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坚守在乡村邮路26年,行程40多万公里,穿烂了120多双解放鞋,骑坏了5辆自行车和1辆摩托车,投递党报党刊95万份,送达邮件500万件,准确率达100%;他义务帮偏远山区的乡亲卖货买货;他还默默拿出10多万元积蓄,帮扶13名贫困学子……
他是保康县邮政分公司寺坪支局局长、乡邮员黄德印。26年来,他行程40多万公里,将爱洒向了父老乡亲。近日,他上榜2021年11-12月荆楚楷模月度人物。
26年跋涉40多万公里
1995年,年仅23岁的黄德印接过同事的邮包,背上40多公斤重的邮件,揣上干粮,第一次走在山连山、峰连峰的邮路上,茫茫大山深处,单程长112公里,几十里没一户人家。“那时候全靠步行,来回一个班次得3天。”黄德印说。
除了面对陡峭的山路、山高林密的恐惧,乡邮员有时还会面临无法预料的危险。有一次,黄德印就迷失在了一片深山老林里。带的干粮快吃完了,怎么办?一时间,各种情绪涌上心头,最后费尽周折才走出了深山。
随着邮件投送条件的改善,黄德印骑上了自行车、摩托车。但因常年骑车,他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一年有六七个月时间,他都需要把塑料薄膜缠在腿上,不然腿疼得受不了。
每年高考录取的日子里,黄德印是最忙的。“我决不能耽搁孩子的前程!”2006年8月的一天,为了送一封高考录取通知书,黄德印按照通知书上的投递地址,送到后却查无此人。为了送这封信,他跑了六七天,电话打了20多个,才在一个不属于他管辖的区域找到这名考生。26年来,他“救活”这样的“死信”二百多封。
摩托车成了“流动超市”
保康县寺坪镇最远的三尖山村,距离集镇32公里,下山只有一趟车,而留守在村的老少妇孺很多。黄德印特地赊购了一辆摩托车,免费为邮路上的群众代购货物、传递信息、领款缴费。
每次进山,黄德印的摩托车成了“流动超市”,都挂满了与工作“不相关”的物品:稻谷、花生、化肥等农资,以及玩具、衣服等小百货都是委托黄德印代购。有时候东西带来了,有钱就给了,没钱就欠着,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有时候也帮村民把山货驮下山,变成现钱。
黄德印把本职工作延伸到无偿为村民服务,是从2002年开始的。当时,他看到有的村民好不容易养大的猪,生病后难找兽医,即使找到了也不舍得钱,他便开始自学兽医,帮忙解决山里牲畜的看病难问题。慢慢的,兽医水平越来越高。再后来,他又将无偿服务拓展到了日常生活领域。
在黄德印的手机里,已积攒了近千个电话号码,除了同事和亲友,800多个电话几乎覆盖了送邮路上的所有农户。
用10多万积蓄
帮扶贫困学子
尽管每月的工资只有2000多元,但黄德印从2007年开始,就一直在主动帮扶贫困学生。
在黄德印的办公室里,有一大摞信件,这都是他资助的学生寄给他的,有的是感谢信,有的是汇报学习情况的。十几年来,他默默地拿出10万多元积蓄,帮扶了13名贫困学子,助力4人考上了大学走出大山。这些学生中,有的学生认识他,有的学生也与他从未谋面。
既要养家糊口,又要垫钱帮村民购买物资,还要捐资助学,黄德印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为了减轻黄德印的压力,他的妻子开了一家理发店,挣钱补贴家用。
尽管自己并不富裕,但黄德印依旧坚持资助贫困生。他说:“小时候,我家里特别穷,是好心人资助我读完了高中。如今,是我回报社会、报恩的时候了。”
这位名副其实的山区邮路“绿衣天使”,他用全部的青春岁月把忠诚写在了大山的褶皱之中,把对邮路上乡亲们的挚爱镌刻在了南河两岸。(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晓梦 通讯员 王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