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接力为武汉三镇古建换“古装”

A-   A+
发表时间:2022-09-30 09:05    来源:湖北文明网

  秋分时节,漫步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修缮一新的巴公房子重回公众视野,标志性的红砖清水墙立面、复古露台和穹形塔顶吸引市民拍照打卡。

  年逾百岁的巴公房子承载武汉人的记忆,如何在修复同时留下它的岁月故事?项目施工方武汉城投房产集团所属武汉市天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交上了一份亮眼答卷。

  作为武汉市唯一具有建筑施工总承包和文保施工“双一级”资质的国有企业,自2002年成立至今,该公司累计实施各类历史文保建筑修复工程项目340多个,黄鹤楼、古琴台、晴川阁都曾在其妙手之下实现新生,汉口水塔、中共五大会址等一大批有代表性的国家、省、市文物保护修缮项目也留下了“天时工匠”的足迹。

  “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我们在复原百年前的施工材料和工艺上下了不少功夫。”公司董事长、支部书记赵征说,其下属“天时公司文保修缮创新工作室”由党员带队,对重难点修复工艺方案多次研究论证。

  为尽可能复原标志性的外立面红砖原貌,该公司与同济大学材料力学实验室合作,分析旧砖成分后进行砖粉配比,使生产出的新砖在耐用性、色泽等方面与旧砖趋向一致,并安排80余位工匠,按照百年前的施工方法,耗费近1年时间手工更换了56万块红砖。

  房内修复的精心程度也不遑多让。为让新装的铁篦子富有年代感,施工人员专程寻找会翻砂铸造的老手艺人,只为复原这道工艺给篦子留下砂眼和气孔;原来的黄铜螺丝钉因为材质软,吃不紧新修的木门窗,团队在考证后用涂上铜料的不锈钢螺丝钉替代,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还原历史。

  传承古法的同时,该公司也锐意创新。“不少古建中用到的雨水斗、屋面瓦等构件历史过于久远,早已无人生产。”公司总经理李全鹏介绍,技术团队运用3D打印技术,用树脂、工程塑料做到1比1复原,在保证强度、实用性的同时实现轻量化。“我们已和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未来将不断为城市文脉传承贡献新活力。”(湖北日报 记者马文俊、通讯员杨黎黎)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