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中国首座航空货运枢纽——鄂州花湖机场开航投运步入倒计时。
9年规划建设,鄂州从“钢城”加快迈向“港城”。转型发展的背后,伴随着城市更新之路的持续拓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鄂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全市上下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2020年底荣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后,随即开启“共建家园”行动,并吹响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号角,持续对标文明标尺,时刻丈量城市细节。
发展共建——
“十大工程”更新城市场景
可爱的小姑娘正在浇花,一群年轻人在阳光下快乐骑行,一位诗人于江畔临风行吟……推门即见这些楼栋墙上的漂亮绘画,西山街道落驾坪社区居民的心情为之一亮。
每栋楼有不同的墙绘主题,每个楼道就是一幅画。“楼道革命”的这个细节,让昔日显得有些沉闷的楼道生动起来。
不仅如此,拆墙见绿、“安桩引电”等便民措施接踵而至。按计划,全市未来5年将安装900个小区充电桩,首批50个将于9月底完成。
“城市更新,既要爱惜城市‘面子’,也要聚焦城市‘里子’,进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新期待。”鄂州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说。
2022年初,鄂州推出争创文明典范“十大工程”,涉及理想信念、道德建设、文明风尚、城市形象、人居环境和交通文明等方面,力促“城的文明”和“人的文明”同频共振。
几乎同时,鄂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宣布:全市未来5年将精塑主城区,完善城市综合体、大型消费场景等布局,并完成市体育中心、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和科技馆建设。
社区共治——
17万志愿者为城市家园增温
3月27日,鄂州城区多个小区突然接到暂时封控进行核酸检测指令,各社区人手一时出现短缺。
紧急时刻,各社区党员志愿者下沉社区微信群发挥了作用。在澜湖社区,网格员一发出征召令,不到10分钟,志愿服务“订单”即被抢完。
“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党员志愿者进社区,鄂州在全省率先开展。他们亮身份进社区,成为文明创建“敲门行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如今,“敲门行动”敲出了社区自治力。落驾坪社区,70岁的居民汤水松每天在楼道清扫垃圾。汤水松是最早加入社区“红色管家自治会”的居民,在他的带动下,许多邻居响应。一人带头,众人传递,自治会慢慢壮大,至今已有156人。
在新城区和新小区中,存在着社区和居民“我不找你、你不找我”或“我找你、你不理”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东塔社区探索“1+7”管理模式,推动城管、设施、环卫、园林等7个部门进驻社区,为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
主城区之外,梁子湖区的“太和婆婆”“余巧工作室”,华容区的“华容大姐”,都在以自己的日常公益行动,助力基层治理“内外兼修”。
让居民从“小家”走向“大家”,把一个个社区变成有温度的家园,志愿者引领共管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鄂州有注册志愿者17.8万人,志愿组织1200家,注册人口比例达到16.5%,他们广泛常态开展志愿服务,重点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贫困户。
成果共享——
“15分钟生活圈”抒写城市诗意
吃完早饭,出家门步行不到10分钟,然后掏出身份证,刷开城市智慧书房的玻璃门,便能享受城市一角的宁静。每逢周末,古楼街道镜园社区的蔡先生常常这样开启一天的生活。
去年2月,鄂州市首家24小时城市智慧书房在洋澜湖畔亮相,现已推广至主城区各个街道。“书籍数量多、种类全,室内布置优雅,而且还有空调,冷不着也热不着。”他说这里就像自家书房,想什么时候来都可以。
与镜园社区一湖之隔,每到傍晚,橘园公园人头攒动。这里是附近市民休闲首选,或跳舞,或唱歌,或散步……
城市诗意,无一不是从细微之处抒写。小巷微循环道路刷黑,千盏背街路灯点亮,晾衣架立在了单元门前,健身器材安在了楼栋间……
与此同步,51个“口袋公园”由小区边角地改建,让越来越多的居民有了家门口的公园;新建城市公厕23座,改建厕所59座,免费开放63家行政事业单位公厕;35个晨晚锻炼点陆续建成,城市社区健身蔚然成风。
近年来,鄂州累计投入11.2亿元,先后整改33个老旧社区、672个小区,“扮靓”与“宜居”并重,逐步构建起方便市民的“15分钟生活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劲松 夏中华 通讯员 李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