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爸爸”骆群曙和孩子们在一起
“小爸爸,我长大能上大学吗?”“我和你一样出生在这大山里,吃百家饭长大,考上大学的那年是我第一次走出大山。我可以,你也一定可以。”这是在大别山腹地,黄冈市蕲春县狮子镇圆襟冲小学里的一段对话。
被称为“小爸爸”的,是武汉生物工程学院“90后”辅导员骆群曙。9年前,当骆群曙还是大学生时,他就开始资助山区贫困生。9年来,骆群曙每个暑假都会回到大别山支教。他创办的“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已帮助山区留守儿童近6000人次。
“每年我都会来看你们。”这一应,便是九载。
村里的小毛头 长大要成一束曙光
这次暑期支教之行,骆群曙和往年一样,不仅教孩子们读书,还和他们一起唱歌、恣意奔跑。他晒得黝黑,满身的汗把衣服浸出一圈圈盐渍,夜晚在木板床上铺张凉席和衣而眠,内心却快乐而满足。
这是他喜欢的生活,这里有他的童年。
1992年,骆群曙出生在蕲春县一户农家,小时候家里穷,吃了不少苦,营养也跟不上,个头比同龄人小很多,家人唤他“小毛头”。大名是父亲给起的,希望他成为“群众的曙光”。
父亲骆效兰在镇上中学教书,一教就是36年,母亲刘秀珍是民办小学老师,从教近40年,家里并不宽裕。2012年,骆群曙考取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是亲友们东拼西凑伸出援手,才圆了他的大学梦。他深知自己能够走出大山来到大学读书是多么的不易,开学后他随时留意各种兼职信息,尽力减轻家庭负担。
大一寒假,骆群曙应初中班主任邀请回到母校,与初三学生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在老师办公室,他无意间看到了一沓贫困生辍学申请表。当老师透露学校至少有1/3的贫困生“吃了上顿愁下顿”时,骆群曙的心被狠狠揪了一下。
回到学校,他给自己制定了严苛的兼职计划,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一天打五六份工,换来每月1600元收入。2013年年底和2014年4月,骆群曙先后两次向中学母校41名贫困生捐助了11200元钱,那一堆皱皱巴巴的钱,是他勤工俭学和各类奖助学金攒下的全部积蓄。
对贫困生大方,骆群曙却将自己每月花销严格控制在200元以内,一天三餐,他吃得最多的是馒头。除了卫生纸、洗衣粉、牙膏之类的生活必需品,骆群曙基本没有额外开销。甚至于从学校到武汉中心城区的公交,读书两年来他只坐过一次。那还是因为参加公益创业大赛。
那次比赛,骆群曙带领团队入围十强,获得10万元奖金。领奖时,眼眶泛红、双手一直在颤抖的他说:“孩子们今年冬天不用打赤脚穿单衣了。”
那年冬天,鄂东大别山区6所小学共2428名学生穿上了骆群曙为他们添置的新棉衣。
返乡支教九年 送去的不仅是知识
今年的大别山之行,始于暑假第一天。实际上,骆群曙从读大学至今,从没给自己放过假。他形容:“这是一种爱的支撑。”
大一那年暑假,他来到一所鄂东最偏远的山区小学。学校里没有娱乐设施,孩子们只能爬树作为消遣。有小朋友一不小心从树上摔了下来,使劲忍着眼泪。骆群曙心里很不是滋味。那年年底,他拿出积蓄购买了滑梯给孩子们送去,还特意为他们购买了御冬的袜子和手套,孩子们从教室里飞奔而出,拉着他的手又蹦又跳,那是一双双稚嫩,但生满冻疮的小手。
“只要孩子们需要,我一定会竭尽全力!”骆群曙郑重许诺。也正是这次山区之行,让他更坚定了坚持公益的决心。
第二年的暑期支教,骆群曙不再是一个人——2014年,骆群曙在学校帮助下,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了社会公益团体,取名“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此后的每年暑期,骆群曙都会组织“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的10余名志愿者一起,奔赴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各所小学,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
骆群曙介绍,为了真正有效地帮助山区儿童,“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前期进行会充分的准备。每年通过志愿者报名、初选、复选、中期考核、培训、试讲等环节,最终从全校近500名报名的同学中选拔出十余名志愿者参与。他们精心设计暑期支教的课程及各年级课程表,针对各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开设音乐、舞蹈、美术、礼仪、书法、手工艺、电影赏析、安全知识讲座等近二十门课程。他们还会开展教育心理学培训、体能训练、说课训练等十余次专题培训。
