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新馆。
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
2018年4月2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的第四天,同来华进行非正式会晤的印度总理莫迪,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
两国领导人一同欣赏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特别是荆楚文化,并就加强中印两个文明古国交流互鉴、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和对话交换意见。
4年过去了,湖北省博物馆这座“荆楚文化的渊薮殿堂”,展现出怎样的新面貌?4月26日,湖北日报全媒体采访团队赴省博物馆探访。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总书记的到来,是向世界传播荆楚文化的重要机遇。我们特意选择了明代画家仇英的作品《江汉揽胜图》,作为北馆贵宾室的背景图。”省博物馆馆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汉揽胜图》体现了浓厚的湖北特色,长江、汉水,黄鹤楼、晴川阁,一目了然。“最重要的是,晴川阁那里众多船舶,印证了历史上大汉口的繁华。”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云梦秦简……精品文物展上,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散发迷人魅力,静静讲述辉煌灿烂的长江文明。
方勤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荆楚文化很熟悉,了解特别深。
曾侯乙编钟是古代礼乐制度的重要历史见证。“在参观曾侯乙编钟时,总书记特别谈到编钟蕴含的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有教化民众的作用,简明扼要指出了编钟的深刻内涵。”方勤回忆。
精品文物展上,还展出了梁庄王墓出土的金锭等一批珍贵文物。
梁庄王封地位于如今的湖北钟祥,生活的时代正值“郑和下西洋”。这些珍藏,生动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中西文化交流。
“总书记高度评价荆楚文化,给我们巨大的鼓舞。我们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积极推动在海外的文化交流活动。”方勤说。
2019年11月13日,“礼乐·华章——中国湖北文物特展”走进印度,在印度国家博物馆展览持续2个月。100件(组)展品中,有后石家河时期的玉人像、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器、西周早期叶家山出土的青铜器和九连墩、曾侯乙墓等重大考古发现的文物等。其中,曾仲游父壶、曾侯乙鼎簋等展品,中印两国领导人曾在湖北共同参观。
曾侯乙编钟搬进了“新家”
与4年前相比,省博物馆最大的变化是“新馆建成了”。
经过多年筹备与建设,2021年12月20日,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整栋建筑俯瞰如鼎字展开,展陈文物从万余件增至25000件以上。
新馆常设6项专题陈列,分别为“楚国八百年”“曾侯乙”“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越王勾践剑特展”“梁庄王珍藏——郑和时代的瑰宝”“天籁——湖北出土的早期乐器”。
走进新馆大厅,最醒目的是“曾侯乙”展厅。
搬进新家的曾侯乙编钟,陈列在宽敞的玻璃展柜中,恒温恒湿环境中享受着高科技的实时守护,与耀眼的“二十八星宿”穹顶相伴,向观众诉说着2400年前的传奇。
方勤说,现在的观众更有眼福了,可以在二楼俯瞰,从新的角度一览编钟全貌。
“楚国八百年”,分“开疆拓土”“礼俗百业”“惊采绝艳”“上下求索”四个单元,吸收新的研究成果,突出楚人“筚路蓝缕”“一鸣惊人”的精神内涵,从物质到精神、从文献到文物,全面展示楚国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发掘荆楚文化的内涵,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让人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产生深入了解荆楚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方勤说。
开馆之初,荆楚饮食文化展区,一条保存完好的战国时期干 鱼,成了“网红”,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假发、梳子、折叠床等大量反映古人衣食住行的文物,使观众感到祖先并不遥远,历史可以走进今天的生活。
省博物馆还面向社会开发了900余种文创产品,除了传统的丝绸、青铜等,还有许多反映荆楚文化的数字产品。1万份越王勾践剑数字产品,网上刚刚发布就“秒光”。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我们持续加强对荆楚文化的发掘、传识、研究和推广。”方勤介绍。
在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湖畔,占地面积100亩的湖北考古博物馆,将于今年5月对公众开放。
200万年前的“建始人”,100万年前的“郧县人”,万年前的“鸡公山”,5000年前的“屈家岭”……“这个考古博物馆被誉为‘荆楚文化的基因库’,也是长江文明的重要支撑。目前收藏的2万多件文物标本,来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发掘的200多处湖北考古遗址,展示了湖北千年文脉以及长江文明的辉煌。”方勤说。
坚定文化自信,为荆楚文化注入时代内涵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
“总书记说过,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我觉得讲解员就是连接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桥梁。”省博物馆“95后”讲解员崔航说。
