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郝穴镇颜闸村产业兴旺。(樊孝银 摄)
江陵是一片红色土地。作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策源地和战略后勤基地,一大批革命先辈曾在此留下战斗足迹,从这里走出了几位共和国开国将军。
传承红色基因,成为江陵百年追求。这里是全国粮油基地,承载着全省能源布局的重担,依靠长江黄金水道和浩吉铁路十字交叉的独特地理优势,建立起煤电港化产业集群,憧憬着荆州工业腾飞的梦想。
近年来,江陵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实施基层党建引领攻坚提升工程,基层基础全面夯实,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红色基因传承绘就“千里江陵”新画卷,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19年,金剅村举办农民趣味运动会。
从软弱涣散村到先进示范村
——建强队伍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江陵县普济镇林口村,集体经济薄弱,仅靠资产资源租赁承包,在普济镇13个村中排名长期靠后。
因为一位年轻人的到来,林口村迎来转机。
2020年6月,徐威受江陵县委组织部委派到林口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时,村里的账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可用资金。徐威告诉记者,当时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只有5万余元,仅靠鱼池发包和蔬菜大棚扶持。
了解情况后,徐威就在琢磨,没有资金,没有资源,如何改变村里的经济面貌?
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突出问题。第一件事,就是摸清家底。底数摸清了,徐威决定立马进行“三资”清理。
外来的和尚难念经,徐威并非不清楚。为了推进“三资”清理,徐威在村里召开了10余次党员群众大会、屋场院子会。由于林口村是三个村合并,徐威尽量在每个小村找党员干部或者是以前历任的支部书记,把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召集到一起,商讨关于本村的发展问题和资产资源回收问题。
今年33岁的徐威,从长江大学毕业后,在内蒙古的油田工作了近10年。工作经验丰富。学历高、年纪轻、闯劲足、思路宽。
2018年底,徐威考上了郝穴镇大学生村干部助理。由于表现突出,通过公开选派,当上了林口村的党支部书记。
在徐威的带领下,村里“三资”盘清并收回重新发包。2020年,集体经济一下子跃升到20万元。
林口村地理位置优越,G351穿村而过。徐威通过引进企业,带动村民发展100多个辣椒大棚,每个大棚产值约1.8万元。延长产业链,辣椒酱、剁椒酱等深加工产品生产线也即将上马。林口村集体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同时,吸纳当地群众务工,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
在林口村养殖基地,一片清亮的水池映入眼帘,源源不断的水流注入池中。这块地原本是一块荒地,为盘活闲置土地资产,徐威寻找周边有意愿的养殖大户进行土地平整,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摇身一变成为充满希望的养鱼池。
徐威只是江陵县众多年轻党支部书记中的一个代表。
近年来,江陵县坚持以村党组织书记、村级后备干部两支队伍为重点,着力推进村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持续增强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筑牢基层战斗堡垒。2018年,换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调整面45.6%,之后的几年里又陆续调整了41名。同时探索公开选聘村党组织书记,累计选派书记24名,涌现了杨长波、徐威、李文等优秀选派头雁。村支书年龄平均45岁左右,高中以上学历达到了90%以上,优化了村干部队伍年龄、学历结构。强化梯队培育,县财政预算约700万元,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干部助理134名,保证强村1名、弱村2名,目前,2人已经走上支部书记岗位,1人进入村“两委”,即将进入村“两委”31人,实现每村1名35岁以下年轻村干部。
