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术学院“画说节气”插画创作团队:传统文化与视觉设计的融合与碰撞

A-   A+
发表时间:2022-11-14 10:31    来源:湖北文明网

  今年5月,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团队与文明湖北公众号合作推出“画说节气”栏目,以独特的设计语言对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视觉符号融合传统与时代特点进行插画创作,通过传统文化与视觉设计的碰触,传承文化,展现设计创意与众不同的魅力。

  从“小得盈满 即是圆满”到“迎寒而立 相拥冬阳”,“画说节气”主题栏目目前已发布了十二篇内容。从五月的初夏到十一月的初冬,色彩调和间,关于节气蕴含的习俗文化特色仍在娓娓道来。从传统农谚到节气美食,从名句古诗到生活场景……“画说节气”插画团队成员们将二十四节气的特色元素融合自己的创想进行了再设计,每期栏目配有多幅插图,成员们分工协作,绘制出极具特色、风格多样的节气主题插画作品,吸引了大量的关注。

  

凃志初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画说节气”插画团队指导老师

  “画说节气”栏目源起于湖北文明网所属微信公众号“文明湖北”中计划开设的二十四节特色原创插图作品设计。不同于以往的节气科普大多采取转载官方或网络媒体图片的形式,“画说节气”栏目专注于打造专属节气主题的原创设计作品。对于与湖北文明网的合作,“画说节气”插画团队指导老师凃志初表示,“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具备较强图绘能力和故事情节的表达能力,学院的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生对于参与传统文化的视觉设计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设计意愿。”当湖北文明网寻求节气插画创作合作时,双方的想法一拍即合,“画说节气”栏目也因此应运而生。

  作为视觉艺术设计学院设计与实践教研室主任,在凃志初老师看来,设计的表现形式是十分广泛和丰富的,无论是品牌产品的包装,还是交互软件的应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离不开设计创作,因此设计类的学生们应当不断的通过各类设计实践与设计比赛去提升创作能力与水平。“画说节气”栏目的插画创作,给学生们提供了设计实践的机会,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不断去思考与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力去寻找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结合点,并赋予作品不一样的特色元素。从专题创作设计实践中,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创作出的某一幅作品,更重要的是从创作中的学会思考并形成自己独有的创作经验。

  凃志初老师常常鼓励学生们在学习期间多踏出自己的舒适区,勇敢去尝试新颖的、多元化的设计,在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后,也要尝试多去打破边界和固化思维,在看似统一的创作风格中寻找独有的变化,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多元化的思考来审视设计作品。

  在当今多元化信息时代,设计教育可接收的信息来源十分丰富,通过网络人们每天可以看到大量的设计信息和各式各样的作品风格。面对这些纷杂的信息,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应该专注于什么?凃老师认为,学生们应学会专注于某一个设计的形式或内容,不要过于追随潮流,随波逐流,要保持对作品的独立思考,用心去做好设计。

  

陈如铮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2020级研究生

  《立夏》是陈如铮在“画说节气”中创作的第一幅作品,作品以生动童趣化的风格在平衡艺术性与大众审美的同时也为后续节气主题的创作奠定了基调。在之后的创作中,陈如铮主要以主题节气的代表性农事活动为切入点,选取农事活动中的特色元素来构成画面。参与”画说节气”插画创作对陈如铮来说是将专业技能融入实践的一次有益尝试,在积累创作经验的同时也更好的将湖美学子的设计作品推入大众视野,让更多人了解到设计的力量与魅力。作为即将毕业的研三学生,陈如铮期望在今后职业道路中能拓宽更多设计职业的可能性,在设计师与插画师的身份间自由切换。

  陈如铮作品《大暑》

  陈如铮作品《霜降》

  陈佳睿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2021级研究生

  团队成员陈佳睿的节气主题设计风格以字体为主,在创作前期,她也苦恼于始终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风格。在凃志初老师的引导和指引下,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实践与探索,陈佳睿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手法与风格,开始确立了以字体为主的节气创作形式。经过这次设计实践,陈佳睿也慢慢了解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才能在个人创作风格与大众审美之间找到平衡点。

  