2018年,正是崔航大学毕业那年。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来到省博物馆的新闻,一直对文物考古有浓厚兴趣的她,萌生了从事文博事业、传播荆楚文化的强烈愿望。
如愿考入省博物馆,经过培训成为一名讲解员,干劲十足的崔航迅速脱颖而出。每当完成一次专业、热情的讲解,带着观众走进文物的世界、触摸历史的脉搏,她的内心总是充满自豪感。最多的一年,她做了近560场讲解。
2020年,湖北是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抗疫精神为奋发进取的荆楚文化增加了新的时代注解,焕发新的生命力。
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省博物馆“闭馆不闭展”,开展系列线上观展交流活动,发掘文博藏品蕴含的荆楚风骨、中国精神,引导大家“云观展”,凝聚同心抗疫精神力量。崔航5次参加线上直播,参与网友数千万人次。
2021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在北京正式开馆。此前,崔航通过近半年的层层选拔和培训,凭借优异表现,成为开幕式专场以及首场专场的6名讲解员之一。
“做梦都没想到,能和总书记面对面进行党史讲解。我很骄傲,因为我的身后是英雄的湖北。”她激动地说。
在一次准备讲解时,崔航远远发现一个步履蹒跚的身影,虽未谋面却很熟悉,他是“人民英雄”张定宇。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展区,张定宇认真观看每一件展品。崔航走上前去,简短的交流后,张定宇勉励她讲好党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荆楚大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
2021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新时代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打响长江文化、楚文化品牌”。
今年初,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专家建言,湖北结合实际建设“长江文化公园之心”。
方勤说:“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们要当好优秀荆楚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弘扬者,让博物馆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课堂。”
【见证“荆”彩我来说】
让荆楚文化的传承 保持旺盛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担起培根铸魂的文化使命,要把目光看向我们脚下的厚土,为历史讴歌。我们要充分发挥创造力,根据发掘出来的文物,在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等方面开拓创新,通过艺术手段,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根脉,让荆楚文化的传承保持旺盛生命力。
——省人大代表、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 冷佳华打造精品
推动荆楚文化走出去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省博物馆,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重视。作为文物工作者,我们既感到兴奋、鼓舞,同时也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守护好、传承好我们的文化根基。
近年来,湖北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深入发掘荆楚文化蕴含的文化价值,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要提炼具有符号化意义的“故事”,彰显文物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更多文化精品,推动荆楚文化走出去。
——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文物交流信息中心主任 朱祥德肩负起文化传播的
时代使命
走进省博物馆,荆楚文化的浪漫与传奇就在眼前,历史的回声正在耳边回荡。
作为一名新闻与传播专业的青年学子,我要肩负起文化传播的时代使命,更要坚定文化自信,致力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提升专业本领,发挥专业所长,为“让文物‘活’起来”贡献青春力量。
——武汉大学研究生 吴雅楠
数说“荆”彩
省博物馆现有藏品24万余件(套),国家一级文物近1000件(套),是弘扬中华文明和展示荆楚文化的窗口总建筑面积达11.4万平方米,展览面积达3.6万平方米,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完整建立江汉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考古文化序列,发掘成果有7项入选20世纪百大考古新发现,6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湖北考古博物馆,建成总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文物整理展示中心、水下考古基地和科研中心,收藏文物2万多件,来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发掘的200多处湖北考古遗址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志兵 许旷 通讯员 刘沙 摄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