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流淌人间传说 天河荡漾星空恋歌
郧西七夕广场夜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摄)
近日,持续两周的2022年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落幕。这是自2010年来,该县连续第13年举办七夕文化旅游节。
郧西是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发源地,“郧西七夕”入列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名录。近年来,该县塑造“天上七夕·人间郧西”“天子渡口·古塞上津”文旅品牌,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获评“湖北旅游强县”“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名县”“全省十佳乡村旅游目的地”,实现人间天河“流金淌银”。
七夕元素,城区即景区
农历七月初七,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
8月5日晚,郧西七夕广场,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巡游剧《郧夕奇缘》首演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天上的天河,流淌人间的传说;人间的天河,流淌天上的恋歌;神奇的故事,美丽了天上人间。”《郧夕奇缘》讲述的正是牛郎织女的故事。
天上有河汉,地上有天河。天河如一条玉带,穿越郧西县城而过,这也是中国唯一一条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中的天河重合的河流,郧西因此也被誉为七夕故里。
七夕广场上,一头雄壮的铜牛雕塑半卧水中,其背后是静思、淡雅的汉白玉织女塑像。走进百余米长的霓虹时空隧道,仿佛穿越时空,如梦如幻。
漫步天河畔,天河上鹊桥、金簪桥、金梭桥……37座充溢七夕文化元素的跨河桥串珠成线,栏杆和岸边的五彩灯带色彩斑斓,点亮“浪漫城”风姿。
天上七夕,人间郧西。近年来,该县坚持城区即景区,构建“三山入城廓、五水显风景、一道环古今、七夕浪漫城”县城格局。尤其通过挖掘七夕文化,发展文旅产业,该县连续举办七夕文化旅游节,让深山小县城声名远扬。
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该县接待游客796.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97亿元。仅今年七夕节当天,县城共接待游客18.99万人次,旅游收入约7900万元。
非遗文化,“浪漫”城乡
一丝一线,化作一花一草、一羽一爪。
“一根丝线16丝,绣这个柿子叶要劈成四分之一来用。”8月4日,郧西绣娘张春梅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演示刺绣作品《柿柿如意》,穿针引线间,柿子叶的边缘已经呈现在织布上。
郧西是“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较完好地传承了七夕节传统习俗,做巧工是其中之一。相传七夕节当天,郧西妇女们要穿针引线,做香包、绣球、服装挂饰等刺绣物品,送给心上人,谁做得快,谁就能得“巧”,到现在还流传着“绣花得巧”一说。
今年48岁的张春梅,是郧西“织女绣”传承人,16岁时学习刺绣手艺至今,曾两次夺得“七夕绣娘”大赛冠军,今年4月获评“郧西工匠”。
张春梅介绍,从2018年开始,该县劳动部门组织刺绣骨干培训班,到关防、湖北口、香口等乡镇授课,深受留守姐妹欢迎。
该县还通过产业扶持、技能培训,传承、发展“织女绣”,组建女性手工艺能人联谊会,提供妇女小额贴息贷款,鼓励创建刺绣等非物质文化产品企业。截至目前,该县分布各地的“织女绣”和编织作坊达100多家,带动2300多名妇女参与刺绣产业,年创收1000余万元。
除了“织女绣”,七夕婚俗在当地也得以传承演绎。该县观音镇双石沟民俗村,《十里红妆》表演再现“三书”“六礼”等七夕婚俗礼节,引得游客驻足打卡。该县还打造特色民宿、非遗民俗馆等,开发天河蒸菜、乞巧美食等体验项目,民俗村周边7个村1200余户村民吃上“旅游饭”,户均年增收1.5万元。
“七夕链”上兴产业
8月6日,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湖北七夕茶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茶香扑面。
“今年已生产成品红茶2万斤,后面几个月还可生产1万多斤,全年产值2000多万元。”“七夕美人茶”品牌创始人王华建介绍。
2017年9月回乡创业至今,王华建发展茶叶基地5000余亩,聘请专家研发无氧真空发酵制茶技术,开发出“七夕美人茶”之“怡美人”“睡美人”“瘦美人”等系列红茶产品。2021年,公司收购鲜叶30万斤,产红茶3万多斤,带动500余户农民增收。
在该县七夕文化创意生活馆,喜鹊水杯、文化折扇等七夕关联产品成了抢手货,今年七夕文化旅游节开启以来,5天交易商品1.1万余件,销售收入100余万元。
近年来,围绕“郧西七夕”,该县先后建成五龙河、龙潭河、“天河水乡·七夕画廊”“天子渡口·古塞上津”等A级以上景区13家。同时,探索开发文创、农创、科创产品,店子镇生产“七夕艾”、湖北口回族乡加工“七夕故柿”……截至去年底,该县“七夕链”上相关文化产业企业超过110家,商标120余个、产品100余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通讯员 武国顺 邹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