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坚微博截图
“武汉大学运用先进的文物扫描和复制技术,把敦煌石窟‘搬’进了学校博物馆。”29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其个人微博上发了一组照片,引发众多网友集体点赞。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赵立坚所指的是武大用摄影测量技术保护敦煌文物的成果,这背后是该校两代师生接力四十载的努力。
数字化重现国宝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万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文物近百件,其中包括国家一级文物在内的珍贵文物30余件,多数为首次走出莫高窟(极目新闻曾报道)。
敦煌文化中最吸引人的是神秘的洞窟、绚丽的壁画和形态各异的佛像,这些真品难以跨越万里来到武汉,但它们还是以临摹、复制的形式,被“搬”到了武汉大学。这是怎么做到的?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先锋教授告诉记者,武大的团队研发的技术用于了石窟的数字化和壁画的几何纠正。黄先锋介绍,“敦煌壁画面积很大,原始壁画其实是曲面的,我们和敦煌研究院一起合作攻关,首先要对洞窟进行3D建模,获取精确的几何模型数据,然后用‘微分修正’技术纠正采集到的壁画图像,修正每张壁画的局部变形,然后就可以打印出平面的壁画了。”
在这次展览中,最让人震撼的是4个复原洞窟,参观者置身其中仿佛亲临敦煌。黄先锋介绍,他的团队在敦煌做的第一个完整数字化建模的洞窟就是285窟。“看到学生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欣赏敦煌文化的魅力,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我去过敦煌超过50次,累计待了一年以上,双腿还留下了严重的风湿。”黄先锋透露,以前的文物数字化非常困难,需要用到很多设备和人力,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普通人的手机、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文物后,就能“傻瓜”式生成文物3D模型。公众使用该团队推出的“云端地球”平台,支持PC和手机端操作,如果是服务于文物保护都可以申请免费使用。“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通过数字技术,让更多的文物得以永世流传。”黄先锋说。
院士夫妻的敦煌缘
“非常亲切,非常震撼。”在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开展当天,黄先锋从下午一直参观到晚上闭展,还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不只是黄先锋,来观展的很多武大专家,都和敦煌有着不解之缘。这其中,包括湖北唯一两院院士李德仁,以及他的夫人朱宜萱教授。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文物数字化概念才刚刚兴起,李德仁夫妇就开始着手保护敦煌莫高窟文物,当时还只能依靠沉重的设备获取测绘图纸。2005年前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快速发展,李德仁院士多方筹措经费和设备,推动了武大和敦煌研究院一起开展“数字敦煌”项目研究。2007年末,李德仁“点兵”研究激光扫描的学生黄先锋加入团队,两代武大研究者共同为还原敦煌石窟原貌而努力。
“敦煌石窟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纹理丰富,普通的测绘手段和设备难以达到要求,我们便将方向瞄准为激光全景扫描、三维数字重建,除了技术攻关外,科研人员的身体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黄先锋回忆。
黄先锋介绍,40年来,有四五十名武大师生投入到敦煌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中。李德仁院士至少深入敦煌石窟十多次,朱宜萱教授去的次数就更多了,她在年过七旬时还坚持登上几十米高的升降机,给莫高窟“九层楼”立面测量。
在两代武大人的接力下,敦煌文物数字化水平已经很高,文物保护也开启“摄影测量+自动建模”的新模式。目前,武大团队还活跃于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等地,几乎覆盖全国所有大型石窟,还投入到大同古城、新疆石头城、北京箭扣长城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中。
武汉大学表示,为充分发挥展览综合效益,在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和好转的前提下,武汉大学拟于6月20日至8月下旬限额向社会观众免费开放预约参观。(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 通讯员 吴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