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中心城区。
石首辖区分布在长江两岸,曾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调关镇一度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首府,现已建成首府遗址公园;革命先辈曾在桃花山练兵打战,三棵红军树留下很多革命故事;焦山河曾是红军军事政治学校、湘鄂西赤色军政干部学校所在地……
百年以来,石首变化翻天覆地。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成功创建,中国麋鹿之乡、中国江豚之乡、中国建筑防水之乡等相继落地;石首长江公路大桥、浩吉铁路石首段建成通车,“大桥梦”“铁路梦”百年梦圆,枣石高速建成通车;纵深推进长江大保护,44个湖泊实现人放天养;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零。
近年来,石首市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战疫、战洪、战贫等大战大考交出满意答卷,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交通瓶颈全面突破,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民生红利充分释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逐步形成,凝聚起人心思进、人心思干、人心思齐的浓厚氛围,铸就“守正笃实、包容开放、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石首精神,为荆州“转型赶超、加快复兴、绘就新画卷”展现担当、贡献作为。
“头雁领航”破解乡村振兴人才困局
高基庙镇荷伍垱村以前班子战斗力不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群众反映强烈。2018年底石首市委组织部选派高基庙镇小学教师王立平到该村任支部书记。通过几年努力,全村60多万元土地流转款通过镇财政实现账户直达;村“两委”争取项目资金80万元修通2公里断头路,解决3个小组近120户群众出行难题,争取项目资金40万元对全村9个小组老旧泵站机房拆除新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特别是2019年底,该村党支部整合资金100万元建立火龙果基地,利用大棚种植火龙果1.3万株,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万元。荷伍垱村从软弱涣散村转化为先进村,成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示范村。
近年来,石首从市直单位选派12名干部下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向社会招考村社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11名,“两委”后备干部205名,全部安排到村社工作。
石首还优选一批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合作社负责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选聘一批在外成功人士担任村名誉书记,极大优化村级班子结构,让“回归村官”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头雁领航”。石首不断强化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储备村级干部力量,激励关爱村级干部队伍,努力破解基层“留不住人”“无人可用”难题。
石首大幅提高村级干部待遇保障水平,促进村干部扎根基层,安心工作。目前石首村社主职干部待遇4.2万元/年,副职干部待遇2.94万元/年,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石首还建立村干部薪酬激励机制,村集体年收入超过20万元的,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可从当年新增收入中提取5%至10%奖给村“两委”班子成员。
石首坚持在优秀村干部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每年拿出一部分岗位专项招聘特别优秀的村社干部,直接提拔为乡科级副职。近三年,村干部考录事业编制20人,公务员7人。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头雁领航”带动“群雁齐飞”。石首广大村干部正团结和带领群众一道勇往直前,向着“长江经济带明星城市”宏伟目标振翅高飞。
过脉岭村发展鸭蛙稻种植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大垸镇大公湖村,村民正在为山水源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瓜蒌浇水施肥。
“村社合一”发展集体经济强村富民
“我们家入股5000元,收获季节按比例分红。平时我们还可以来基地打工,一天能挣一两百元。” 石首市高陵镇周家湖村张治炎说,合作社建设发展与他的工资和分红紧密相连,他干活多,合作社收成高,他的收入就高。
过去,资源匮乏、劳动力不足、交通不便,使得周家湖村变成省级贫困村。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村社合一”发展模式,确定种植桃树为主要产业,增强村级造血功能。
合作社成立后,最终确定流转800亩土地用于种植黄桃,总投资400万元。2019年根据现金量计算股权,最终确认51户贫困户占股27%、村集体占股37%、其他68户村民占股36%。2020年200亩桃林挂果,贫困户分红户均达1万元以上,集体创收70万元以上。
三年来,合作社发放劳务费80多万元。农户们纷纷感叹是党和政府让他们种上了“摇钱树”。周家湖村党支部书记王广华说,经过三年多运营,“村社合一”发展模式是一套口碑好、见效快、可复制的成熟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党支部致富引领作用,采取统一管理、规范章程、包园销售等手段,调动社员积极性。
“跟着党走,加上自己动手,想不脱贫都难!”高陵镇三字岗村脱贫户张寿林笑着说,借乡村振兴东风,大力发展产业,种上“摇钱树”才是摆脱困境的正道。
东升镇范兴垸村曾经负债110多万元,依靠支部带领、党员带头,上下沟通、外引内联,对村里责任田与沟渠及村道之间的零散边缘土地全部回收管理,栽上意杨树,与村民签订协议:树苗生长和养护由村民负责,在树苗生长3年、5年、10年的3个时间节点,以每次每棵树木10元标准给村民发放看护费用,10年后村集体将林木以每棵100元价格卖出,基本实现村民与村集体“三七分成”。2018年范兴垸村卖出近万棵树木,获得集体收入80余万元,一年就实现村集体脱贫。
