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箐林父亲教来访者辨认蜂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春保 摄)
沈常林在指挥收割机作业。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春保 摄)
阅读提要
孝感从2018年起全面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工程,依托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用5年时间选拔培养3000名农村实用人才和现代新型农民。今年6月,首批245名学员毕业,回到所在乡村。9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对其中部分学员进行了追访,记录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面临的困惑。
沈常林:让农机在田野跑起来
人物名片:沈常林,孝昌丰山镇丰庆村人,孝感“一村多名大学生”首届学员,就读农业装备与应用技术专业。今年6月毕业,目前是孝昌常林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9月24日,孝南杨店镇方冷家田村。晌午的阳光火辣辣的,已过了午饭时间,沈常林仍在田间指挥收割机手作业。
“这几天天气好,从上午9点开始,我们会一直作业到深夜12点。”沈常林说。
方冷家田村与丰庆村相邻。一大早,沈常林和合作社联盟成员就来了,他们要在两天内,帮种植大户冷爱军完成100亩水稻抢收。“一亩田收100元服务费。目前我们可以服务周边4个村,面积近600亩。”沈常林说。
3年前,沈常林与农机并不沾边,那时的丰庆村也没一台收割机。
在村民眼里,沈常林是一个爱折腾的人。当过村小教师,种过茶,打过工,做过销售。2018年,听说“一村多名大学生”招生,沈常林没与家里商量就报名了,“之前就打定主意回村,只是不知道回去干啥,通过学习或许能让我找到方向”。
入校后,沈常林选择了“农业装备与应用技术专业”,在他看来,农业机械化是大趋势,这个专业在农村“一定很吃香”。
学校鼓励学员们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第二年,沈常林就成立了常林种养专业合作社,在丰庆村流转50多亩地种糯稻,“当时也想搞农机,把学的专业知识用上。但资金有限,只能从传统种植业入手。”
这一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也开始尝试与农村新型市场主体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实训基地。双方达成协议,学校为合作社提供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装备,合作社为“一村多名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
有了装备,也就有了底气,沈常林动员周边村有农机的农户组建“农机联盟”,“大家装备都不多,联合起来,就能走出去‘跨区域’开展农机服务”。
去年,沈常林又流转了50亩土地种香稻,合作社种植面积达到上百亩,“水稻种植,加上农机服务,一年有一二十万元收入。”
见沈常林站稳了脚跟,村支部书记何攀松了一口气。丰庆村有1300多人,耕地900多亩,由于大部分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何攀一直为土地抛荒忧心。沈常林的探索,让他看到了希望,“通过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打破‘有田无人种’的困局”。
郑菁林:当好创业致富信息员
人物名片:郑菁林,安陆市雷公镇彭桥村人,孝感“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首届学员,就读电子商务专业。今年6月毕业,目前任彭桥村妇联主席。
临近中午,彭桥村党群服务中心大厅内,只有郑菁林一人在值班。
“现在疫苗接种快收尾了,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书记带人一大早就出去了。”郑菁林解释说。
戴眼镜的郑菁林,一身黑裙套装,干练,知性。
听记者说明来意,郑菁林笑着说:“我们村支部书记邓华侨也是首届毕业生,咱俩同届不同专业。采访他,他的感悟更深”。
郑菁林是80后,高中毕业在外打工,成家生小孩后回到彭桥村。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养蜂能人,养了40多年蜂。从小耳濡目染,郑菁林也是一把养蜂好手。回村后,她边帮父亲照看蜂群,边琢磨创业。
2018年,孝感首届“一村多名大学生”招生,雷公镇推荐了8名青年,邓华侨、郑菁林双双入选。“当时考虑到彭桥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老化,就有意识地推荐了两位80后,为村‘两委’换届储备‘种子’。”镇干部说。
入校后,郑菁林选择了电子商务专业,“一是自己感兴趣,二是希望将来能借助电商把家乡农副产品卖到全国去”。
2019年,彭桥村“两委”换届,邓华侨当选村支部书记,郑菁林当选村妇联主席,两人从同学变成了“搭档”。
彭桥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外出务工人多,留守妇女多。作为村妇联主席,郑菁林压力很大,“带领村民富起来,自己首先得富起来,为她们做一个示范”。
没好门路,就从老本行干起。郑菁林动员父亲将养蜂规模从80多箱扩大到130多箱;从原来单纯卖蜂蜜,到生产蜂王浆、蜂胶、蜂花粉等系列产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多种方式,将蜂蜜卖到全国各地。
“效益还不错,好的年景有10来万元收入。钱不多,但守在家门口,工作家庭可以两不误。”郑菁林说。
让她不踏实的是,彭桥村蜜源有限,养蜂“富一家可以,富一片却难”。另外,自己所学的专业好像没用武之地。
去年12月,参加全省“职业女农民创业富民”专题培训班,郑菁林受到启发,也让她找到了方向。“首先要当好致富信息员,利用所学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获取丰富的市场信息,引导大家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产业。”郑菁林说。
曹亚锋:跳出村里“一亩三分地”
人物名片:曹亚锋,云梦清明河乡红心村人,孝感“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首届学员,就读市场营销专业。今年6月毕业,目前任红心村党总支书记。
9月22日,云梦清明河乡红心村。河畈上,月初种下的娃娃菜长势喜人,三五成群的白鹭在田间觅食。
对这些白鹭,曹亚锋又爱又烦。“有时候,刚把种子播下去,就被它们偷吃了。”曹亚锋拍了拍手,吆喝了一声,白鹭纷纷飞走了。
府河、漳河在云梦交汇,红心村正好位于两河交汇的夹角地带,地势低洼,十汛九淹。今年夏季,红心村外滩上700多亩晚玉米被淹。汛期过后,曹亚锋组织村民抢种了70多亩娃娃菜。一是尽量减少损失,二是建一块试验田,看红心村适不适合大面积发展蔬菜。
在村民眼中,曹亚锋是个能人,早年带领村民外出搞建筑,后来又返乡任村支书。村民对他寄予厚望,期待他带大家蹚出一条致富路。
初回村,曹亚锋也信心满满,自己毕竟在外闯荡多年,见过世面,也积累了一些资源。
很快,他发现没那么简单。红心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人口有3500多人;耕地少,人均只有0.7亩;村里不单没企业,合作社也没一家。
发展特色产业难。没市场主体带动,村民普遍没积极性;曹亚锋心里也没底,万一产业发展起来了,没销路咋办?
引进市场主体难。没资源,没产业基础,缺乏足够吸引力。也曾有企业找上门,计划流转700亩地种草皮,却被曹亚锋拒绝了,“违背国家农田保护政策,干不得”。
曹亚锋很困惑、也很焦虑。
2018年,孝感“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首届招生,曹亚锋主动提出申请。他在意的不是学历,他希望通过学习快速提升能力,让自己真正成为村民期待的“领头雁”。
曹亚锋选择了市场营销专业,“带领村民走出传统农业的困境,村干部首先得有市场化思维”。
今年6月,曹亚锋顺利毕业。他说,3年的学习交流,让自己视野更开阔了,“过去只是盯着村里‘一亩三分地’想问题,迈不开步,处处受限”。
云梦是全国蔬菜大县,有成熟的产业链条和市场。
把红心村放到全县蔬菜产业布局中考量,曹亚锋明确了新的思路:引导在外做蔬菜批发的能人返乡,领办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特色蔬菜,融入全县蔬菜产业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春保 通讯员 程荣东 谢庶麟 汤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