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守护一江清水东流。(陈勇 摄)
成群江豚频频出现在长江宜昌江段。 (刘曙松 摄)
美丽的滨江公园,吸引不少市民骑行。
兴山香溪河“最美水上公路”。
4月15日,宜昌市民在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附近江段,拍到了两个群体江豚捕鱼的珍贵画面。
“这一两年,巡江时能经常看到江豚,‘水中大熊猫’又回来了!”宜昌市渔业协巡队“护豚员”谢顺友坐在巡护船上感慨,“真没想到,儿时记忆中的画面,还能再出现。”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3年来,宜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始终把推进长江大保护和生态修复治理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主动做好生态环保这道“必答题”,扎实推进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水安全保障“四水共治”。
3年来,宜昌市纳入国家和省“水十条”考核的9个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到考核要求,水质达标率为100%、优良比例100%。
从昔日“化工围江”到如今“江豚逐浪”,2020年,长江干流稳定达到Ⅱ类水标准,主要支流清江长期保持在Ⅰ类水标准,南津关、云池、砖瓦厂3个断面总磷浓度较2019年分别下降15%、21%、27%。
连续3年,省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现场推进会在宜昌召开。
水岸共治建生态廊道——
3年长江两岸复绿1.3万亩
4月21日,宜昌市长江岸线整治修复项目(柏临河入江口——猇亭古战场)五标段现场正忙碌施工。一旁,去年种植的石榴、银杏、杨柳等已是一片新绿,有市民前来休闲散步。
“这里原是磨盘港码头,如今还绿长江,建成码头文化公园。”宜昌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护中心工作人员温铭鑫介绍,预计到今年底,从葛洲坝到猇亭古战场,长江沿线将基本连片建成长达25公里的滨江公园。
坚持“四季挖窝,三季种树”,2020年,长江两岸生态复绿2095亩,3年累计复绿1.3万亩。
系统保护河湖湿地。宜都贵子湖湿地从一潭死水蜕变为水上花园,枝江金湖从人迹罕至的臭湖变身为鱼戏浅底、百鸟翔集的国家湿地公园,获评“长江经济带美丽湖泊”。
开展非法码头、非法采砂、非法排污口“三非”专项整治。取缔非法码头216个,码头数量减少三分之二,规范和提升码头55个;“三无”小型吸砂船全部清零,合法采砂工程船数量从2018年的31艘减少至10艘;对长江、清江流域1971个入河排污口全覆盖监测,已完成初步溯源1229个、立行立改1050个。
全面取缔湖库网箱养殖。清理重点湖泊及三峡、清江库区网箱养殖3510亩,全市网箱养殖全部“清零”。实施最严“禁渔令”,全市应退捕渔船1878艘、渔民3678人提前5个月全部上岸并得到妥善安置。
水污染治理系统推进——
投资56.3亿元治山水林田湖草
2020年12月27日,宜昌化学品船舶洗舱站建成投入使用,成为浩浩长江上首座智能化洗舱站,这为长江大保护增添新利器。
该洗舱站可清洗长江水运所有化学品船舶,可同时满足两艘5000吨级船舶洗舱作业,洗舱能力达600艘次/年,污水处理量达500立方米/天,污水应急储罐能力为4万立方米,每年可接收处置化学品洗舱水及污染物15万吨。
洗舱技术上,配备智慧洗舱系统,实现一键控制洗舱作业,大幅改善洗舱作业环境,减少水和化学品的使用量,污水经处理后,部分污水满足回用水标准,回用于船舶洗舱,以达到保护长江、节约用水、绿色环保的目的。
3年来,宜昌加强船舶污染防治,率先建立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净小宜”,实现对船舶污染物接收、交付及处置情况动态监管;实现港口岸电全覆盖,三峡坝区岸电系统累计接入船舶1870艘次,使用岸电102万千瓦时;建成投运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码头5个;实现水上污染物接收转运设施干支重点水域全覆盖。
持续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市13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已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稳定运行,31座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新建51座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实现82个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大力整治城区不达标水体。完成建成区11条黑臭水体(长186.7公里)整治任务,新建截污管网121.11公里。
截至2020年底,全市57个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全部开工,累计到位资金67.4亿元,完成投资56.3亿元。
