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老师也是船长 监利3名教师甘当370名孩子的摆渡人

A-   A+
发表时间:2022-02-21 10:03    来源:湖北文明网

17日,张新华老师驾驶渡船

刘礼富老师收起登船甲板

 

熊高文老师在舱内整理救生衣

 

“校园1”号船

17日,南剅小学学生在渡船上

  湖北省监利市毛市镇南剅小学位于四湖总干渠南岸,服务两岸8个村庄706名学生就近上学。目前,有3个村庄270名学生居住在河的北岸,每天依靠渡船过河上学。

  南剅小学有3名特殊的教师——刘礼富、张新华和熊高文。在课堂上,他们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引领他们到达“未来的彼岸”;学生上下学,他们变身摆渡人,开船载孩子们安全渡过求学路上的河流。

  学生住在校对岸

  要想上学先过河

  江汉平原河网密集,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四湖总干渠是上世纪50年代挖掘的一条人工河,连接着湖北省第一大湖洪湖和第二大湖长湖,是江汉平原重要的农田水利工程。

  监利市毛市镇南剅小学坐落于四湖总干渠的南岸,服务着河渠两岸8个村庄的学生就近上学。2月16日,今年春节假期后的开学第一天,极目新闻记者来到这里,探访孩子们特别的上学路。

  通过航拍画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四湖总干渠的两岸,呈条带状分布着密集的村庄,宽阔的水面将河的两岸远远隔开。

  从四湖总干渠修建完成起,村民出行常常需要跨越眼前流淌的渠水。行走在河渠岸边,每隔不多远,就能看到过河的渡口。一条柴油动力的小木船,一个水泥硬化的小码头,一名经验老到的船长,这是村民过河的标配。

  南剅小学校长张文芳是当地人。他说,四湖总干渠起初在南剅村段面的河宽只有约50米,村民靠小木筏或搭建木桥便可过河。后来,经历几次水利工程的修复,河宽扩展至约150米,最深处有七八米,两岸村民的出行便只能依靠渡船或桥梁。

  南剅小学是毛市镇三所公办小学之一,也是离四湖总干渠最近的一所乡村小学。如今,该校一至六年级中,每个年级有两个班,再加上南剅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学龄前幼儿,全校总共有706名学生。

  南剅小学服务的8个村庄中,南剅村、群力村和玉石村3个村位于河的北岸,目前共270名学生在读,其中包括幼儿园小朋友,每天上学都要过河。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在毛市镇的集镇旁,有一座跨越四湖总干渠的毛市大桥。南剅小学河对岸的群力村、玉石村的村民如果绕行该桥过河,大约有13公里路程,开车需要20分钟以上。

  海事教育部门联手

  捐渡船建学生渡口

  农村年轻夫妻大多外出打工,他们的孩子很多都留守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南剅小学的学生,8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

  住在北岸的村民一般都选择让孩子乘坐渡船去上学。

  南剅村一位村民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以前孩子上学要借助民用渡口。每天早上,北岸的村民赶早带孩子到渡口争相拥挤上船,落水的情形时有发生。

  “过去冬天时,天还没亮,孙儿眼睛都没睁开,就要喊他起床。”该村民说,民用渡口的小木船一次能载10人过河,如果赶到渡口的时间太晚,很有可能影响孩子准点上课,“遇上风雨天气,渡河的时间更长,危险更大!”

  孩子们安全上学的问题牵动着当地政府和学校的心。2013年底,张文芳向监利海事部门反映了学生乘坐小木船渡河的安全隐患。在当地政府、海事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14年9月,海事部门向学校捐赠了一艘专用船舶,可同时搭载30名乘客,还配备了救生衣。还共同出资修建了学生专用渡口。2016年,当地海事部门又出资重修了学生专用渡口,并提供安全指导、检查和设备检修等技术支持,确保学生出行安全。

  目前,渡船每天往返河两岸的油费,以及船舶维修的费用一年达到十余万元,这些费用由学校负担。

  与此同时,因刘礼富和熊高文两位老师是“代课老师”,张新华属于退休后返聘,学校每学期给予他们一定的补助。

  在距离南剅小学约300米的四湖总干渠岸边,极目新闻记者看到,学生专用码头有醒目的标牌,还有两个可供学生和值班人员遮风挡雨的候船区。在候船区内,渡口公示牌和各种安全警示标语及注意事项张榜一一公布。岸边停靠着那艘海事部门捐赠的“校园1”号船舶。

  三老师兼职当船长

  七年多安全无事故

  2月17日清晨6时30分,刘礼富被手机闹钟唤醒。洗漱过后,他径直走向四湖总干渠岸边的学生专用码头,同行的还有张新华和熊高文。他们三位都是南剅小学的语文老师,也是“校园1”号船的船长。

  2014年,南剅小学的学生专用渡口建好了,刘礼富自告奋勇,通过船舶驾驶理论和实操培训,取得了内河船员适任证书,成为客船驾驶员。和他一样,张新华、熊高文两位老师也通过培训加入了摆渡人的队伍。

  当天清晨下起了蒙蒙细雨,极目新闻记者站在岸边,可以明显感受到湖面的风浪。7时刚过,张新华检查完船舶的各项安全设施后,走进驾驶室,伴随着一阵由弱到强的发动机轰鸣声,“校园1”号船正式启动。刘礼富在船头操作铰链,收起登船甲板。熊高文则在船舱内,逐一检查并摆放救生衣。

  一阵长长的汽笛声划破宁静的河畔,“校园1”号船正式起航,朝河对岸驶去。约5分钟后,船到北岸,学生们通过码头的防滑坡走向登船甲板,然后有序进入船舱,幼儿园的孩子则由家长护送着上船。

  “穿好救生衣,有序入座。”熊高文在船舱内维持秩序。刘礼富穿着雨衣,站在船头瞭望。张新华则全神贯注,操作着手中的船舵,安全航行。

  约5分钟后,“校园1”号船调头返回南岸,学校的3名值日老师等候在码头,引导学生下船,然后列队入校。

  这是南剅小学学生专用渡口忙碌早晨的一个片段,这样忙碌的场景一直要持续到早上8时前。将最后一名学生送达校园,3名老师才能停船上岸,然后吃早餐,开始一天的教学。

  下午4时,3名老师又上船送学生渡河回家。一天下来,他们要往返河两岸约20次,总共要花费约4个小时。

  今年41岁的刘礼富是南剅小学五(2)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今年是他和另外2名老师帮学生渡河的第8个年头,“校园1”号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目前,南剅小学渡口也成为全省唯一仅存的学生专用渡口。

  “课堂上他教我学习知识,带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课后他牵着我的手,渡我过河。”南剅小学五(2)班学生张家景在日记中写了对刘礼富老师的感激。

  “孩子们交给三位老师,我放心。”南剅小学二(1)班学生张一轩是留守儿童,新春开学第一天,他的爸爸张辉专程到渡口对三位老师表示感谢。

  “用自己的一点光和热,照亮孩子们的成长路。”今年61岁的张新华说,希望孩子体会老师的身体力行和良苦用心,感恩社会。去年退休后,张新华被返聘,继续担任船长为学生摆渡。

  “课堂上,他们为学生在知识的海洋摆渡;课堂外,他们为孩子们跨越求学路过河摆渡。他们将载着孩子们从现实走向梦想。”南剅小学校长张文芳说。(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通讯员 胡雪飞)

责任编辑:李欢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