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赵福兰抱着小孩,与丈夫石红波在家里的大型收割机前合影。
阅读提要
赵福兰是一位云南壮族女子,嫁入宜城农村一个特困家庭。多年来,她和丈夫辛勤劳动,带着家庭逐渐走向幸福,成为远近闻名的“招福来”。
“有他在,有我在,这个家会好起来”
6月18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宜城市郑集镇八庙村赵福兰的家。
抱着年幼的二女儿,赵福兰将这些年的经历娓娓道来。
赵福兰1989年出生在云南,和石红波在深圳打工认识,继而相知相爱。
虽然有思想准备,2006年初次来到宜城时,她还是被石红波的家境惊呆了。
当时,石红波父亲早已去世,母亲年事已高,患有眼疾;大哥是教师,但患有重疾,大嫂、二哥、三哥都有精神问题;大哥大嫂所生的女儿还在上学。
嫁还是不嫁?赵福兰坦言,自己当时没想那么多,就认定石红波这个人。
在赵福兰看来,石红波2岁丧父,平时沉默寡言,但总是默默地对她好。工厂发的牛奶,他自己不喝,再泡上一盒方便面,一起送给上夜班的她。
相熟以后,赵福兰发现石红波虽没读过多少书,但勤奋好学。刚开始,他是流水线工人,工作之余会向工友请教其他工种的知识,后来厂里公开招聘,他就应聘到工资更高的质检部。不久,石红波发现做模具工资高,就到夜校学习,没多久出师,换到更好的岗位。
种种因素,让赵福兰对石红波有信心,“我相信有他在,有我在,这个家一定会好起来!”
独自照护“四大二小”
“大哥去世那年,我们最为困难。”赵福兰说,2007年,大哥去世,大嫂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为了赚钱,石红波外出打工。
此时,赵福兰的大儿子刚出生,照顾家里“四大二小”的重任全部压在她一人身上。
“他的家人就是我的家人,他们就是我的母亲、我的嫂子、我的哥哥和侄女。”赵福兰没有怨言,对家人悉心照料。
婆婆患白内障,视力严重衰退,只能勉强走路,赵福兰就成了她的“眼”,每当婆婆出门,她就牵着,防止摔倒。
二哥、三哥不会洗衣做饭,且需要每天服药,赵福兰每天洗好衣服做好饭,让哥哥们吃饱穿暖。
瘫痪在床的嫂子是赵福兰照顾的重点,每天端屎端尿,从不嫌脏。
侄女多次提出,想休学外出打工,赵福兰总是安慰她:“家里有你四叔和我,你安心读书。”
悉心照料十几年,婆婆如今依旧精神矍铄;二哥恢复得不错,已经不用吃药,有时还会干些农活。
在赵福兰和石红波支持下,侄女大学毕业找到工作,拥有了幸福小家庭。嫂子今年2月离开人世,赵福兰说:“如今侄女过得挺好,嫂子在天之灵应该感到欣慰。”
辛勤劳动浇出幸福之花
赵福兰把记者带到房子旁边的一处猪舍,这是她和石红波一砖一瓦建起来的,也是这个命运多舛家庭的希望所在。
婚后第3年,赵福兰和石红波发现养仔猪挺挣钱,找到本家叔叔赊来3头,学着养。
石红波买了20多本专业书,通宵达旦看,并学着自己做饲料,降低成本。
每天早上天没亮,赵福兰就起床打猪草,回家后赶紧给一大家人做早饭,饭后洗完衣服又忙活喂猪。
他们的养猪规模逐渐扩大。去年,他们卖出仔猪近400头,收入超过20万元。
除了养猪,他们发现八庙村地势平坦,便贷款买来农机,流转附近村民的土地,搞起机械化种田。
“种玉米、油菜、水稻,一年四季都不闲。”赵福兰笑着说,去年他们流转80多亩土地,亩均收益2000多元。家里购置了一台大型拖拉机、两台收割机,不但耕种自己的土地,还为周边农户服务。
如今,她和石红波的儿子已上初中,女儿2岁。
家庭和睦,家业兴旺,赵福兰一家人的“逆袭”,给了乡邻极大鼓舞。2018年,赵福兰家庭当选全国“最美家庭”;2019年,她个人获选湖北省道德模范;2020年,赵福兰家庭被授予“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石红波说:“如果不是福兰,这个家早就散了。有了她,这个家才有今天的样子。”
赵福兰说:“日子是苦还是甜,都在自己手中。只要一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家一定会越来越红火。”(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鹏 通讯员 徐勇 刘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