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去哪儿了》剧照。 (省群艺馆供图)
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是津门网红打卡地,8月30日晚,璀璨星光于这里闪耀,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九届群星奖戏剧类决赛的首场比拼在此上演,由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和武汉市群众艺术馆联合创作的音乐剧小品《妈妈去哪儿了》与8部作品一起,呈现人间烟火、百姓喜乐。
让评委会心笑也能演哭对手
我省的音乐剧小品《妈妈去哪儿了》,聚焦武汉疫情期间一个小家庭。大题材却没有大场面,舞台上一个人或两个人的时段居多,但从开场孩子独自一人自言自语找妈妈,到剧终樱花盛开,揪心、伤痛、害怕、坚强、惊喜、感动、执着、信任、喜欢等情绪由舞台蔓延至观众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同为参赛者,好几个省份的领队都轻轻拭泪。
该剧编剧田莹也发现了观众的激动,“剧本改了10稿,不卖惨不煽情,我们就是把英雄人民的真实故事真实地讲出来、演出来。”导演香雪说:“作品表现了医院和社区两个战场,无论是一线的医务人员,还是坚守在家里的普通市民,他们都是勇士,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也会害怕、恐惧、焦虑、无助……于是我们从这个点切入,讴歌英雄,关注平凡人的内心世界。”
同样是时代背景强烈的《顺英养猪记》也是小切口叙事,年轻人的奋斗故事,找来拟人化的猪宝宝讲述。轻松诙谐,笑“果”不断。这出地方小戏,加入观众更为熟悉的彝族舞蹈《阿细跳月》的韵律和动作,作品整体更为灵动,民族风情闪烁其间。
情深动人只因抚慰凡人心
丰富的情感内蕴需要表演者饱满地表达。《妈妈去哪儿了》剧中爸爸的饰演者余信兰有一段收获全场掌声的咏叹调,大约4分半钟,3种情绪递进表达,余信兰处理得收放自如,“我用了3种音色、3个调子,唱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情感的表达和传达,但我是武汉人,英雄城市的生活体验让我和作品产生共鸣,真实才容易和观众共情。”
作曲王航告诉记者,旋律的创作首要是为表达服务,“并不需要特别高难度的技巧,但要能让观众听懂记住就不仅是技术问题,最终还是情绪、情感能不能传递、能不能共鸣,从今天晚上的演出效果看很不错。”
来自民间的群星,讲的就是百姓冷暖。小戏《山村致富宝》借两句山西民歌就有了“陈醋”的滋味,东北味的小品《过结》细腻地讲述了老年人的心结。湖北省群艺馆负责人说,看了决赛作品特别能感受群星奖设立的初衷,更加清晰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的路径。
高手在民间 群星更灿烂
决赛场上不少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浙江省的小品《我干的》,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轻松幽默地讲述了职场守则和人生守则,点到不说破,意味深长。
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负责人说,汇聚全国群文精英的群星奖,让我们看到不少新动向,紧扣时代脉搏、抒怀人民生活是我们不变的创作基点。
在群星奖的舞台上,传统之美正在与时俱进。安徽的小戏《欠条》说的是乡村振兴的大事,黄梅调的清新别致,让大事有了新叙述。北京选送的小品《安居乐业》,剧中人陈大爷一段“绕口令”推动剧情进展的同时,京腔京韵声声入耳。我省的《妈妈去哪儿了》,加入爵士流行音乐元素和动感时尚的舞蹈,清新明丽、流转灵动,还提升了作品的“治愈力”,让置身作品之中的观众更多的是感动而非感伤。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群星奖是我国群众文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奖,和文华奖一样都是中国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群星奖的奖励对象都是非专业的基层群众,作品带有浓浓的“时代性”“烟火气”“人情味”是群星奖最大的特色,也是群星奖创作的方向,更是文艺具有生命力的钥匙。(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通讯员 王永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