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风景区听涛景区
东湖新城社区元宵节为居民送汤圆
“我每次去外地女儿家,别人问我从哪来,我都自豪地说,从东湖新城来。他们都羡慕我。”3月1日,退休教师曾奶奶闲不住,自发戴上红袖章来到社区防控卡口值守。“这样好的社区,总想为它做点事。”
曾几何时,老年人口多、流动人口多、居住人员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是武汉东湖新城社区的真实写照。
虎年春节后,踏访这个典型的“村改居”社区,干净平整的道路,有序规划的停车位、充电桩,穿行于门栋的“红袖章”……来来往往的居民,脸上都挂着微笑。
2020年3月10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湖北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同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东湖新城全体社区工作者回信。
“回信中,总书记勉励我们,要抓细抓实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时至今日,提起总书记的回信,东湖新城社区书记陶久娣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她说,这封信,时刻温暖着全体社区工作人员。
“我们要答好基层治理必答题,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包保力量下沉 加强社区治理
各部门及单位靠前指挥齐发力
党旗,在社区高高飘扬。
武汉市委组织部、东湖风景区党工委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东湖新城社区“解剖麻雀”,由点及面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路径;管委会各部门单位下沉力量,包点包社区,共同探索加强基层治理的路径……
近年来,东湖风景区党工委按照市委统一部署,结合自身辖区小、人口少、资源集约的特点,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在领导体制上,推行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级、提高效率;搭建“书记直通车”平台,工委书记直接回应和协调解决社区(村)书记反映的困难;常态化下沉工作力量,工委班子成员带领分管部门包保联系社区(村),下沉一线、靠前指挥。
在基层建设上,全面推行社区大党委制,搭建区域共享平台;按500户或800户重新科学划分网格,公开招聘大学生综合网格员;依托全市统一开发的“武汉微邻里”微信小程序,将治理和服务资源集聚到线上,方便群众精准报事、快捷办事、民主议事。
在治理机制上,依托区级“民呼我应”系统,指挥调度24个区职能部门、27个科室队所,统筹协调城管、民政、卫生健康、劳动保障、应急管理等职能部门行政执法,对社区(村)反映的各类问题诉求即呼即应、快速处理。同时,在每个社区(村)健全区域共建、网格管理、居民自治、民呼我应等基层治理机制。
每个社区都是一个小社会。把社区治理好,把居民的服务做好,除了管委会和社区的力量,还要发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东湖新城社区坚持每周一活动、每月一宣传、每年一晚会,培育10余支文体活动团队,凝聚起350余名社区党员和居民骨干。只要社区有需要,居民“点单”,党员、下沉干部“接单”,团结各方力量,化解社区难题。
武汉爱尔眼科医院与东湖新城社区结对,医生团队入社区开展“爱眼e站”活动,为老年居民进行眼睛健康检查活动,接受居民咨询,宣传日常用眼卫生等知识;专业律师进社区开展《民法典》讲座,为居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武大第一临床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与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成员进社区开展健康义诊活动;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红色文艺轻骑兵”走进社区进行慰问演出。
这样的场景,发生在东湖风景区辖区内的各个社区。
“将多方资源送进社区,真正实现居民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东湖风景区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说。
居民从“忙着搬走”到“被人羡慕”
“小巷总理”服务群众用心用情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群众大事小事都在社区,大家就是‘小巷总理’。给人民群众当服务员,不能干巴巴、硬邦邦的,要让群众如沐春风。”
这句话几乎成了东湖风景区所有社区工作者的座右铭。
作为一个“村改居”社区,东湖新城成立于2010年,现有居住人口4000多户1.2万余人,其中老年人占比15%,流动人口占比36%。
“刚搬来时,社区环境卫生较差,基础设施也不全。比如停车位少,居民为抢车位经常拌嘴;道路坑洼不平,时有小孩摔倒。”陶久娣回忆,“有些新租户刚搬来没两天,又忙着要搬走。”
为了改变旧貌,东湖新城社区组建“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强化“三方联动”机制,用活下沉单位力量,建立起三张“资源清单”。
