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永不竣工” 宜昌向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进发

A-   A+
发表时间:2022-07-20 08:27    来源:湖北文明网

  近日,宜昌枝江市街头的一个交通摄像头,记录下暖遍网络的一幕:该市沿江大道与江汉大道交叉口,一位老人正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过马路。老人行动不便,反复示意车辆先走,但一辆又一辆车却接连为他停下,直到老人安全通过,整个过程持续了约70秒。

  70秒的等待不长,但在宜昌,一个又一个“70秒”的故事,却共同绘就了城市最美风景线。无论城市干道还是背街小巷,无论早高峰还是晚高峰,礼让行人,早已成为宜昌市民的习惯与自觉。

  2011年,宜昌成为湖北首个全国文明城市。至2020年,该市已连续四届蝉联,全省唯一。宜都、枝江创成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当阳、远安获得县级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

  当前,宜昌正从全国文明城市向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进发。力争到2026年,宜昌文明城市数量达到6个,在全省率先建成“文明城市群”。

通过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宜昌城区越来越美。(图片来源:三峡日报)

  文明,从“不见白色垃圾”开始

  年初的元宵之夜,一场万人空巷的元宵焰火晚会,点亮了宜昌的长江夜空。

  这场新年盛会升空焰火4.8万发,滨江公园现场观看市民超过40万人,但人潮脚下,却几乎看不到随地丢弃的垃圾。

  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因为没看到就近的垃圾桶,将一袋垃圾在小手里提了2个多小时。整场晚会,不少市民几乎都是提着垃圾袋看完漫天焰火。

  当焰火落尽,人潮散去,3000余名志愿者自发留下,配合环卫工人弯着腰一遍遍清理查看现场是否还有垃圾。清晨6点,当滨江公园迎来第一批晨练的市民,地面丝毫不见前夜40万人潮的痕迹。

  2021年12月31日,《宜昌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为宜昌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提供立法支撑。

  49条内容,涵盖公共场所秩序、公共卫生、生态环境、交通安全秩序、旅游等各类场景下的文明行为规范。凡在宜昌街头随地吐痰,或在物业区域以外地方遛狗不牵绳,都将被及时劝阻或行政处罚。同时,对扶贫帮困、见义勇为、无偿献血等文明行为提出鼓励。

  今年,宜昌广泛开展“十文明”“十不见”专项行动,倡导文明出行、文明驾驶、文明用餐、文明排队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十类行为,并要求城市不见白色垃圾、不见烟头、不见乱停乱放、不见乱贴乱画等。

  ——“干净”,不仅是外地人走进宜昌的“城市客厅”后,发出的第一声感叹,也是爱上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宜昌干净的城市街道。(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文明创建“永不竣工”

  2021年,中央文明办提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

  从文明城市,到文明典范城市,内涵与外延、理念与实践、标准与重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它的背后,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是社会治理能力和城市治理水平的高效提升,是群众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品质的高水平改善,是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高标准示范。

  宜昌市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国文明典范城市重在先进性、引领性,是文明城市创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守正创新、提质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城市文明“皇冠上的明珠”,创建标准更高、准入门槛更高。参评的全国文明城市多达307个,只有排名靠前的文明城市,才能作为“典范”候选。

  他说,角逐文明典范城市,不仅仅是在市容市貌这些“看得见”的地方,更在精神文明等“看不见”的细节上。精神文明相关指标和测评权重,从29%提高到了40%,这对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恰恰是无法突击实现的,社会精神文明是一个长期进化的过程。”

  宜昌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归根结底是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更好满足400万宜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明创建,是宜昌永不竣工的民生工程。”

  2021年8月,宜昌市委正式提出实施“筑堡工程”,以党建引领为主线,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宜昌范式”——场景怎么建,群众来“点单”;小区怎么管,大家商量办;物业怎么样,居民来评判。

伍家岗区宝塔河街道张家坡社区“小板凳大民生”睦邻议事厅开展协商议事活动。(图片来源:三峡日报)

  宜昌市伍家岗区宝塔河街道张家坡社区,无论大事小事、难事易事,都要召开“小板凳大民生”协商议事会,由社区党员干部、居民代表一起,把问题拿出来论一论、辩一辩,找到大家认可的“最优解”。通过协商议事,社区有效解决了老旧小区改造、电梯加装、停车位改造等一批民生实事。

  截至2021年底,宜昌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842个,惠及11万户居民。新建改造菜市场65家,新建公共停车场62个、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4万余个……每一个数字的改变,都与人民“美好生活”紧密关联。

  从城市文明到城市自觉

  走进夷陵大道上的宜昌好人馆,罗长姐、刘发英等11名道德模范的海报,跃入眼帘。

  从2008年首位“中国好人”方玉明开始,连续14年,每年都有“宜昌好人”登上“中国好人”榜,涌现出罗长姐、刘发英、李广佳、易从梅等2357名先进典型,仅是“中国好人”就多达110名。

“英子姐姐”刘发英走访贫困学子家庭并送去助学金。(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拥军慈母”罗长姐,为了不给国家和部队添麻烦,43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因公致残的退伍军人儿子,无怨无悔;“英子姐姐”刘发英,30年坚持不懈,用大爱点亮山区贫困学子的求学梦想;“乡村好司机”邓兰舟,13年免费帮村民带货,还带动身边人一起行动……6月17日,“宜昌志愿”平台上线。短短1个月,城区各区在该平台注册的志愿者人数直逼30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达2014个。截至7月18日,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797场,累计时长达到12.6万余小时。

  李年邦本是宜昌一家理发店的老板。2015年10月,受国外志愿者的启发,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他开始在江滩边捡拾垃圾。

  2016年10月,他发起成立宜昌生态环保志愿者组织“三峡蚁工”,呼吁大家共同为长江大保护出力。去年的一天,他组织了一场长江江滩捡拾垃圾的活动,原以为参与者只有四五百人,未料最终到场的志愿者竟达2000多人。“我们每个人就像一只小小的蚂蚁,单只蚂蚁虽然力量很小,但是当它们抱团在一起,就会产生无穷的能量。”

三峡蚁工。(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近6年间,“三峡蚁工”不断感染、吸引着一批批志愿者的加入。如今,参与者已达6.4万人次,累计捡拾垃圾近1200吨。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蚁工”78岁,最小的只有两岁。

  《宜昌志愿者“三峡蚁工”从长江边搬走上千吨垃圾》的故事,被新华社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多国语言推向海外,引发世界点赞。

  法国第二大经济类日报《论坛报》评论:“宜昌治理长江是有成效的,许多多年未见的长江鱼类重新出现。现在至少有两群江豚已经在这里定居。”很多外国网友都被江豚母子在长江中腾跃的照片所感动。

杨帆志愿者服务中心队员们义务巡逻、捡拾垃圾。(图片来源:三峡日报)

  “在宜昌,平均每5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是志愿者。好人之城、志愿之城和蜚声世界的屈原文化,共同形成了宜昌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特色品牌。”宜昌市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宜昌共有近30万人次参与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全市注册志愿者达85.98万人,志愿服务组织达3500多个。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一座城,街头巷尾一幕幕自发的凡人善举,让文明在温暖中传递,成为一种城市自觉,也成为最打动人心的“宜昌故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金凌云 通讯员 王贤 徐栋)  

责任编辑:李欢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