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张富清精神传承区 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

A-   A+
发表时间:2021-10-18 10:34    来源:湖北文明网

  “看,我们乡的刘家坝发电房!”近日,来凤县三胡乡退休干部谭再富看电视连续剧《功勋》时,兴奋地喊起来。《功勋》13至18集表现的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的故事,张富清60多年前所修水利工程贯穿三胡乡黄柏园、石桥、狮子桥三个村,如今,这三个村组成的“来凤张富清精神传承区”,正在冲刺申报“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片”项目。

  传承红色精神

  乡亲给张富清碗里添红薯

  深藏功名六十三载,张富清的英雄事迹早已传遍神州大地。半个多世纪过去,在他当年倾情工作、无私奉献的山村,依旧流传着关于他的记忆和情愫。

  “《功勋》拍得太真实了,我都看哭了。”狮子桥村村民李德江说,张富清1964年曾在狮子桥村驻队,自己年幼时见过张富清。而张富清帮乡亲们卖土特产等故事,李德江听父母讲了很多。

  “收了柿子、桐油、茶叶,张富清就跟乡亲们一起,挑着担子,翻山越岭,跑几十里路到接龙桥等地方去卖。”李德江说,张富清当时任三胡区(现三胡乡)副区长,整天谋划帮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三胡是个漏斗地形,地面留不住水,遇到旱灾,田里没水灌溉,人畜饮水也成问题。”李德江听父母讲,1960年,张富清带人在石桥村麻坑洞找到水源,修建了麻坑水库。1964年,张富清在狮子桥村刘家坝修建了小水电站,当地老百姓第一次用上了电。

  那时候,村民抢着请张富清到自家吃饭,还说:“您到我家来吧,‘扫饱扫饱’。”张富清开始听不懂,后来才明白,“扫饱”就是“管够”的意思。“当时各家各户都没有余粮,也没什么好吃的,条件稍微强些的人家,就在张富清碗里添两块红薯,为的是多点甜味。”李德江感慨说,如今石桥、狮子桥两村群众的饮用水水源,还是张富清当年找到的。

  现在,狮子桥村建起了两处张富清红色线路现场教学点,村民们客串讲解员,向参观者讲述张富清当年的故事。传承区及三胡乡干部群众也自觉传承张富清精神,倾力建设美丽乡村。

  发展绿色产业

  武汉市民感恩买贡米

  “这米真香,多少钱一斤?”10月11日,武汉冷女士在来凤张富清精神传承区游览国家4A级景区杨梅古寨,路过黄柏园村时,见村干部侯均勤正组织村民晾晒御司贡米,就问起来。“6元。”侯均勤回答。“好便宜!先给我来200斤,我把地址发你,麻烦快递过来。”冷女士说完,当场用微信给侯均勤转账1200元。冷女士说,去年年初抗疫期间,她所在的小区收到过来凤黄柏园村捐赠的御司贡米和藤茶。“贡米解了燃眉之急,藤茶有消炎功能,都起了作用。这次来旅游,没想到能到黄柏园村,真是缘分!”冷女士表示,还要动员朋友多买黄柏园贡米。

  “同样一升米做粑粑,黄柏园贡米要比别的米多做七八个。”黄柏园村村民欧阳长胜种了40年田,对贡米特性了如指掌。“贡米田都靠近山泉、岩洞,相当于是用矿泉水浇灌。”欧阳长胜说,贡米生长周期长,同在清明节前播种,别的稻谷农历八月初就开镰收割,贡米要过中秋才收割,一年只收一季,加上黄柏园村土壤富硒,贡米吸收养分充足,所以气味香甜,口感软糯,清朝时成为贡品。

  据悉,黄柏园御司贡米已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强化乡村治理

  “转转工”帮留守老人割谷采茶

  秋高气爽,五谷飘香。10月14日上午,记者在石桥村的一片田里看到几位“转转工”正在帮村民张玉珍收割稻谷。“转转工”邓德平赤脚踩在稻田里挥舞镰刀割谷,邓永辉往脱粒机投放稻穗,杨友玉则帮忙打包。忙了半天,张玉珍家4亩地里的2500公斤稻谷全部打包入仓。“转转工”们连收割带打谷一气呵成,不收分文。

  石桥村党支部副书记谭艳菊介绍,以往每到农忙,劳力就不足。2018年起,村里劳力集中组成“转转工”,在收稻谷、采茶、插秧等季节,今天转到你家,明天转到我家,为缺乏劳力的家庭免费服务,村里给“转转工”积分,年底凭积分兑换大米、食用油等物资,从而解决了村内劳动力不足等问题。省民政厅驻石桥村工作队队长罗志刚表示,他们准备把“转转工”的经验在传承区推广。

  打造样板工程

  四大举措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片

  蓝天白云,小桥流水,古树老宅,沧桑戏楼。国庆长假期间,上海、浙江、四川等地游客纷纷来到来凤张富清精神传承区,在杨梅古寨景区领略千年古杨梅树风采,在半山湾水渠追寻张富清当年足迹,在糍粑岩徜徉于奥陶纪石林和花海之中。临走时,采购贡米、藤茶等土特产,收获满满。

  三胡乡党委书记向学红表示,传承区将以张富清精神为魂,以绿色生态为底,“红”“绿”结合,按照省财政厅相关要求,发展大产业,引进大项目,升级大旅游,建设大交通,带动传承区产业兴旺,农民富裕,奋力建设湖北美丽乡村示范片,把传承区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湖北样板。(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简俊晖 通讯员 张宏)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