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正在给老人理发。
核心提示
“剃头匠,来,给剃头匠剃个头!”
28日上午10时35分,村委会台阶处的屋檐已经遮挡不住阳光,64岁的向天桂看周围已没有老人排队等理发,于是脱下“马连坪剃头匠小分队”红马甲,一把坐在了另外一名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田科凤跟前。
向天桂和田科凤是长阳鸭子口乡马连坪村的志愿者,这支志愿者队伍里包含了村党支部书记、长阳审计局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村民志愿者等共计近20人。从2017年上半年开始,这支志愿者队伍就活跃在马连坪村,免费为村里老人理发,还将每个月28日定为“银丝关爱日”,把全村7个村民小组按单双号分为两组轮换,实现2个月为每一个老人理一次发。
对于马连坪村600多名65岁以上老人而言,每个月28日,幸福从“头”开始。
为老人们节约开支近50万元
马连坪村原来是有剃头匠的,而且剃头匠跟村里的老人年纪差不多,几十年的相处让其对“客人”的要求非常熟悉,因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理发在村里不算难事。
只是随着老人们年岁的增长,剃头匠精力不济,难以应付超600多人的“客户群体”。尤其是在这位剃头匠去世之后,村里的老人们理发就只能去山下的鸭子口乡集镇。
这样的话,问题便来了。
从马连坪村到鸭子口乡,只有一趟班车,每天清晨6时40分出发,下午3时30分从鸭子口乡集镇返程,单程耗时40分钟,票价11元/人,今年涨到13元/人。
那时候,去集镇理发车费来回22元,理发费用15元,因为下午才有车,中午还得在集镇吃个饭,老人们理一次发得花费50元左右。“老人们都很节约,如果呆在村里,50元可以用很长一段时间,还有老人为了省钱中午不吃饭。”马连坪村党支部书记李德芹告诉记者,“而且出去理发一次,天没亮出门傍晚才回家,就要耽搁一天的农活,他们会觉得更不划算,因此越来越多的老人都不愿理发!”
花白的头发疯长且不打理,就特别显老,以至于在外务工的子女每次跟留守家里的父母视频,总是担心不已。
老人们的“头”等大事,村两委班子和长阳审计局驻村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外面请理发师进村不现实不长久,最终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商讨决定自学理发!”李德芹回忆说。
采购工具,跟村里以及集镇的“Tony老师”学习,然后回村互相拿对方练手,还在村里找熟悉的人来作为“练手对象”。
就这样,不到2个月时间,大家终于勉强出师了。
起初为老人们免费理发是入户走访时顺便理发,但是全村户籍人口超过2600多人,仅65岁以上老人就超过600人,这样入户理发根本无法兼顾所有人,于是一致决定在每个月相对工作较少的28日集中为老人们理发,将全村老人按所居住村民小组单双数分为两个组,单月对单数,双月对双数,然后理发地点在村微信群内广而告之。
5年来,村委会换了届,驻村第一书记历经3任,驻村工作队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这支志愿者队伍一直延续下来,一棒传一棒,而且队伍还不断壮大,不仅设立了一个公益岗位,还有10多位村民自学理发后成为志愿者。
除了2020年初因疫情停摆近一年时间外,志愿者队伍已累计服务12000余人次,按照每个人上集镇理发一次花费40元来计算,为村民节约开支近50万元。
于是,每个月28日在马连坪村成了老人们的节日。
每月28日是留守老人“社交日”
6月28日,经过一夜雨水洗礼,群山苍翠欲滴,天空一碧如洗。
上午8时40分,负责理发的志愿者田科凤、阮修楷、李远文和向天桂就赶到了村委会前。此时已有7位老人赶到村委会,于是4人开始招呼大家过来理发。“连同村委会工作人员、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起近20名志愿者,在‘上岗’前都进行过健康体检。”李德芹说。
田科凤负责的第一位老人是他的姑妈田明英。老人家一坐到椅子上就比划起来,交代田科凤剪头发时一定要把耳朵露出来。只见田科凤手拿剪刀忙活起来,不到5分钟,田明英原来被白发盖住的耳朵就露了出来,发型也变成了短碎发,整个人顿时精神了不少。“你这一剪就年轻了好几岁呀!”站在一旁杨新春老人看着田明英老人的变化立即说道,“我戴了网夹,一会给我剪头发的时候,不用露出耳朵,我用网夹往后推。”
慢慢的,老人越来越多,4位志愿者也加快了速度。“爷爷们统一都是推平头,婆婆们就理成短发,最重要是让老人们看起来干净整洁且更精神,发型只是其次。”站在一旁登记理发老人姓名的李德芹说,“现场只剪不洗,所以速度比较快,大概10分钟就能给1名老人理发。”
记者注意到,随着老人越来越多,工作人员把他们请进村委会办公室内。只见大家三五成群分布在大厅各个角落,然后拉起了家常。而在屋外也有老人或围在正理发的老人身边,或站在走廊的角落,聊前一天晚上的雨,聊各自的身体,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他们的社交场所。“整个马连坪村7个村民小组,村民居住海拔落差接近1000米,所以平时很少有机会这么聚在一起。”李德芹介绍,“所以我们当时考虑把大家集中在一个地方理发,也是想让他们有个聊天的地方!”
