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姜福村
沁心园生态农业园
4月27日,“灵秀湖北·四季村晚”阳新县启动仪式暨三溪镇红枫文化旅游节在该县三溪镇姜福村开幕,同日该村潜心打造的沁心园田园综合体正式投入运营。该田园综合体集观光旅游、民宿体验、户外露营、高端水果采摘、餐饮住宿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阳新县,曾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三溪镇姜福村,也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经过10多年的努力,姜福村发生了沧桑巨变,由一个贫困村变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全国文明村。
种植葡萄让贫困村尝到甜头
阳新地处幕阜山脉北麓,“三山两水一分田”,曾经这里交通闭塞,血吸虫肆虐,水灾旱灾频发,一度被称之为“水袋子”“旱包子”“虫窝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阳新县农民实际年纯收入只有145元,远远低于省划定的贫困线标准,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的“四区”(老区、山区、库区、贫区)县。而三溪镇姜福村,也因守着大山,成了远近有名的贫困村。
“那个时候,我们山区只能种红薯,有的村民一天吃三顿红薯过日子。”回忆起过去的苦日子,三溪镇副镇长、原姜福村支书明道祥感慨不已,过去该村有句名谣:姜福姜福,村民无福,晴天没得水,落雨急得哭,一年四季穷,难娶好媳妇。
随着仙岛湖的开发,姜福村也搭上了顺风车。“翻过这座山,那边就是仙岛湖景区。”明道祥介绍,10多年前,当仙岛湖的游客经过姜福村时,常停车驻足欣赏该村天然美景,见游客越来越多,该村便在公路旁边开始种植起了葡萄,当葡萄成熟时,诱人的果香惹得拖家带口的游客一头钻进了葡萄园。
种植葡萄,让姜福村第一次尝到了甜头。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姜福村建立起葡萄园,并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该村开始发展特色种养农业、生态采摘产业、商贸服务业,打造成为旅游产品集散地,姜福村“变身”附近有名的富裕村。
“我们充分利用了区位的优势,发挥辐射优势和路网优势,变配角为主角。”三溪镇党委书记李志勇说,大广高速从该镇穿插而过,游客前往七峰山、仙岛湖、军垦农场,必须在三溪镇下高速。找准了定位,便有了发展的目标。
“现在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进姜福村,映入眼帘的都是青山绿水,到处繁花似锦。明道祥介绍,该村有1万多亩山场,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
美丽乡村吸引青年回乡创业
曾经,阳新一度依赖“打工经济”。而姜福村,几乎所有的青年都背井离乡,跑到外地打工。“春节返乡,我们这一带村里停着的车子车牌都是浙江等地的牌照。”明道祥说,姜福村原来是附近有名的“空壳村”。
“从部队复员后,我也随着村里人去了浙江打工。”明海水是沁心园生态产业园负责人。和大多数姜福村人一样,1996年,从部队退伍的明海水到宁波余姚务工,刚到浙江时,他应聘到一家工厂当保安。凭着自己在部队砺练出来的胆识,他很快从一名打工仔成长为拥有自己在浙江的公司、身家千万的成功人士。
2012年春节,明海水回到家乡,他得知2011年,养育他的姜福村已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与亲人团聚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但这个春节让他陷入了沉思:阳新是革命老区,这块红色的土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纠结了很久之后,明海水作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关掉自己在浙江的公司,返乡带领村民一起创业。
2013年,明海水回到家乡投资1800万元创办湖北沁心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了集赏花摘果、特色餐饮、竹艺茶艺展示、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避世枫谷田园综合体。一期工程种植樱花10万棵,红枫120万株,以及白枇杷、水晶杨梅、红心猕猴桃、冬桃等优质水果,计划打造“全国最专业的红枫生态园”“特色竹文化产业园”“彩色婚纱摄影基地”“退伍老兵创业就业基地”“最美休闲度假胜地”。
昔日的“孔雀东南飞”变成了今日的“凤还巢”。
致力打造最大田园综合体
“我们目前已建成水果基地2023亩、苎麻基地1303亩、油茶基地2150亩、稻虾混养基地2415亩、白茶基地1890亩、苗圃基地3680亩、光伏发电1063.7千瓦,初步形成‘七个一千’绿色产业规模。”李志勇介绍,依托绿色产业,三溪镇以林、果、茶和中药材为主导产业带领村民敲开了富裕之门。
为了做大做强产业,姜福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鼓励13名党员能人组成三大创业先锋团队。党员涂庭海牵头组建观光采摘农业创业先锋团,投资400万元建成200亩葡萄园基地,2015年被省科协授予“湖北省农林科普示范基地”;党员明道强、明平文组建养殖创业先锋团,投资800万元发展7个养殖基地……
这些特色产业,给姜福村带来了数千万元的直接收益,带动了贫困户共同发展,更引领了农村发展模式从低端粗放向高质量变化转型。集体荷包鼓了,农民眉头舒展了。
走进姜福村,村级农特产业遍地开花。
“我的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大的田园综合体。”明海水豪迈地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村民也得到实惠。三年来,姜福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00多万元,电话、电视、沼气、自来水安装到户率达90%;建起了1000多平米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如今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情景是:水泥路通小组,沼气池家家有,自来水连农户,白墙体好风貌。
记者了解到,三溪镇正着手挖掘整合15公里农环线沿线农耕文化、乡村民俗文化和农业农村等资源,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着力建设一批乡村旅游景区、农业体验园、田园综合体,发展一批传统文化古村落。(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梁传松 通讯员 向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