改革创新打造“宜昌样本”——
水资源保护经验推向全国
“一季度,黄柏河流域18个生态补偿Ⅱ类水质达标率为97.48%,较上年同期提高2.24个百分点。”4月12日,宜昌市流域执法支队支部书记席祖荣说,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建立流域尖兵“1+1”支部工作法,该流域水质连续5年大幅提升。
3年来,宜昌坚持改革创新,颁布实施《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组建黄柏河流域综合执法局,集中行使水利、环保、渔业、海事等多个部门执法职能,进行统一执法、统一服务,实行跨行政区综合执法,打破行政边界,提高执法监督效率,有效解决了“九龙治水”的窘境。
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体系被评为全国十大基层治水经验,荣获湖北改革奖。
3年来,宜昌持续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水资源保护齐抓共管。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推行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民间团体模式,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建立城区山长制,全面推行林长制。
用“绿色系数”衡量发展实绩,完善政绩评价机制。用好市场办法,推动常态长效。在黄柏河、玛瑙河、柏临河流域建立完善水生态补偿机制,将断面水质达标情况与生态补偿资金、矿产资源开采指标实行“双挂钩”。加强与三峡集团等中央及省在宜单位合作,共同推进生态水网与污水厂网共建项目,建立完善共抓大保护的长效机制。
健全体系守“安澜长江”——
水安全保障再上新台阶
3月23日,宜昌清江水系连通及生态修复工程在长阳启动建设,将把清江水引至长江南岸的点军区。
清江水系连通及生态修复工程是全省经济重振水利补短板项目,工程计划总投资4.39亿元,从长阳清江隔河岩水库倒影峡附近取水,沿途将连通桥边河、联棚河、长岭河、谭家河、鲤鱼河、柳林河6条河流,到达点军区楠木溪水库,输水线路全长约27公里,设计流量5.7立方米/秒,实现无加压隧洞自流式引水。
清江是长江一级支流,宜昌环保部门监测显示,清江流域2个国考断面达到地表水Ⅰ类标准。该项目建成后,将满足长阳、点军城乡近10万人的供水需求,还将补充联棚河、长岭河等长江支流生态用水,实现清江和点军水系连通,改善河流生态环境。
3年来,宜昌稳步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其中,官庄水库至梅子垭水库水系连通工程建成,设计日供水量由34万吨提升至44万吨,确保了宜昌城区百万居民的正常用水。
全面开展干支流防洪项目建设。启动三峡后续长江中下游干流河势控制及岸坡影响处理工程,完成枝江段等累计约10公里岸线整治;实施完成清江、沮漳河、香溪河等主要支流重点河段防洪治理工程约131公里。基本建立山洪灾害防御系统。完成6条重点山洪沟治理,建成市、县两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不断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宜昌有效抵御了2020年大洪水,整体灾害损失率控制在0.5%以内。
构建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新格局
宜昌,依江而建,因江而兴。
宜昌,坐拥400余座水电站,年发电量超过1千亿度,输送九省二市,足够点亮半个中国。
守护一江清水东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宜昌上下的共识。
下一步,宜昌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努力构建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新格局,为湖北长江大保护贡献宜昌力量。
坚持统筹推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产业布局、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去除旧动能、培育新动能。
坚持系统施策。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草为有机整体,进一步加大控源截污、水质提升、生态修复、河湖连通力度,强化长江、清江、沮漳河等流域共保联治。
坚持创新发展。加强长江大保护工作的主动谋划和研究,在资金投入、技术选择和监管方式上积极创新,助推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生态环保基础工程、磷石膏综合利用、土壤生态修复等提质增效。
坚持全民参与。进一步深化“生态市民”建设,探索构建全域动员、全民参与的生态治理行动体系。大力宣传生态环境政策、先进典型经验,曝光环境违法案例,发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湖北日报 图片除署名外由宜昌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