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凤萍与盲童学生谈心
一间布置得安全又舒适的大教室里,五名盲童围坐在徐凤萍周围,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开启艺术疗愈课。
徐凤萍是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同时也是一名坚持用艺术为盲童驱散心灵阴影的志愿者。三年多来,她将业余时间悉数奉献给特殊教育事业,为武汉市盲童学校的师生和家长开展艺术疗愈课程。100余次往返、200多个小时授课时长、198人次心理筛查、50万字课堂记录、20场次培训与教研活动、10万字研究报告……这一组数字是徐凤萍守护盲童健康成长的见证。
为盲童抚平创伤
视觉功能的缺陷不仅给盲人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困难,还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徐老师,我不想成为父母的包袱,可我若是不在了,我的爸爸妈妈怎么办?”“徐老师,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不是多余的?”“徐老师,我觉得我的抑郁症在加重,但我没有告诉妈妈。您说,我还能好吗?”……徐凤萍总能听到这样无助的话语,也让她更加坚定了用爱与艺术治疗去帮助、陪伴和守护盲童的决心。
上课前,徐凤萍会先带着五名盲童一起唱歌,“我头上有犄角,我身后有尾巴,谁也不知道,我有多少秘密……”歌词唱出了小龙人的与众不同,也传递着小龙人自信、阳光和勇敢的态度,轻松欢快的氛围很快让孩子们露出了笑容。
音乐、舞蹈、诗歌、绘画和游戏都是徐凤萍课堂上常见的艺术形式,徐老师通过观察每个盲童的动作表达,来判断被疗愈对象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干预。小女孩兰兰近来情绪低落,课上她把自己和孪生姐姐欣欣之间的小故事,用戏剧表演的方式表现出来,徐凤萍通过对兰兰情绪和动作的评估,分析姐妹俩产生矛盾的原因,帮兰兰打开心扉。
因脑瘤导致视觉障碍的小琛,由于病情反复,心态失衡,一度离家出走。在徐老师的干预下,他慢慢走出躁郁,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他开始学着蒸饭,想尝试游泳,参加学校乐团排练状态越来越好,更有自信了。”看到儿子身上的点滴改变,小琛妈妈喜极而泣。
帮家长释怀过去
徐凤萍的疗愈对象除了盲童,还有他们的家人。有些家长会把孩子失明归因于自己的看护,因为愧疚,他们常常陷入自责;为了陪读,他们大多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斌妈就经历了类似的心路历程。
6岁时的一场意外变故让斌斌失去双眼,也成了斌妈心里永远的痛。后来,斌斌植入了一双义眼,眼部分泌物时常让他感觉不适,需要人定期护理。让斌妈没想到的是,这个细节被徐老师记在了心上。
“徐老师拿着纱布用温水浸湿,然后敷在斌斌眼睛上,一点点帮他擦拭,这个小举动能让斌斌感受到我们都在爱他。”看着徐老师对斌斌视如己出,甚至比自己更了解儿子的需求,斌妈意识到这些年自己总是忽略了斌斌的内心感受。
徐凤萍告诉记者:“家长们所承受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往往要比盲童多得多,他们更需要通过艺术去排解不良情绪,疗愈自己。”每周日,徐凤萍给盲童上完课,也给家长开辟了疗愈时间。她专门设计了许多互动环节,带着家长们通过音乐、形体或手工来调整焦虑情绪,解开心结。
为了让斌斌接受更好的教育,2014年一家人从老家山西来到武汉定居。斌妈说,徐老师的课堂不仅是治疗一家人的良药,更让她在外乡找到了知心朋友和亲人。如今,斌妈在附近食堂找了一份工作,重拾阳光。
为社会孵化团队
从2018年至今,徐凤萍在盲童学校开展艺术疗愈课程已经坚持了三年多。三年里,她几乎抽出所有的业余时间投身到盲童家庭的心理辅导上,风雨无阻,分文不收。徐凤萍还把相关治疗整理成50万字的课堂记录,记载着他们的成长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她和盲童孩子、家长也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
如今,武汉市盲童学校成立“心灯艺术治疗工作室”,邀请徐凤萍担任咨询专家。她在参与艺术疗愈的同时,也义务对盲校老师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
徐凤萍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在国外学到的前沿知识技能倾囊相授,帮助团队10名成员一路成长。他们从对艺术治疗一无所知,到能够熟练地设计程序,并进行实施干预作业,且全部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
“我们准备把艺术疗愈课程细化后进行推广,普及给更多有需要的人。”武汉市盲童学校体艺处主任张龙表示,目前工作室正计划将艺术疗愈课程往8个方向细化,未来,该课程有望推广开来,帮助更多普通人。(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狄鑫 通讯员 吴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