刘湖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
从臭水坑到清水塘
——党建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栈桥下面以前是个臭水坑,现在清水引过来,坡边栽草种花,环境好得很。”5月18日,江陵县普济镇田家坊村2组村民周国良正和老伴田徐兴,带着2岁的孙子在家门口的绿化广场溜达。
绿化广场就在周国良家对面,仅一条村组道路相隔。广场上,绿草茵茵,健身器材一应俱全。“田家坊间庭院美,合和善德村庄秀”镌刻在一根废旧的木桩上,安放在草地一隅。“这片健身器材区域,过去就是一个堆垃圾的破房子,现在大变样了。”周国良感慨。
田家坊村党支部书记田先虎介绍,这片区域是村里规划的合和善德游园,总面积16000平方米,由水上栈道、步行休闲区两部分构成。水域面积2640平方米,周边民居环水而建。游园以合和善德为主题,突出坊间文化,以坊间传说、坊间民俗、坊间贤能为主要内容,讲述了田家坊过去的故事。水中的捞船,嬉戏的鸭子,无不勾起人们对田家坊恬静美好生活的畅想。
2020年10月,田家坊村从群众最关心的黑臭水体问题入手,实施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先后新建污水管道1900余米,一级化粪池8个,检查井38座,三格式化粪池1座,隔油池1座,一体式污水处理系统1套,人工湿地1处,将群众生活污水一并纳入处理系统,日处理量达到50吨。清除水塘四周杂物,清理瘀泥,整理塘坡,种植水生植物3000多平方米,水生浮岛88平方米,疏通连灌渠,确保水系畅通,有效改善了水体水质和周边环境。
清水引进后,居水之上修建了长171米的栈桥,围绕清水池塘修建步道135米。广场配套健身器材、秋千椅、遮阳亭,如今已成为群众休闲锻炼的好去处。对贯穿全村的田家坊小街实施绿化、亮化、道路黑化工程,累计栽种桂花、香樟、银杏等各类林木1500余株,安装路灯145盏,修复破损路面1355平方米,路面加宽1440平方米,道路刷黑1.9公里,打造了一个桃溪绿满、修竹苍翠、清水环绕的美丽村庄。
从臭水坑到清水塘,田家坊村治水体、建游园、拆违建、整集市,在短短几个月之间完成了一场人居环境的美丽嬗变,演绎出美丽乡村建设“加速度”。
人居环境整治,党建引领是核心,居民自治是抓手。环境美了,村民的幸福感提升了,人心更齐了,田家坊逐步形成干部带头、群众参与、以德为先、平安和谐的氛围,干群合力发展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干劲也更足了。
田家坊只是一个缩影。
江陵县在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充分激发党员活力,形成了干部带头、党员示范、人人参与的人居环境整治经验模式。村“两委”干部带头将自己家的室内室外、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摆放整齐。党员家庭示范,实行党员干部包户制,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在党员干部带动下,群众以小组为单位,比照看齐,管好自己的小家。
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第一场硬仗。打好农村环境整治这场硬仗,江陵县通过党建引领,深挖文化底蕴,整合自然资源,打造特色产业,激发出农村发展的新活力。
中联村在党建引领下,发动全村党员群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打造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党员带头创新乡村治理方式
今年3月,司法部和民政部公布了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江陵县熊河镇两湖垸村榜上有名,成为江陵县首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近年来,熊河镇两湖垸村在党建引领下,以“民主法治村”创建为抓手,不断加强法治与自治、德治、智治相结合,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大幅提升。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西干渠疏挖工程、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是两湖垸村近两年最棘手的三大工程,涉及到迁坟、分田,件件都是农村的大事,牵涉到农民最根本的利益。
此外,江陵金菊、吊瓜、豇豆、辣椒等农业产业在村里遍地开花,村集体经济达20万元……
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两湖垸村法宝何在?
