叫声响彻云天。
“以前父亲每天得走个把小时才能上到山来,后来实在走不动了就总在家里念叨,让我每天巡山后把林里情况说给他听。”
把树苗和工具背进山林土屋
柔和的阳光穿透竹林,洒在万节垅半山腰一座土墙灰瓦的简易农舍上,斑驳的外墙被岁月的风雨洗刷得凸凹不平。
“这是父亲1993年盖的土房。我在这里住了10多年,也在这土房里结婚。”杨道鹏说,1991年,父亲包下这座荒山,刚开始搭个简易草棚,后来干脆建起土房,举家搬到山上住,没日没夜地砍茅草、挖树坑、覆土、栽树苗、挑水、浇树苗……那时,通往山外的只有一条2公里的羊肠小道,因为不能走车,树苗和工具都得靠人工背进山里。
当过钟泉村支部书记的杨裕忠为人耿直,他经常教育6个孩子,要靠自己的劳动吃饭。由于年岁大了又家庭负担实在太重,他辞去支书后前往咸宁向阳湖开始种树创业。那时经常有人盗伐树木,杨裕忠人住在山场,又日夜巡山,让盗伐的人知道:“杨支书来管林了,再不能去砍树了。”
向阳湖成功植下一片林海后,杨裕忠寻思着开辟新战场,看到“三不管”的万节垅山石风化、荒草杂灌木丛生,他十分心痛,把向阳湖山林交给俩女儿后,上万节垅再次创业。
30多年奋斗,一间土屋里堆满了用坏的撅头、砍刀,还有箩筐。
杨裕忠造林感召着村民,大家纷纷上山植树,钟泉村慢慢变得万木葱茏。“县级劳模”“市级劳模”“省级劳模”“全国劳模”,直到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新愚公”杨裕忠的故事感动着万千人。
接过父亲的育林“接力棒”
接过父亲手中紧握的育林“接力棒”,杨道鹏也在思忖着山林的保护与发展之路,护好生态林的同时,也要发展经济林,这样山林管护才能长久。
“这片山场,以杉树、泡桐和楠竹为主,以前杉树做建筑脚手架,泡桐北方需求量很大,楠竹可用来造纸。”杨道鹏说,现在经济发展了,脚手架都用活动钢架,小造纸厂也关了很多,楠竹多用来做筷子,需求量小了很多。
能否林下种中草药?他出去考察几个地方后,看到这样做对林木有影响就放弃了。这些年,阳新白茶名气越来越大,下游的仙岛湖景区旅游越来越火,王阳镇计划种植万亩茶园,杨道鹏想试试林间种茶。
植树造林,三分栽七分管。杨道鹏正学着父亲当年的模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脚步丈量林区的每一寸土地,天天忙碌着维护防火带、监测树木病虫害、清理林区便道、关注火情、关心地质安全隐患……
“每天山上转转,看看林海,听听松涛声鸟鸣声,我心里很踏实。”杨道鹏说,他推掉了在外开公司的弟弟数次相邀,守着父亲的这片林子,感到很满足。
“这片山场承包期到2042年,即那时我70岁了,如果条件许可就会继续干下去。”站在土屋前,杨道鹏平静地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富春 龚雪 通讯员 向能来 饶正茂 明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