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市襄州区:乡村学校的文化育人实践

A-   A+
发表时间:2022-05-19 09:48    来源:湖北文明网

  在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名单中,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黑龙小学成功入选,成为此次襄阳市获得此项殊荣的两所学校之一。

  黑龙小学是襄州区最偏远的小学之一,距离襄州城区50余公里。这样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何以在全国中小学中脱颖而出,最终摘得“国牌”?

  近日,记者专程前往黑龙小学所在地走访,探究这所乡村小学的“夺牌”之路。

  探根源,豫剧文化氛围浓厚

  4月22日,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石桥镇黑龙社区。该地距离襄阳城区较远,却紧邻河南邓州,素有“一脚踏两省,鸡鸣闻三县”之称。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特有的豫剧文化,这里享有“豫剧之乡”的美名。

  “村里男女老少爱听戏,也爱唱戏,甚至干农活的时候也要唱两嗓子才痛快。”石桥镇文化站站长田国瑞介绍,黑龙社区一直有唱戏的传统,基本人人能唱上几句,《朝阳沟》是大家的最爱。

  田国瑞说,豫剧在黑龙社区兴盛时,多个露天舞台上天天有演出。无论是每年举办的“庙会”,还是村里人家操办红白喜事儿,节目单上,总是豫剧“当家”。至今,该村还保留有戏班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为发展戏曲奠定了基础。

  在襄阳,提到豫剧,不得不提李喜华——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这位曾享誉全国的豫剧大师,正是黑龙社区人,黑龙小学正是她的母校。这也成为黑龙小学发展豫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早在1967年,这里就成立了文化室,组建了戏曲团,专门选拔挖掘豫剧人才,李喜华便是当时村里选拔并向上推荐的戏曲人才之一。

  1982年,李喜华师从河南豫剧“四大名旦”之一的阎立品。在继承和发扬阎派艺术的同时,她充分发挥自己的嗓音特点,逐步形成了纯净、甜美、透明的唱腔风格,深受戏迷的喜爱,被新闻媒体誉为“汉江边上的唱破天”。她主演的豫剧《秦雪梅》《蝴蝶杯》《大祭桩》等剧中唱段,曾被录制成磁带全国发行。

  李喜华虽然走了,但她永远是家乡人的骄傲。黑龙小学校长刘清向记者介绍道,李喜华在当地家喻户晓,她家就在学校后边,娃娃们都以她为榜样。

  “有传统、有根基、有名人,且深受群众喜爱,豫剧在黑龙小学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可能。”刘清说,2013年,该校响应区教育局“一校一品”的号召,大力推进传统戏曲特色教育。

  看发展,下“绣花”功夫抓传承

  虽有了基础,但要想做好传统戏曲特色教育,还必须下好“绣花”功夫抓好传承。

  学校克服多种困难,拿出专项资金和场地,组建了戏曲社团,建设了戏曲练功房,给三到六年级学生每周安排一节戏曲课,还经常在校园内外开展戏曲展演。此外,该校还把戏曲操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和戏曲进校园的一个有效载体,将戏曲操作为每日的课间操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

  缺乏专业教师,学校就从民间聘请了两名戏曲爱好者作为老师,但仍不能满足师资配备需求,只得求助于湖北省豫剧团。

  湖北省豫剧团得知情况后,便义务对该校学生进行指导。刘灿、崔桂英等专家,每周到学校为师生讲解豫剧知识,传授表演技巧,开展戏曲辅导。崔桂英退休后依然坚持每周转两趟车,花两个半小时到学校给学生上课。

崔桂英指导学生。

  “刚来学校任教时,发现孩子们虽有戏曲学习的基础,但是动作和唱腔不够规范。”崔桂英说,豫剧讲究“手眼身法步”,唱腔要字正腔圆。云手、山膀、顺风旗等动作,她一点一点地抠,发音一遍一遍地教。几轮训练后,全校学生的戏曲操跳得十分有韵味,戏曲动作普遍做得很标准。课间跳戏曲操时,学生们一改往日的懒散,个个身形挺拔,精神抖擞。

  除了教授学生们戏曲和戏曲操外,老师们还为学生们讲戏曲中的故事,并在校园内外通过戏曲文化墙、对联、标语等形式,让戏曲文化渗透到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让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的种子根植于学生们心中。

  渐渐地,该校排练的多个戏曲节目走出学校,到部队、到襄州区浩然广场演出,并到襄阳市参加少儿春晚,还到武汉演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孩子们一次次走出学校演出,变得更阳光、更自信。家长们也看到了孩子的变化。四年级学生常敖菡的家长说:“孩子学戏曲三年多来,变得更有礼貌了,学习更加努力,气质提升了不少,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五年级王政心的家长说:“农村的孩子能走出去演节目,实在不容易,孩子更加开朗了,和同学相处更融洽,长了许多见识,成了班级小明星。”

  该校对戏曲特色教育常抓不懈,实现了由点到面的转变。戏曲文化在学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奔未来,发展任重道远

  经过九年的发展和积淀,去年,黑龙小学成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之一。

  夺牌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刘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入围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是打造“一校一品”、积极推动“双减”落地、全面推进五育并举的缩影。这块“国牌”是荣誉,更是责任,发展任重道远。

  教育部要求入选学校以此为契机,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辐射带动为拓展,以成果展示为抓手,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体育和美育教学全过程。

  刘清表示,该校将继续做强戏曲文化特色,持续创新性开发戏曲教育校本课程,在各班打造特色戏曲活动项目,让戏曲文化在校园发扬光大。戏曲种类也将拓展至京剧、黄梅戏、评剧、越剧、曲剧等多个剧种,让学生们体会中国传统戏曲的多样魅力。目前,学校正创作校歌,歌曲中将融入豫剧唱腔。

学生参加文艺演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据悉,随着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该校还将探索从“一校一品”转向“一校多品”,每年开展内容丰富的艺术节等文艺活动,实现传统文化“百花齐放”。

  “不断挖掘传统文化,增强乡村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德育路径,深化德育品牌建设,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活动、研学融合,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小学的路径,帮助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刘清说,为让学校成为传统文化的沃土,该校致力于建成校园和谐、学生全面发展、家长满意、独具特色的乡村学校样板。(湖北学习平台、襄阳日报社 王世翠 梁保敏 李慧芳 马贤芳)  

责任编辑:李欢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