陈佳睿作品《大暑》

陈佳睿作品《寒露》

陈佳睿作品《立秋》

  吴爱琳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2021级研究生

  吴爱琳创作的节气作品以花为主要元素,在不同节气主题下,通过挑选与节气相呼应的花卉与色彩进行创作。创作之初,吴爱琳苦恼于如何将花卉与节气进行完美的融合,花朵的形态与颜色的选取成为一大难点,从写实到抽象,创作出更具设计感的简洁设计作品一直是吴爱琳创作的一大目标。在日后的创作中,她也希望自己不再局限于创作写实类的设计作品,而是走出舒适圈,开始逐步尝试抽象的绘画表达。

  吴爱琳作品《处暑》

  吴爱琳作品《大暑》

  吴爱琳作品《寒露》

  张和雨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2021级研究生

  成员张和雨的作品大多以小女孩为视角进行创作,对于这一选材的初衷,张和雨解释最开始创作是以故事性的角度为出发点,而小女孩的原型则是自己的表妹。在平常与表妹的相处过程中,表妹俏皮可爱的神态与动作总能触动到张和雨的内心,于是她将这些细节用画笔记录下来,最终选择以小女孩的角度来展现节气的生态之美。谈到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张和雨认为比起植物的描绘,小孩的角色更加难以塑造,需要靠大量的想象去描绘小孩的神态。通过这一系列的节气创作,张和雨更加坚定了今后创作故事性绘本的想法,她也希望自己能不断提升绘画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为日后的绘本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和雨作品《大暑》

 

  张和雨作品《寒露》

  张和雨作品《立冬》

  蔡福琳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2021级研究生

  在节气主题创作过程中,蔡福琳的设计风格一直在不断转换改变。回看最初的创作作品,蔡福琳有感于设计形式过于普通与大众化,指导老师对其完成的初期设计作品风格也不甚满意。在经历了设计图稿不断被否定和修改的过程后,蔡福琳没有气馁而是一直想办法突破自己,最终她想到将汉字等中国传统元素与植物盆景相融合,形成了单项唯一和多元文化性的艺术作品,也逐步建立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创作体系。

  蔡福琳作品《寒露》

  蔡福琳作品《霜降》

  常佳蓓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2021级研究生

  常佳蓓的作品将像素风与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机结合,作品以像素马赛克的形式表现出二十四节气中不同主题的花卉形象。从艺术人文学院跨专业考研至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创作学习中的困难不言而喻,因为跨专业,刚开始时,常佳蓓总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作品与其他人做对比,时常认为自己的作品没有其他人的好,从而更加否定自己。当意识到自我否定所带来的问题后,常佳蓓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和心理建设,主动去尝试不同的设计风格,找到自己创作的舒适区,再从舒适区中寻求新的突破,逐渐重拾设计创作的自信心。跨专业经历在某种程度对创作有一定优势,可以将两个专业特点进行有效融合,比如在本科美术史学习中建立起来宏观再细化的艺术框架思维体系,而这种艺术框架体系的建立使常佳蓓在创作中时常以更高的层次去考虑整个设计架构的搭建和系统的运行,而并非只着眼于创作的某一点,让艺术创作更具整体性。

  常佳蓓 作品《立冬》

  常佳蓓 作品《大暑》

  常佳蓓 作品《寒露》

  黄静泓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2021级研究生

  黄静泓与殷蝶是团队里的双人创作组,她们的作品常常将基础图形进行组合创作以呈现出明快清新的画面效果。灵活运用图形的创作灵感与方法来源于创作过程中,两人了解到每个节气都有代表性的花卉,而花卉的形状也都不尽相同,于是两人将不同节气主题的花卉进行了几何图形化再设计,以此创作出风格鲜明的节气海报插画。谈及团队合作中遇到的困难,黄静泓坦言,创作初期时团队成员设计风格差别很大,很难达到统一。但好在通过成员间多次的想法沟通与设计修改,渐渐寻求到两人设计观点与创作风格的平衡点,通力协作创作出极具特色的花卉风格节气作品。

  殷蝶 黄静泓《寒露》

  殷蝶 黄静泓《霜降》

  殷蝶 黄静泓《立冬》

  传承不易,创新犹难,“画说节气”栏目将现代设计艺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在弘扬传统文化之美,展现艺术风采的同时,也为美院学子们提供了向社会展示自己、提升创作能力的平台。未来,“画说节气”插画创作团队将以二十四节气设计创作为起点,创作更多延续传统文化和非遗产品的设计作品,用设计的力量赋予作品更多的生命力。(湖北美术学院 采访:李佳宸 周士钦 撰稿/录音整理:胡思懿)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