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后人留下可视可见可读的荆楚文化

A-   A+
发表时间:2022-08-26 09:03    来源:湖北文明网

省政协围绕“加强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利用”开展月度专题协商,建言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共同缔造美好生活

  

8月25日,省政协“加强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利用”月度专题协商会在武汉召开。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文脉。

  我省从1982年荆州市被公布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相关保护工作已走过40年历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各地进行了一些成功的实践探索,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精神,更好地“留住记忆”“记住乡愁”,省政协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聚焦“加强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利用”,于8月25日召开月度专题协商会。

  省政协主题发言人以及胡芬、徐国斌、方黎、陈先红、周晓琦、王广立、李诗、钱红平、李小雄、罗强、张存泰等委员专家认为,那些在岁月中伫立了几十年、上百年、上千年的荆楚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瑰宝,我们必须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既讲好荆楚故事,又为后人留下可视可见可读的荆楚文化,更好延续历史文脉,共同缔造美好生活。

  会前,省政协办公厅、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做了大量筹备工作。民革、民盟、民建、农工党、九三学社、台盟等民主党派省委会,武汉、襄阳、荆州、孝感、黄冈、咸宁、恩施等市州政协,部分常委、委员和智库专家认真开展调研,形成38份调研成果。

  坚持保护至上、抢救第一

  委员们认为,坚持保护至上、抢救第一,是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制度的初衷和根本所在。

  省政协主题发言人认为,应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极其重大的独特价值,刻不容缓实施抢救性保护、规范化利用。为此建议:

  识别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核心价值,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性挖掘其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

  如红安县七里坪镇,革命历史给其留下了以长胜街为代表的革命历史遗址群。建议在规划引领、政策措施、资金保障、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省、市、县、镇四级成立由主要领导、相关部门参与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加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利用,传承红色基因,

  构建系统完整的保护对象体系,尽快摸清家底,完善保护名录。

  创新保护利用理念,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稳步推进城乡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改造。

  委员们认为,坚持保护至上、抢救第一,需要及时有效夯实专业性支撑、法治化保障。他们建议——

  尽快出台《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鼓励设区的市结合实际,制定历史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

  各级党委、政府落实主体责任,做好动态监管和长效管控工作。采取切实政策和措施,加强保护机构人员力量。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高校、职业学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强领导干部的培训。建立健全修缮技艺传承人和工匠的培训、评价机制。

  坚持永续利用、科学利用

  委员们认为,坚持永续利用、科学利用,目的是让保护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他们建议,着力激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时代功能,深度推进融合性传承、市场化开发。

  着眼城镇村的文脉特性,委员们建议,努力找到其独特定位,总结提炼特色文化IP,擦亮文化名片,深化拓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效应。

  2023年,武昌古城将迎来建城1800年。委员们建议,充分调动武昌古城“人事物场境”IP资源,系统开发文宣、文博、文创、文旅、文娱、文体六位一体的“六文”产品体系,全面焕新“武昌古城”品牌。

  着眼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在历史文化资源有效利用中获取城乡发展的动力,实现永续传承,委员们建议:大力推进文化与农业、旅游、体育、金融等业态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以历史文化保护与创新性转化为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和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构筑全价值链保护开发模式。

  着眼探索多方参与的市场化开发路径,委员们建议——

  搭建“共同缔造”平台,政府承担主导责任,设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支持政策,为市场主体参与提供必要条件。

  探索古建筑认养、房屋置换、经营权转让等模式,吸纳市场主体参与保护利用或出资购买第三方服务,多元化利用社会资金。

  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和居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保护利用开发模式。可以借鉴红安七里坪镇依托红安华润希望小镇找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大冶水南湾村成立古民居发展理事会发展民居旅游等的成功经验。

  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委员们认为,编制科学规划,能够明晰保护的区域、重点和要求,厘清利用的途径、方式和界限;实行严格管理,才能把保护和利用的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这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委员们建议——

  建立湖北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管理体制。在省级层面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编制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谋划重大保护工程,建立省级保护对象名录和分布图。市县层面落实好属地责任,提出保护清单,编制专项保护方案,完善保护传承管理办法。

  结合长江经济带、长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加强对重要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空间统筹,与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战略规划充分对接,促进经济社会与文化保护传承协同发展。

  长江两岸纵深50公里分布9个历史文化名镇、174个历史文化名村(含165个传统村落),约占湖北历史镇村的65%。委员们建议,以流域思维推动两岸沿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发展,保护挖掘湖北内河资源,打造长江历史文化旅游长廊。

  构建以名城名镇名村为支撑的荆楚文化展示集群。重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风貌环境,补足短板,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让原住民留下来,让新移民愿进来,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让保护更有温度,让利用更有效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郑轩)

湖北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市、襄阳市、荆州市、随州市、钟祥市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洪湖市瞿家湾镇、监利市程集镇、郧西县上津镇、当阳市淯溪镇、红安县七里坪镇、监利市周老嘴镇、麻城市歧亭镇、潜江市熊口镇、随县安居镇、咸宁市汀泗桥镇、阳新县龙港镇、宜都市枝城镇、钟祥市石牌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大冶市大箕铺镇柯大兴村、大冶市金湖街道上冯村、红安县华家河镇祝家楼村、利川市谋道镇鱼木村、麻城市歧亭镇杏花村、南漳县巡检镇漫云村、通山县闯王镇宝石村、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阳新县大王镇金寨村、阳新县排市镇下容村、枣阳市新市镇前湾村

  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武汉市江汉路及中山大道历史文化街区

责任编辑:何霄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