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展示土家族民俗、歌舞、服装等独特魅力

A-   A+
发表时间:2022-08-02 09:21    来源:湖北文明网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实践故事

  “长阳非遗馆自7月4日开馆以来,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00多人,也有许多人在这里拍抖音、做直播,推介土家民族文化。”7月31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负责人张颖辉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走进长阳非遗馆,抬头便是序厅中“打喜”的情景。“嘎嘎”(土家族聚居地区对外婆的称呼)对着孙辈絮絮叨叨、逗个不停,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喜悦……眼前温馨的场景,让参观者很快沉浸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

  长阳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长阳非遗馆于2021年7月动工,历时一年多建成,总面积608平方米,总投资400多万元。展馆通过文字、图片、蜡像、声光电等形式,再现长阳的民俗、舞蹈、服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我们土家人出嫁礼上的吹打乐,这种乐器叫唢呐。”7月4日,长阳非遗馆开馆当天,一位母亲指着展馆里的土家族出嫁礼微缩版蜡像仔细介绍,儿子听得津津有味。

  长阳非遗馆分为序厅、夷水巴方、夷水沧桑、巴土风韵、梦幻土家、鉴往知来六个部分,土家族撒叶儿嗬、都镇湾故事、薅草锣鼓、长阳吹打乐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馆中展出。

  从“夷水巴方”到“鉴往知来”,跟随非遗馆讲解员的步伐,人们仿佛置身廪君开疆拓土的现场,满弓之箭,射出了巍巍巴国。一个转角后,土家人拽耙扶犁,田间劳作、生生不息的场景又将人们带回“夷水沧桑”之间。再往前走,便听到激昂高亢的山歌、节奏明快的吹打乐在绿水青山之间回荡、流传……

  一两句耳熟的南曲,三五件眼熟的农具,让暑期来馆参观的孩子们,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自己与民族的血脉联系。

  “长阳非遗馆的筹建是一项惠及社会、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长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饶会群介绍,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近年来,长阳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如在全国率先提出重视“文化生态保护区”、率先颁布县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专门机构。

  放眼荆楚,我省先后出台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政策文件,重点提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长阳也陆续修订自治县非遗条例、制定《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长阳片区)总体规划》,积极开展武陵山区及清江流域非遗学习交流活动,推动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长阳片区)建设,有力推动了当地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读书感言

  我是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阅读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文化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文化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基因库”、社会和谐的“黏合剂”、生态文明的“导航仪”。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基础。长阳非遗馆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的现实行动。我们要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长阳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非遗馆负责人 张颖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萌叶 通讯员 谭兵)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