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区南湖街道,三纵四横七条道路,占地约2.67平方公里。
上世纪90年代,武汉首批商品房建在这里。不到30年间,南湖街道逐渐成为大型纯居住区,拥有28个小区、3万余户居民,常住人口近10万人。
人口密度大,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不小挑战。确保人们在这安居乐业,是难题更是“必答题”。
“居民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采取‘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尤为重要。”南湖街道党工委书记郑丽霞说。近年来,通过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南湖街道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临时党支部“蝶变”邻里党支部
“我们真正把党旗插在了邻里之间。”
“没有他们牵头,电梯到现在恐怕还没装上。”提及楼栋加装电梯的过程,家住南湖街道都市桃源社区都市桃源小区13栋1单元的王孝海很是感慨。
2019年底,王孝海萌生为楼栋申请加装电梯的想法。业委会负责人告诉他,首先要在楼栋里找到牵头人。
左思右想,王孝海联系了楼下邻居姚贤荣。为什么找她?王孝海直言:因为她是党员!
在姚贤荣和丈夫定卫平的牵头组织下,左邻右舍迅速形成共识,电梯加装工作顺利推进。2020年底,电梯正式投用。
“这是党员引领带动群众解决身边问题的典型案例。”都市桃源社区党委书记甘利蓉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只有16位工作人员,要服务好7个小区,3889户、8738位居民,必须用好直管党员、下沉党员等“先锋力量”。
都市桃源社区在南湖街道率先提出,将战疫期间成立的小区临时党支部“固化”为邻里党支部,为党员“零距离”服务百姓创造环境:平时紧密协同、共建共治,“战时”迅速集结、组团作战。
“我们真正把党旗插在了邻里之间。”甘利蓉说,网格精细到户、组织精准到位、人员精心到岗,党组织架构进一步“下沉”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力推网格精细化服务以来,都市桃源社区已有325名党员参与邻里网格认岗,协助解决近百件大事小情。
志愿服务擦亮文明底色
“兄弟社区都是先进,我们不能落于人后。”
2006年成立以来,南湖街道6个社区中,中央花园、华锦、都市桃源、宝安、水域风华5个社区先后在文明建设领域获评国家、省、市、区级奖项。
“兄弟社区都是先进,我们不能落于人后。”宁松社区党委书记张艳说,充分调动社区内党员、志愿者的力量,让志愿精神成为凝聚居民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宁松在行动。
宁松社区康乐苑小区建于1997年,住户流动等客观因素导致居民对小区归属感不强,缺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转机出现在2016年。当年武汉建设地铁7号线,康乐苑小区自有门面面临拆迁。
拆迁补偿款谁保管?怎么用?谁监管?面对“从天而降”的巨款,小区居民炸开了锅。
协商议事过程中,小区涌现出了林维民、任桂花等几位敢于站出来、愿意代表居民发声的“意见领袖”。
张艳发现,居民们并不是不关心身边事,只是缺乏有效引导。
瞄准“红人”、盯紧“能人”,康乐苑小区顺势成立“康乐苑志愿服务队”,张艳邀请林维民、任桂花等人首批加入,带动更多居民与业委会、物业公司一起参与小区治理。
5年间,“康乐苑志愿服务队”规模持续扩张,以党员为主的骨干志愿者已达100多人,形成了“有事大家议,事事有协商”的良好氛围。
志愿服务力量的持续壮大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目前康乐苑基本实现了社区党委领导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的三方联动机制,我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社区治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等工作上。”张艳说。
找到人、凝聚人、用好人、幸福人
“在南湖,有一群‘了不起的居民’。”
曾经的南湖,邻里间的情谊被防盗门隔绝,缺少烟火气。
为融洽邻里关系,2002年起,南湖街道着手打造“邻里文化节”,倡导“以人为本、以邻为亲、以和为贵、以文为魂、以助为乐、以诚为根”的邻里文化精神。
20年来,“邻里文化节”年年不落,不仅成为南湖街道的特色文化名片,也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
“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但我们从‘危’中看到了‘机’。”郑丽霞说,疫情期间,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下沉党员“拧成一股绳”,“这股强大的基层力量,如果着疫情平稳而消散,就太可惜了。”
基于此,南湖街道在打造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和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区域化党组织建设、深化“功能型”党组织建设,通过优化组织体系发挥组织优势,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打牢基础。
不仅如此,2020年以来,南湖街道6个社区纷纷发力,持续擦亮“南湖大妈”、银发先锋等多个志愿服务品牌。
“在南湖,有一群‘了不起的居民’。”郑丽霞说,“南湖街道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只有找到人、凝聚人、用好人、幸福人,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才能有效提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源 刘洁 通讯员 吴迪 汤琪 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