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中国人的主粮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倾其一生,为之奋斗!
作为我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袁隆平让全国水稻单产和总产得以飞跃式提高。到2020年,一周年稻谷亩产突破3000斤,举世瞩目。
对袁老的突然离世,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武汉市农科院、武汉四中等单位的干部群众都倾情回忆起袁老生前的点点滴滴,深切缅怀,沉痛哀悼。
与湖北情缘深厚,多次倾力支持
水稻是湖北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3500万亩,产量380亿斤,面积总产均居全国第五位,杂交水稻种植占绝大部分面积。
作为全国水稻种植大省,袁老一直关心支持湖北水稻产业发展,并作出巨大贡献。他先后到过武汉、荆州、荆门、黄石、黄冈等多地从事科研,现场测产测收。
2016年,袁隆平受聘为武汉市农科院特聘院士,指导水稻育种研发。由他挂帅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共建“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袁隆平称,会与武汉的专家团队一起,实现每公顷产量17吨,10万亩可产生10亿元经济效益。
“袁隆平先生的离世是我国‘三农’科技领域的重大损失,深切缅怀,沉痛悼念!”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吴祖云回忆起与袁老的交往,记忆犹新。2016年,袁隆平到黄陂考察,并为院士工作站揭牌。时任武汉市黄陂区委书记的吴祖云陪袁隆平赴武湖、三里,“老人家田间地头满地跑,一点都不像86岁高龄的老人。”吴祖云说,当时他想搀扶一下袁老,袁老很干脆地谢绝:“不用,我可以!”
时隔3年,2019年5月,时任潜江市委书记吴祖云率队赴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考察,并专程拜访了袁隆平。
在办公室,袁隆平一边听取“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介绍,一边仔细查看潜江虾稻米和小龙虾,并不时插话询问,对潜江虾稻产业发展给予充分肯定:潜江的“虾稻共作”模式很好,水稻不用农药,虾子长得环保,农民增收增效。袁老建议进一步扩大面积,打响品牌。
为支持湖北水稻产业,2018年,“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落户荆州高新区。2019年,袁隆平为“湖北亿穗生态农业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支持开展杂交水稻在稻虾、稻渔等方面种植技术的研究。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倍感心痛,但也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晓洪表示,省农科院科技工作人员将牢记袁隆平先生遗志,扎根科研一线,脚踏实地,努力前行。
曾就读武汉四中,设立“袁隆平奖学金”
1936年,6岁的袁隆平因父亲调到平汉铁路局工作,全家迁到武汉。袁隆平在汉口扶轮小学上学。
1943年8月至1948年1月,袁隆平曾就读于武汉博学中学(武汉四中的前身)。他曾在多个场合说:“武汉四中是我最感亲切的母校,她给予我培养和教育,对我的成长起了决定性作用。我的好身体和英语底子,都是在母校打下的。”
虽然工作繁忙,袁隆平曾6次回到母校。
2009年,袁隆平回到武汉四中给学子们讲座,主持人问:“您还会不会说武汉话?”袁隆平当即用纯正的武汉腔答:“我会说武汉话,喜欢热干面。”大家对老校友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为激励学弟学妹们上进,1995年,袁隆平在武汉四中设立了“袁隆平奖学金”,使一大批学子受益。2019年,武汉四中建校120周年之际,袁隆平院士最后一次为母校题词:“勤朴博学,个性发展,甲子双至,再创辉煌”。
“太突然了,前段时间我们还联系过。”5月22日,武汉四中校长胡斌听闻袁隆平逝世的消息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沉痛之余,胡斌称,学校将组织师生进行集体告别,缅怀这位杰出校友,号召全校师生学习袁老的崇高精神。
捐款捐米,支持湖北抗疫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袁隆平十分关心湖北人民抗疫。
2月28日,在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吃劲的阶段,正在海南三亚开展第三代杂交水稻、耐盐碱水稻及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研究的袁隆平,慷慨解囊,通过湖南省红十字会向湖北抗疫一线捐款10万元,帮助湖北人民共同抗击疫情。
同时,按照袁隆平的要求,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还捐赠给武汉市蔡甸区200吨大米,为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袁隆平表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尽我一点绵薄之力。相信我们一定会战胜这次疫情。”
湘楚同心,共抗疫情。许多武汉儿女在网上深情悼念:袁老,一路走好!(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冬林 崔逾瑜 汪彤 朱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