“志愿者老师们为村里留守儿童开展形式丰富的公益课堂,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心理辅导等,为学生家长解决了不少负担。”狮子镇圆襟冲小学校长康礼明说,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往年暑期他最担心的,“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切实解决了这个难题。
公益星火燎原 山里娃把爱心传承
九年来,在骆群曙的带动下,“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逐渐发展壮大。目前有注册会员312人,志愿服务总时长逾5万小时。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师生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无私帮助下,“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长期致力于蕲春、罗田、新洲等地区留守儿童的帮扶活动,资助8所小学,累计筹资37万余元,帮助87名留守儿童重返课堂,让近6000人次山区留守儿童受益。
让骆群曙更欣慰的是,通过这一平台,有近2000名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而他们帮助过的学生,走出大山后时刻怀揣反哺之心,有的捐助学弟学妹,有的每逢假期都回到母校支教代课,他们用自己的方法传承着骆群曙教会他们的精神——“知感恩、懂回馈”。
骆群曙表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山区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却日益凸显。“我们除了为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帮扶外,也更加注重对他们的心理疏导,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快乐阳光的童年。”骆群曙和支教志愿者们,每隔两天就会全体出动,到留守儿童家庭家访。
今年在蕲春县狮子镇圆襟冲村一户学生家里家访时,小男孩的话特别打动骆群曙,“我以后也想读大学,成为一名可以帮助别人的人。我们家因为有好政策、好人帮助,日子开始变好了,我也想做这样的人,让农村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只有偏僻的山坳,没有偏僻的人生。”骆群曙总是会跟孩子们说,只要努力干,就一定有希望。
全能型辅导员 要把学生引向正路
坚持公益九年,骆群曙并没有影响学业和工作。大学时,他长期坚持打工仍成绩优异,还辅修了双学位。2016年毕业后,他获聘留校任教成为一名辅导员老师。
数年来,骆群曙一直奋斗在一线,先后担任了14个班级的辅导员,同时,他还兼任该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党总支副书记。他说,自己首先是辅导员,然后才是为辅导员们“服务”的领路人。
不同时期,面对青年学生不断变化的特点,骆群曙主动调整并构建起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学生们爱用QQ,他便开通QQ空间,当学生们心理疏导的“知心大哥哥”;抖音火了,他也开通个人抖音号,成为师生们心灵沟通的“贴心小棉袄”;寒冬酷暑,他每天比学生更早起床,组织大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强身健体磨练意志……
骆群曙说:“辅导员要用心读懂每个学生,用爱关注每个学生。在学生无助时,我们是‘110’,在学生咨询时,我们是‘114’,在学生痛苦时,我们是‘120’,在学生抱怨时,我们是‘12315’,而学生最需要帮助时,我们还得是‘119’。”
事实上,骆群曙也是这样做的,他把“家”安在了学校,常年坚持吃住在校区,随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即将到而立之年,骆群曙在微信签名里写着:你有一个孩子,我有一群孩子,我很幸福!
在大别山,有他挂念的一大群孩子。在学校里,他也把年纪相差不大的学生称为“孩子”。他是山里娃的“小爸爸”,也要在辅导员岗位上当好“小爸爸”。(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 通讯员 程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