说话间,一位杵着2根拐杖的老人出现在村委会不远处,在一旁待命的志愿者杨元桂赶紧走过去,将老人搀扶到空出的最右侧椅子上。
老人名叫杨鼎元,今年93岁,因为很久没刮胡子,上面的胡子都已经盖到嘴唇上了。
一旁的村民跟杨鼎元开玩笑,理发是免费的,但是剃胡子要收10块钱。结果一句话勾起了老人30多年前的回忆,“当年我带孩子去武汉看病,那里剪头发和剃胡子是真分开收钱的,我找不到,不然就不花那么冤枉钱了!”
说话间,杨元桂拿出推剪在杨鼎元嘴巴四周滑动,很快凌乱的胡子就被“消灭”干净了。
李德芹说,“实际上像杨鼎元老人这样上了岁数或身体不好的村民,我们都会上门理发。”
每次给村民理发都是察民情
驻村第一书记、长阳审计局干部陈胜这天就是在上门给六组村民邓新华理发。当天清晨7时50分许,陈胜抵达位于碑坳岭省道下方的邓新华家时,邓正在屋前道场前摊晒猪草。
67岁的邓新华家情况比较特殊,其爱人身患慢性病,已做过多次手术,因此他们家是否存在“因病致贫”风险,是驻村工作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昨天下雨,家里农作物有没有倒伏?”
“现在你爱人治疗有没有什么困难?”
“昨天听其他村民说养老保险已经涨了,你的涨了没?”
“家里还有没有其他困难?如果有什么难题及时告诉我们!”
……
理发过程不到10分钟,陈胜驱车赶来花了20分钟,问了几十个问题。唯恐有所遗漏,他又进屋同邓新华拉了会家常,了解其爱人在宜昌城区的情况,最后才放心离开。
陈胜驻村已有3年多,他至今还记得交接前后的场景:出发前,长阳审计局负责人一再叮嘱他,一定要尽快学会理发;交接时,被同事摆在最上面的就是推剪。“为了学会理发,我甚至还利用下班时间去集镇找理发师学习,然后回来就拿着食堂的南瓜练手。”他说,“家里很多亲戚也被我找来‘练手’,现在我也算是一个合格的‘Tony’老师!”
在陈胜看来,每个月28日的“银丝关爱日”都是一次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的最好平台,“无论是入户理发,还是在固定地点理发,驻村工作队队员都会跟村民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他说,“像今天就有几位村民反映家里的高粱倒伏,下午我们就开会来商讨解决办法,该上报就上报,保证村民利益!”
随着气温升高,属于每个月28日的热闹也宣告结束,上午11时03分,所有的老人都理完发,志愿者们也互相给对方理起发来。细问才知道,他们之中年龄最小的也有60岁了。
一旁的李德芹统计完了,当天上午共有39位老人理发后签字,“前面走了10几个人,今天一共理了50多位。”
而记者注意到,李德芹手中这个统计花名册很厚,最早的签名是在2018年初。“队伍从最开始的6个人扩充到现在近20人,大家一直都在努力,而且会像村里入选‘中国好人榜’的李友琼医生一样,一直坚持下去,使得给老人免费理发成为村里一个传统!”他指着村委会几十米开外的村医务室,说大家都只是想尽一份力,“没觉得自己做了多伟大的一件事,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老人们遇到的生活小烦恼!”(三峡晚报 记者聂烽 通讯员柯燕 覃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