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人次、采血量居全国前列,连续4年获“无偿献血先进省”背后
今年6月14日是第19个世界献血者日。11日,在湖北省暨武汉市纪念世界献血者日主题宣传活动上,省卫健委发布一组“热血”数据:2021年,全省自愿无偿献血人次达到73.9万,采血总量达到249吨,创历史新高,位居全国前列;与2020年相比,献血量、献血人次分别增长19.2%和17.4%,增幅居全国第二;武汉市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无偿献血增幅居第一。湖北连续4年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省”称号。
当天,全省各市州的38位无偿献血者代表及17个无偿献血家庭代表被授予相关荣誉。数据的背后,是每一位无偿献血者的默默付出,今天让我们来认识几位“热血英雄”的代表。
杨艳丽
“红色足迹”遍布各地
西藏拉萨、四川成都、江苏连云港、湖北荆州……荆州“军嫂”杨艳丽27年来无偿献血的足迹遍布各地,个人献血量近1.4万毫升。
1988年,13岁的杨艳丽因病手术。术中大出血,紧急输血,才保住性命。醒来后的她萌生出一个念头:“长大后,我也要献血,挽救他人的生命。”
1997年,22岁的她第一次在荆州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一次性献全血400毫升。
婚后,杨艳丽在拉萨随军生活,适应高原反应后,开始无偿献血。随军生活和休假旅途中,只要看到采血车,杨艳丽便上前,在陌生的城市留下“红色足迹”。
回到荆州后,杨艳丽建立了吉利汽车荆州4S店。遇上“血荒”,杨艳丽便发动30多名员工无偿献血。
2020年疫情期间,荆州市血液库降至警戒线以下,杨艳丽徒步11公里走到血站捐献400毫升全血,并发动丈夫、儿子、妹妹等家族10多人献血。
韩志茹
帮助别人,也是治愈自己
献血104次,其中献全血19次、献成分血85次,总计4.78万毫升……身材不高的韩志茹,在献血志愿者中是一座“高峰”。
1998年,在媒体上看到无偿献血的倡议后,韩志茹毫不犹豫地走进咸宁市中心血站,撸起袖子,完成了第1次献血。当时她的丈夫因病去世,自己的工作又面临调整。“我一想到丈夫生病时,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自己能用献血回报社会是最好的感恩。”她说。
她认为,在自己最困难时,帮助别人,自己心灵也能得到治愈。从此,她开启了20年的爱心之旅,每年的生日、爱人纪念日……这些日子在采血点都留下了她的爱心足迹。
2018年10月,在60周岁到来之际,韩志茹在咸宁市中心血站完成了“最后一献”。这并不是她无偿献血事业的终点,近几年,她仍以志愿者身份活跃在献血点,发动更多人参与无偿献血。
袁良根
感召更多人,大于献血200次的满足
来自十堰东风锻造有限公司的袁良根,是一名普通钳工,51岁的他,堪称车城“献血大王”。袁良根至今记得,1998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在报纸上看到关于无偿献血的报道后,他献了第一次血。
“为了献血,我曾好久没吃过一顿肉。”袁良根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2011年,由于缺乏锻炼,他转氨酶超标不能献血。他就控制饮食,加强运动。那段时间天天喝稀饭,一个月没吃过一顿肉。经过一年努力,他的转氨酶降下来,又可以无偿献血了。
至今,袁良根已坚持献血24年,累计献血239次,献血量达8.2万毫升。2007年11月,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组建了十堰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
这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多次荣获“感动十堰”优秀团队、十堰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袁良根也先后获得中国红十字终身荣誉志愿者、湖北省优秀志愿者等多项荣誉。“组建服务队感召更多人献血,比我个人献血200次更有满足感。”袁良根笃定地说。
耿广会
献血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2003年,还在华中农业大学读大二的耿广会抱着好奇的心理,走上献血车。翻看无偿献血宣传册,才知道献血对于救助危重症病人意义重大。也是在第一次献血中,他了解到除了自己这次所献全血,还可成分献血。
献全血是一次采集全部血液成分的过程,成分献血是指借助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某一血液成分(如血小板),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给捐献者体内。对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来说,由于成分献血所采集的血液制品中有效成分的浓度高、纯度好,因此疗效也更好。
第二次献血时,耿广会选择成分献血,这也成为了他最常采用的献血方式。
“把一件有爱心的事落实到日常生活,坚持做就不平凡,这也是我的成就感。”39岁的耿广会说,献血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只要14天间隔期一到,就到血液中心献血,风雨无阻。每年献满40个单位的成分血……坚持19年,献血303次,耿广会成为我省最年轻的献血超300次志愿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余瑾毅 通讯员 肖聂 毛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