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红马甲的身影。”“在应城,安全感满分!”提及党员干部下沉,居民们赞不绝口。
去年以来,湖北省应城市以加强城市党建为突破口,聚焦街道社区体制、队伍建设、基础保障等重大问题,明责任、建机制、强队伍、优服务,探索出具有本地特色、顺应客观规律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交出亮点纷呈的社会治理“应城答卷”。
明责赋权提效能
该市以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依法依规做好向街道放权赋权工作。街道认领职权清单260项,法定权力事项70项,赋权承接事项190项,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
“古城柴湾小路长约600米,车辆无法通行,杂草丛生,枯叶垃圾遍地。”城中街道古城社区居民对此反映强烈。道路亟需打通,但资金成问题。社区吹哨,部门报到。一声“哨响”,城管、烟草、气象、中房公司、公共检测中心5个结对单位共同摆问题、商对策,把打通道路纳入为群众办实事工程。筹集资金41914元,铺设电缆线1865米,增设路灯22盏,照亮了群众回家的路。“放在过去,遇到这样的难题,社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古城社区“大党委”书记徐祥春感慨道,下沉社区的结对单位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解决了大问题。
当下,在应城城区各老旧小区,道路两旁绿化了、基础设施完善了、休闲公园开放了……一项项工作获得群众点赞。点赞背后,是该市充分运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形成的“定期收集社情民意—难题‘吹哨’—部门响应—督促落实”工作闭环。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该市已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82个。
精细管理破难题
以支部巡整为重点,采取“一支部一方案,一问题一对策”,加大对后进党支部和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整顿力度,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目前,该市示范党支部创建完成率达95.88%,中间党支部提升完成率达92.74%,后进党支部和软弱涣散党支部已全部整顿完成。
创新开展“三小一大”专项行动,将全市4823名下沉党员逐一编入社区网格,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物业管理覆盖率达98%,推进全市32家物业服务企业实现“红色物业”服务管理全覆盖,在18个商住小区探索推广“党建引领+业主自治+红色物业+部门联动+志愿参与”的“一核多元”治理模式。健全完善“村党支部-村湾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建立市级领导联系点制度,“一居一警”“一村一辅警”覆盖率达100%。
按照每村50万元的标准拨付扶持经费,实施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扶持项目11个,累计带动人员就业266人,推动276名村级党组织书记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投入5760万元用于6个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建设,大力打造乡村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问需问计暖民心
“小区路灯不亮了,可不可以修一下?”“楼上漏水,怎么解决?”……6月17日一早,应城市委编办下沉党员在三眼井社区老旧小区走访时,把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这些问题后期都逐一得到了解决。
在城中街道工农路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每月底“居民谈心说事日”活动都会如期举行。参会的有结对市直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有下沉队员,有片区民警,还有社区居民,大家共同商量解决社区居民的困难,谋划社区发展。7月14日上午,由共青团应城市委举办的暑期“希望家园”在团市委党员活动室正式开班。
在四里棚街道刘杨社区“红色驿站”,每天前来纳凉的居民络绎不绝。社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作用,将社区打造成为温馨的家园,在驿站摆放冰箱、微波炉、书报架、雨伞等便民物品,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同时,该市“孝小青”志愿服务队、“爱心母婴室”“爱心托管班”“24支巾帼志愿服务队”等467支登记注册的志愿服务队伍,注册志愿者达8874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37600余次、累计时长142724小时。该市17个城市社区均建有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四大家”领导深入街道、社区领衔“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44个,领办实事137件。(农村新报 通讯员 陈繁 钟婷 丁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