现在范兴垸村合理开发利用200亩机动田、500亩渔池、近千亩外滩等村集体自然资源,每年发包收入共计33.8万元,从多年村级积累拿出部分资金入股工业园区,年底分红30余万元。
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该村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持续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困难群众,同时每年为65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补贴,做到老有所依、学有所教、贫有所助。
朝天口社区红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法治宣传和义务咨询。
党员下沉社区参与社会治理
“下沉党员是社区‘总理’,很多事都能办成!”石首纺织机械厂小区居民李景明说,他们小区以前私搭乱建随处可见,向社区大党委反映后,一个星期就整治到位了。
去年以来,石首23个街道社区成立社区大党委,104名在职党员干部全脱产到社区工作,4367名在职党员编入274个小区党支部,成立楼栋党小组467个,实现中心城区社区、小区全覆盖,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党组织。
4367名下沉党员干部包保责任区,入户开展“敲门行动”,线下线上收集群众诉求,推动落实包保楼栋、片区和住户服务工作。设立10个下沉党员志愿服务岗亭,1260名党员志愿者参与岗亭值守,及时为群众提供各类志愿服务,打造身边的服务“驿站”。
石首在中心城区社区选聘一批“大管家”——小区最活跃、最贴心、居民认可度较高的老大妈和老大伯,专门负责小区和街巷管理、调处矛盾纠纷、开展文明劝导、打扫环境卫生等工作。
园丁新村小区居民楼以前没有电梯, 60多岁的付爹爹把米背上六楼非常困难。老旧小区改造期间,市里准备给园丁新村小区安装电梯。安装电梯本是件大好事,但要占用公共空间,每家还要出3000元至1万元,低层住户不同意,一直久拖不决。社区“大管家”挨家挨户上门劝说后,全体住户同意安装电梯。去年下半年园丁新村成为石首市首个安装电梯的老旧小区。
去年底,73岁老人刘克贵突发心肌梗塞,及时按响了“爱心门铃”。对门的住户刘承红听到,及时将他送到医院抢救,使其脱离危险。
“爱心门铃”是石首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品牌之一。门铃主要为高龄孤寡、空巢老人、重度残疾人,生活自理困难群众及留守儿童,社区矫正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便捷服务。门铃一响,包保干部、社区民警,志愿者和医生等6名党员干部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提供就医等各种服务。
石首结合实际创建“雷锋驿站”“邻里守望”“七彩讲堂”“同心家园”“红色印记”等党建服务品牌,凝聚起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信心与合力。
石首建立小区、物业公司、业委会“三方联动”机制,其中小区业委会委员399人、自治委员会2065人,党员干部人数占比超过50%。为确保小区自治组织姓“红”,石首市34家物业企业成立9个党支部、入驻53个小区,推动244个单位自管小区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对100多个老旧小区实施简易物业管理。
石首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在农村社区推动党组织四级网络架构、在职党员下沉等工作,发挥群众自治组织“乡村振兴促进会”作用。
前不久,石首市高基庙镇显济坛村召开乡贤座谈会,成立乡村振兴促进会。乡贤们围绕怎么助力家乡乡村振兴发言,纷纷表示将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当好家乡的“智囊团”,为家乡乡村振兴出谋、出力、出资,共同缔造美丽乡村。
新港口村党群服务中心。
“红色阵地”建成基层坚强堡垒
“今天我们播报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内容,给大家讲一讲村里最近要干的几件大事……”每天早上,石首市调关镇披甲湖“村村响”广播准时播音,村民刘亮一边听着广播,一边在虾稻田下地笼捕虾。
“传递党的声音,宣传党的政策,播报种养信息,小广播起到大作用,拉近了干群关系,拉近了党群关系。”披甲湖村党支部书记李刚说,小广播已成为石首各村“红色阵地”建设标配,“村村响”天天讲,在群众中营造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强大气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成为村民共识。
近年来,石首专项列支1.5亿元,新建105个、改扩建51个党群服务中心,确保建设全面达标。党群服务中心设置“红色会堂”和“红色广场”,常态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教育管理、“三会一课”等活动,还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生活、产品销售等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高陵镇高陵岗社区修建图书室,收藏图书7500册,每天都会吸引留守儿童、党员群众前来阅览。图书室还设有7台电子阅读设备,供群众查阅资料,了解时事政治,方便留守儿童与家人在线视频,沟通感情。
石首依托“红色阵地”打造乡村文体活动大舞台,持续开展“快乐广场舞大家跳”“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文体活动,让群众活动热闹起来。
各村还以“党建+村史文化”为抓手,充分挖掘村级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建成村史馆10个、乡贤名人馆6个、农耕文化馆7个,使乡村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文化家园。
调关镇连新垸村村史馆设置在党群服务中心大楼内,收录连新垸村历史沿革、发展历程、名人家风、村规民约、乡贤人士及历任村干部名录,其中农耕文化展品60余件。村史馆让群众感受到村里的发展,不忘传统农耕文化,成为连接村集体与群众之间的纽带,增强了全村的凝聚力。 (中共石首市委组织部 郭子信 李龙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