如今,行走在东湖新城社区,鸟语花香,绿树掩映。新铺的沥青路让人脚底坚实,200余个防高空抛物监控探头社区全覆盖,200余个新建停车位解决居民“停车难”,小区出入口安装测温门禁一体机。
去年底,下沉单位共同筹资,搭建起舞台雨棚,音响、灯光设施一应俱全,自此大型文体活动一场接一场;6台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直流快充站入驻社区,方便居民及过路司机充电。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我们将全力以赴,用心用情为居民服务,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陶久娣说。
与东湖新城社区相隔仅2公里的东湖风景区梨园社区,同样也面临过治理难题。
去年3月,梨园社区下辖的东湖天下小区,被列为武汉市消防改造小区之一。社区有了隐患,改造势在必行。梨园社区党委立即着手项目招标。
没成想,好事竟引起居民投诉。
“怎么改?费用怎么算?改完后效果如何?”几户持反对意见的居民代表来到社区居委会,接连发问。
面对质疑,梨园社区书记李艳梅当即提出,“搭建信息沟通平台。”
经过数十次联席会讨论,今年2月,东湖天下成立消防维修整改小组,吸纳业委会、物业、居民代表、社区干事等成员,让居民参与到消防整改的决策、监督、验收及维护过程。
现在,所有持质疑想法的居民全部投了赞成票,消防改造项目顺利开工。
“社区是大家的家园,我们在服务中要以群众满意度为第一标准。”李艳梅说,如今,随着社区服务越来越完善,不少居民找到她说,“一辈子都不愿意离开我们社区”。
志愿者注册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逐年提升
“志愿红”闪耀小区楼栋
“老规矩,大家分两队巡查,发现乱堆杂物及时在群里上报。”每周一到周五,东湖新城社区内,总有一支“银发”队伍,戴着红袖章巡逻。
这是2020年疫情过后,东湖新城社区培育出的“老东湖巡逻队”。如今,“老东湖巡逻队”品牌走出东湖新城社区,在东湖风景区各社区发光发热。
龚家岭社区是一个“村改居”社区,数年前,卫生环境是这里的大问题。
2014年,居民张大爷上了社区“不爱护卫生”的黑名单。节俭惯了的他,总爱将回收的杂物堆在楼道。“我自家门口,想怎么堆就怎么堆。”每次社区上门劝阻,张大爷都语气不善地将人轰走。
2020年,龚家岭社区书记王海珍带队去东湖新城社区交流学习,将“老东湖巡逻队”的经验带回社区。
刚开始,只有几个人报名参与,如今发展到几十人的团队。日复一日的宣传、巡逻,让社区慢慢有了可喜的变化:环境卫生好了,邻里纠纷少了。
闲在家的张大爷将这些变化看在眼里,主动申请加入,每日积极参与社区巡逻,劝阻不卫生行为。从带头“堆”到带头“扫”,张大爷已成为“老东湖巡逻队”的骨干力量。
“发挥榜样的力量,让居民自觉维护社区环境。每人少扔一片垃圾,胜比一人扫一万片垃圾。”王海珍感慨道。
结合辖区居民需要,华侨城社区在引入“老东湖巡逻队”的基础上,创新出困难职工服务、残疾人服务、空巢老人服务、国际友好志愿服务等多支志愿服务力量。
2021年7月,华侨城社区成为武汉市首批国际化社区创建示范点,常住外籍人口30余人,且不断有外国友人来此租住。
因语言和生活习惯不同,外籍人士在社区生活更易碰到困难。华侨城社区建立校社合作机制,吸纳精通各国语言的在校学生加入国际友好志愿队,为外籍居民提供服务,协助外籍人士登记居住信息、子女办理医保卡、在汉就业创业及护照延期等事项办理;上门带领外籍居民打疫苗及核酸检测。
2022年虎年春节,居住在华侨城社区的外籍居民用各国语言,集体录制了一份祝福语送给社区志愿者。
“志愿者、下沉党员帮了社区大忙。”华侨城社区书记王福翻看着近两年志愿者服务照片,由衷点赞,“如今,社区各类社会团体共18支,志愿者注册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一年比一年高。”
眼下,东湖风景区的志愿服务队、下沉工作队成为社区治理主力军。
东湖新城有社区工作者、下沉单位、报到党员、社区民警、物业人员、志愿者队伍等8支力量共500多人,形成了新时代服务居民群众的“八路军”;梨园社区志愿者注册数占比达18.4%,每日轮班值守在辖区医院、学校、老旧小区;“老东湖巡逻队”“谢小玉志愿服务队”人数迅速扩充,充分发挥退休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积极性。
“志愿红”闪耀在东湖风景区每个角落。
武汉东湖风景区
迈向世界级“生态绿心”
水域面积33.63平方公里的东湖,素有“中国最大城中湖”之誉。
作为城市建成区的大型湖泊,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扩张、污水直排,东湖的水质一度跌到劣五类。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东湖的水质从劣五类提升到三类,成为城市绿心。101.98公里的绿道,环抱33.63平方公里的水域,成为世界级景观。
2020年11月,东湖以高分通过全国示范河湖建设国家验收,成为全国首批17个示范河湖中唯一的城中湖。在2021年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中,东湖出现了16次。
水质提档——
青头潜鸭在东湖边“安了家”
“最爱东湖行不足,春夏秋冬总相宜。”一年四季,东湖绿道、梨园景区,留下了市民张杨的足迹。
“10多年来,我们对东湖的感受是变得越来越美了,现在的东湖,真像一个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张杨由衷感叹。
东湖美,美在水。建绿心,先治水。
为了让东湖一泓碧波美轮美奂,一场以水环境治理为核心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