答案是,党员干部带头,建立民主自治制度,规范民主管理程序。
在两湖垸村村委会旁,一个巨大的红色党徽石雕上,布满密密麻麻的二维码。每一个二维码,对应的是一名党员的基本信息、工作职责、党员承诺和群众评价。村民只要用手机扫一扫,相关信息便一清二楚。
该村支部书记严伟介绍,两湖垸村以“政治引领为主,群众广泛参与”为原则。坚持“阳光村务”,落实党务、村务、财务等“三务公开”制度,有力提高民主决策的质量和水平。落实民主监督,全面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作用,由事后监督向全程监督延伸。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通过成立群众自治组织、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建立新型经营体系等方式,有效推动民主管理落地见效。
村“两委”树立“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主法治建设”的主导思想,实现村级法治建设有硬度、有温度、有张力、有活力。当地还打造以“法治熊河、清波安澜、纳谏如流、敦风厉俗”为主题的民主法治乡风馆,实现寓教于乐,全民普法。
在两湖垸村,农村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已经蔚然成风。
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不仅在两湖垸村。郝穴镇以江城社区新跃四巷为试点,组建了由党员带头、居民参与的追风治安巡逻、护航医疗服务、巾帼义务宣传、红袖标矛盾调解等4个自管小组,探索打造了“小巷微自治”模式。白马寺镇建立警司联调机制,成为调处群众矛盾纠纷的“法宝”。秦市乡供销巷“文创治理”,走出了一条老旧小区人居环境整治的新路子。资市镇实行社区积分制志愿服务模式,有效推动下沉党员干部扎实服务社区群众。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县委书记刘勇表示,创新乡村治理,要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为基础,以德治为保障,以法治为根本。
一根芦笋带来每亩四万元收益
——市场联村夯实集体经济底盘
走进熊河镇彭市村的芦笋示范基地,一排排联动钢架大棚整齐的排列在农田里,芦笋幼茎已经钻出土面。
芦笋是一种低脂肪、高维生素的蔬菜,被称为“世界蔬菜之王”,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芦笋适合在富含有机质、透气性良好的砂质土壤上生长。熊河镇彭市村土地多以长江冲积砂土为主,粮食产能偏低,需要调节农业种植结构,寻找更高效益的品种。引进芦笋种植,恰好能破解砂质土壤产能偏低难题。
示范基地负责人介绍,与其他蔬菜的种植方式不同,芦笋是一次投资、十二年收益,亩产5000斤左右,田头价稳定在7元以上,亩收益可达4万元以上。
熊河镇芦笋示范基地分三期建成,主要建设种植试验示范区、育苗基地、常规大棚区、品种展示区,成立芦笋种植技术推广中心、科普基地,接下来将陆续进行移栽种苗,9月至10月便可上市销售,能吸纳周边几十名村民就业,平均工资不低于2万元。
“芦笋的深加工产品很多,比如芦笋粉、芦笋面条、芦笋酒,还可以加工成芦笋药物、芦笋罐头,芦笋茶等,附加值高。”基地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基地还将建设相温相湿超长保鲜库,探索芦笋深加工项目,打通从育苗到收购到深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服务,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彭市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之路,整合资金、资源,聚焦产业集中突破,推动芦笋等特色产业向规模化、市场化、科技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夯实集体经济底盘,带动群众步入致富快车道。
产业的生命力在市场。江陵县突出市场导向,积极引进市场主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带动村集体经济。熊河镇彭市村等6个村投入300万元共建芦笋一期基地200亩,引入市场主体采取保底销售的方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共同发展。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江陵县高度重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坚持党建引领,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引进经营主体,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
江陵县专门成立了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组建专班,在全县稳步推进“资产资源利用、联村发展、土地流转、自主经营、村企合作、劳务服务”等6种村集体经济增收模式,统筹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针对部分村既无资产也无产业的情况,一村一议、一村一策,探索推行了“联村”发展模式,有效破解发展瓶颈。目前,全县完成了产业发展项目93个,建成了联村产业基地13个,覆盖7个乡镇79个村,形成了“一镇一品”“一乡一业”产业格局。此外,江陵县委每年拿出一定资金评选奖励发展集体经济示范村,2020年评选15个,每个村党组织书记奖励1万元。
据统计,2020年,江陵县村集体经济总量达2028万元,村平均20.5万元,同比增长63.5%;84%的村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增长104.9%,集体经济发展成效多次得到主流媒体推介。(湖北日报 策划:中共江陵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