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馆藏《救国时报》成抗战“活教材”

A-   A+
发表时间:2021-07-08 09:11    来源:湖北文明网
  
 

  工作人员展示《救国时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戴上手套、轻拉柜门、双手托底……7月6日,在利川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小心翼翼操作下,一叠纸页泛黄的《救国时报》,铺展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面前。

  《救国时报》创刊于1935年12月,在莫斯科编辑,在巴黎出版,总共发行152期。这份报纸积极为宣传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与呼,也是第一份在海外报道南京大屠杀的中文报纸。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利川市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救国时报》电子版,将其打造成“活教材”,已接待参观群众2万余人次。

  在海外率先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

  利川市档案馆收藏室内,一套《救国时报》静静躺在恒温档案柜里。虽经岁月沉淀,这叠纸片发黄、页脚残缺的旧报纸,依然散发淡淡墨香。

  《救国时报》前身是《救国报》,是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机关报。《救国时报》先后由廖焕星、李立三、陈潭秋等主编。这份报纸是多起历史事件的报道者,曾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一周,向全世界揭露日寇的残忍暴行。

  “日寇以空前之兵力进攻南京,肆行残暴,且对居民区域,残酷轰炸,以至街市为墟,死伤遍地……日军汽车,在街上驰驶,碾过男女老少之尸身,血肉模糊,断手刖足,惨不忍睹……”1937年12月20日,在第141期至142期连刊上,《救国时报》以《日寇攻宁大肆残暴》为题,率先报道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据专家介绍,《救国时报》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不仅比《新华日报》(汉口版)更早,还走在著名的《大公报》之前。而在此时,《中央日报》《申报》都处于暂停出版的状态。《救国时报》的报道领先于国内发行的中文大报,它向国际社会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也是对近年日本右翼散布的“南京大屠杀并无早期传播,似乎是事后人为制造出来”谬论的有力回击。

  《救国时报》用大量的新闻报道,揭露日寇侵华的残忍暴行。1937年9月26日,报纸发表《日寇连续猛烈轰炸南京广州等地》一文;10月10日,发表《残暴兽行日益增长》,指出:“日寇这样疯狂残暴,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造成我国之恐怖心理”。1938年1月至2月,《救国时报》继续揭露与谴责日军在南京的暴行。1月5日,发表《日寇在南京的兽行》;1月31日,发表《日寇的残杀奸淫,绝灭人性》;2月5日,发表《我国妇女同胞积极参加抗战》。《救国时报》曾多次愤怒地痛斥:“日寇在南京的兽行,实在是极尽野蛮黑暗,绝灭天良人性”,“吃人的魔鬼,还没有这样凶残”。

  全面报道长征和西安事变

  《救国时报》以海外华侨为主要读者,发行43个国家。虽然出版发行时间短,但其政治影响非常之大——本着“不分党派、不论信仰、团结全民、抗日救国”的宗旨,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政策,以及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

  “中国首先应在本国境内建立起联合战线,其次应该把这一联合战线开展到以太平洋和平利益为其利益的一切列强中间去……”在《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先生论抗日救国联合战线》报道中,《救国时报》全文刊登美国记者斯诺对毛主席的专访,并配发毛泽东的肖像照片。

  《救国时报》发表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作者为老一辈革命家陈云),是比美国记者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更早的长征口述史;结集出版的《长征记》,则是完整叙述红军长征历史的第一部单行本图书。它们较全面地宣传了长征,使各国人民了解红军的英勇事迹,并向世界宣告中国革命出现了曙光。《随军西行见闻录》因传播广泛,成为红色革命经典。

  同时,《救国时报》及时向外界报道西安事变,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6年12月20日,《救国时报》以《蒋介石在西安被东北军扣押》为题,报道西安事变的前因后果。在同一版面上,报纸刊载消息《关于西安事变 中共主张和平解决》,开宗明义表达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2月28日,报纸以《西安事件已和平解决 蒋介石等于二十五日恢复自由》为题,报道西安事变结果,并指出“此是民意一致反对内战之结果,宁府从此应不再辜负国人期望”。

  旧书摊淘来“镇馆之宝”

  战火岁月,一张国外发行的报纸,如何流传至山城利川?又是何缘由被完整收藏在档案馆?

  2004年,时任利川市档案局局长向太顺下班路过一旧书摊,在书堆里看到一叠报纸。报纸被塑料包裹着,装订整齐,封面上有《救国时报》四个大字,纸张有些发黄,边角略有残缺,但内容比较完整。

  见这份报纸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向太顺便坐下来和摊主牟来松详谈。经过政策宣讲后,牟来松决定将这叠报纸捐给国家。

  此后,为了弄清楚报纸的来龙去脉,档案馆工作人员多次找到牟来松询问。牟来松介绍,报纸等一批旧书刊来自一位名叫向大毛(音)的旧书商。向大毛曾到过重庆市云阳、石柱和湖北的恩施市、咸丰县等地。由于向大毛早已离世,追查报纸来源的线索中断。

  档案馆工作人员推测,这叠《救国时报》极可能来自恩施市。抗日战争时期,因武汉沦陷,湖北省政府于1938年10月迁至恩施市。这份报纸可能因此“流落”到恩施,然后通过旧书商辗转到了利川市。

  据介绍,《救国时报》进入利川市档案馆后,工作人员立即进行了除尘、消毒处理。由于长期在民间存放,报纸已发黄变脆,档案馆一边精心保存,一边积极联系湖北省档案馆保管处,希望进行抢救处理。2009年,在省档案馆的帮助下,这叠报纸进行了去酸、加固和数字化扫描工作。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在《老故事·新利川》展厅向参观者展示《救国时报》电子版,将其打造成‘活教材’。”利川市档案馆馆长周恒国说,下一步,还将组织对《救国时报》的编研工作,充分挖掘其历史价值。(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翟兴波 蔡俊 通讯员 张宝训 刘洪浩)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