经过数年建设,2020年9月,全国首条深层污水传输隧道——武汉大东湖深隧通水运行。大东湖深隧主隧全长17.5公里,横跨武昌、洪山、青山和东湖风景区,是目前国内传输流量最大、输送距离最长的污水深隧。“通水后,大东湖深隧将半个武昌城的污水运送至主城区外的北湖污水处理厂进行生化处理,服务大武昌片区130平方公里内约300万居民。”
截至今年2月25日,这条具有“智慧大脑”的隧道累计已传输生活污水超过2.7亿吨。
东湖地跨多个行政区,除了污水收集,还需形成共治合力。为强化东湖流域各区入湖水质考核,东湖风景区建立了东湖水域空间管控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动态监测水域面积、水文、入湖水质等情况,推动形成以各级湖长为抓手,跨区域统一管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在官方湖长、民间湖长、数据湖长的基础上,东湖风景区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建立“湖长+检察长”的协作机制,实现“四长联动”,积极探索构建检察机关在湖长制工作中的司法介入和助推机制,构建“信息互通、数据共享、问题共治”的防控体系。
水质提升,除了外力,还需内力。去年,东湖大力推进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通过水生植物群落修复和水生动物群落调控,提高东湖水生生物多样性。目前,已完成郭郑湖、汤菱湖、小潭湖、后湖等子湖的水生态施工,沉水植物种植面积共计220万平方米。
此外,实施小微水体整治工程,对听涛景区、落雁景区等处的17个小微水体建立湖长制体系,设立“一长两员”(小微水体湖长、保洁员、监督员)。目前,听涛景区8个小微水体已实施完成整治工程,纳入长效管护。
从截污控污到排口整治,从单点发力到凝聚合力,近年来,东湖风景区实施东湖水环境系统综合治理,高标准打造全国生态治水新样板,走出了一条大湖、名湖、城中湖的生态治水之路。
去年,比大熊猫还稀有的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东湖现身。生态环保专家认为,喻家湖是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板块,良好的湿地环境是吸引青头潜鸭的重要原因。
颜值提升——
东湖绿道“串”起绿色产业带
水污染问题出在水里,但根源在岸上。
如何杜绝侵占湖泊面积,减少污染入湖?2015年12月,东湖绿道项目开工,作为湖岸建设的主要工程,东湖绿道致力于“让城市安静下来,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大自然、拥抱大自然”。
东湖绿道,全长100多公里,沿着湖岸线和湖中岛屿蜿蜒延伸。
“东湖绿道不仅带来景观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海绵城市的理念,带来环保效益。”相关建设专家表示,东湖绿道一方面充分利用原有湖边坑塘、沟渠、林地、草地和湿地构建海绵体,雨水可通过绿色植被、水生植物再过滤,有效消减了汛期强降水对岸坡的直接冲击;另一方面,通过绿道建设永久锁定东湖湖岸线,彻底解决侵湖占湖问题。
环湖产业也在发生改变。
东湖风景区相关负责人说,为守好东湖这片城市绿心,武汉正沿着大东湖区域布局新兴产业,咬定生态优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
目前,以金融服务、工程设计、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文化创意为主的现代产业集群,正崛起在东湖风景区周边各区。
景观提质——
打造新时代城市生态名片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东湖风景区以东湖这一世界性景观为依托,正逐渐成为全域大景区。
经过长达两年的筹备,东湖观光氦气球项目——“东湖彩旦”,今年元旦开启试运营。
“东湖彩旦”位于东湖正中心——湖心岛大草坪区域,集观光、游览、休闲、科普等功能于一体,是华中地区首个空中旅游观光氦气球项目。
据东湖文旅负责人介绍,未来将以氦气球项目为核心,以航空文化为主题,整合区域资源,陆续策划推出星空营地、国潮嘉年华、萌兔岛等体验项目,打造集观光、科普、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东湖航空岛,开启武汉东湖“水陆空”立体旅游新格局。
东湖风景区的蜕变,正在更大范围内发生。
武汉磨山景区综合提升工程抓紧施工。磨山综合提升项目由5个大项构成,涵盖梅园改建、荷园迁建、樱园扩建、牡丹园景观提升以及磨山楚文化综合治理等。届时,东湖风景区多个景点“一线串联”,游客可在此享受一年四季的花海视觉盛宴。
作为城中重要湿地,东湖落雁景区自去年8月起正式开展生态保护与综合提升工程。项目工作人员介绍,落雁景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提升工程共包括四个子项目,分别为落雁湖湾湿地生境半岛、玫瑰园扩建、落雁主景区内部景观综合整治提升和绿岛驿站改造提升工程,涉及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功能完善、科研交流四个板块。
如今,东湖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成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致力于打造新时代的城市生态典范和美丽中国名片。(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