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湖北巴东分队成员与袁辉(中)合影。 (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供图)
从南京大学毕业后,袁辉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留在大城市,而是选择去偏远的恩施支教。
10年时光转瞬即逝,他俨然是物质上的“穷者”,却成为母校师生眼中精神的“富者”。
袁辉的大学老师、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于文杰这样评价:他志存高远,追逐理想,艰苦奋斗,为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和阳光,他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
勤奋好学——
打下深厚知识功底
满眼都是书!走进袁辉寝室,近百本书籍“铺”在书桌、书架、床头,涵盖文学、哲学、历史、心理学、地理等多个门类。袁辉笑称,每次搬家,最麻烦的就是搬书。
书籍,他的精神盛宴。“读高中时,他就爱看书。”袁辉的高中同学耿昕说,在徐州一中的图书馆,经常看到袁辉的身影。他不仅读与课业有关的书,还广泛阅读文学、哲学、历史等书籍。有一次,学校举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袁辉讲了很多不知名的小国家和人文特色,同学们听得惊呆了。他还在班上讲黑格尔、康德的哲学,大家十分佩服。
高中时,袁辉一直担任班长,成绩名列前茅。
“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袁辉的高中班主任朱彭说,袁辉并不是每一门课程都拔尖,也有短板,但他经过努力,最终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南京大学。
进入大学后,袁辉涉猎更广泛,隔三差五就往图书馆跑。“大一、大二时,他没有手机,也不参加任何社团,整天抱着一本书。”他的大学同学鲁佩说,同学们说他是“书虫”。
后来,很多同学得知袁辉在恩施支教,有同学想给现金帮他一把,均被他婉拒,但有同学给他快递好书,他都欣然接受。
2019年,鲁佩到巴东清太坪镇白沙坪小学看望袁辉,得知他在多个学校教古诗词、数学、英语、地理、历史等多门学科,深感不易,“如果没有刻苦学习,没有渊博的知识,不可能同时讲这么多课,还讲得生动有趣。”
校友李颖在广州任教,在校时曾多次与袁辉一起上课。她说,袁辉不是师范专业毕业,但在山区能探索出快乐教学,对学生成长很有益。
遵从内心——
坚持做正确的有意义的事
2018年,大学同学丁广义得知袁辉在恩施支教了6年,仍没有“返城”迹象,特意赶到巴东去看个究竟。
看到袁辉简陋的生活,他十分惊讶:“这么苦,你怎么过的!大学时没听你说要去支教啊!”听完袁辉的解释,丁广义明白,袁辉心中认定有意义的事,一定会坚持做下去。原本到嘴边想劝他离开的话,丁广义最终没说出口,只是劝袁辉出书赚点稿费改善生活。袁辉摇摇头:“用支教去赚钱,失去了支教的意义。”
“对的、有意义的事,他一定会坚持的。”鲁佩举例,读大三时,袁辉买了一部新手机,每天给30多位同学群发“历史上的今天”,涵盖名人名言、人生哲学等各种内容。“他还逐一给同学打电话,问喜不喜欢。”同学们哭笑不得。有人肯定,有人不屑,但袁辉认为有意义,坚持了一年,最后还将内容编辑成册,打印出来送给大家。
“这是一个坚守理想的学生。”于文杰是袁辉的论文指导老师,毕业前,他专门托好友帮袁辉找了份杂志社的工作。袁辉向老师吐露心声,表达了支教理想。于文杰表示认可,并尊重他的选择。
“母校以他为荣!”徐州一中副校长、袁辉高中时期年级主任陈雷表示,一个能在艰苦条件下扎根的人,一定具有仁爱之心、敬业奉献的精神特质,最终才能乐在其中。
爱心传递——
12名母校学子奔赴巴东支教
袁辉的事迹感动了社会各界,更感动了母校师生。
曾经,袁辉获得中国五四青年奖章。2019年,南京大学拍摄的招生微电影《向南》,男主人公“蔡铭根”的原型就是袁辉。开学后,学校邀请袁辉与2019级学弟学妹分享支教故事。
2021年6月,袁辉参加南京大学202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3000多名师生聆听他的演讲《我的南大往事》。“在基层工作,脸皮厚实点、心胸放宽点,把吃亏当成磨练,把困难当作机会,忍辱负重,埋头苦干……”朴实无华的言语,引发雷鸣般的掌声。
“袁辉的心灵太干净了,干净得像镜子一样;他太纯粹了,纯粹得像白水一样。他的事迹让我静下心来思考: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袁辉的大学同学冯准在校园网上留言。
南京大学团委书记蔡颖蔚说,在袁辉的感召下,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先后有12名志愿者,奔赴巴东县官渡口镇初级中学支教,并协调各方资源,以发放“南京大学励志奖学金”等形式,资助当地农村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截至目前,该校已累计为巴东92名优秀学子发放奖助学金15.56万元。
南京大学研究生孙天霖是志愿者之一,曾在巴东支教一年。“辉哥多次看望我们,十分关心我们,还鼓励我们克服困难。”孙天霖说,到了山区才深刻体会到,袁辉扎根十年的艰辛与不易,“将继续向辉哥学习,保持奋斗精神,努力报效祖国。”(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翟兴波 雷闯 蔡俊 通讯员 陈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