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率先立法铁腕禁渔 昔日撒网者今成护渔人

A-   A+
发表时间:2021-04-26 09:24    来源:湖北文明网
  
  
 

  山清水秀的三峡平湖。

  

   4月15日,秭归县护渔队队员参加人工增殖放流活动。  

  长江禁渔是件大事,关系30多万渔民的生计,代价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的生态保护还是值得的。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搞没了。长江禁渔也不是把渔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要把相关工作做细做实,多开发就业渠道和公益性岗位,让渔民们稳得住、能致富。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重要讲话

  在主动上交跟了自己半辈子的9艘渔船后,丹江口市老渔民蒋德新结束40多年的打鱼生活。

  如今,年届六旬的蒋德新依然守护在汉江边。不同的是,他从一名捕鱼者,变成了护渔队员。

  千千万万个“蒋德新”身份转变,只为守护一个“十年之约”。

  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作为长江禁渔的主战场,湖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进禁捕退捕工作,坚决打赢禁捕退捕攻坚战,全面实现“四清四无”目标,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湖北答卷”。

  铁腕禁渔,湖北率先立法 

  滔滔长江,横贯荆楚,岸线长度全流域第一;千里汉江,清水北上,润泽北方干渴大地。

  千湖之省的湖北,生态地位特殊,肩上责任重大。

  然而,家住长江边,我们曾愧对母亲河——常年酷渔滥捕,围网养殖,江河湖泊不堪重负,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继续下降,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母亲河病了!

  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十年禁渔是关键之举。

  长江“十年禁渔”政策首倡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介绍,此前,长江也开展过季节性禁捕,但依然难以扭转生态恶化趋势。长江主要经济鱼类性成熟的时间是3年至4年,连续10年禁渔,将有2个至3个世代繁衍,鱼类的种群数量能得以较好恢复。

  铁腕治江,立法撑腰。湖北提高政治站位,在全国率先立法禁捕。2020年7月24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关于长江汉江湖北段实施禁捕的决定》。根据这项决定,长江干流湖北段上起巴东县官渡口镇,下至黄梅县小池镇,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至2030年12月31日24时,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希望能用我们的努力,为长江的水生生物赢得宝贵的休养生息。”省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

  重回“优良”,长江水清“豚”先知 

  “时隔28年,长江刀鱼重现武汉东湖。”去年8月,一则新闻刷爆朋友圈。

  刀鱼,又名刀鲚,有着“长江第一鲜”之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刀鱼是长江最主要的经济鱼种之一,随处可见。然而随着长江水质下降,刀鱼一度不见踪影,濒临灭绝。

  消失多年的长江刀鱼重现世人面前,成为长江生态环境好转的有力佐证。

  在长江里,生存着两种哺乳动物——长江江豚和白鱀豚。2006年,世界宣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自此,江豚成为了长江中唯一的哺乳动物,也是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最客观和最敏感的“显示器”。

  细心的人们发现,近年来,江豚嬉戏的图景时常可见,它们时而跃出水面展示出迷人“微笑”,被众多摄影师捕捉下一张张生动照片。

  刀鱼重现,江豚跳跃,水鸟品种也在不断丰富。每年冬季枯水季节,长江宜都市段连片的滩涂湿地,成为水鸟嬉戏的乐园,赤麻鸭、绿头鸭、斑嘴鸭、夜鹭、斑鱼狗、白鹭等频现。第四大湖泊斧头湖,处在东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线路上,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大批鸿雁、东方白鹳、豆雁、白琵鹭等珍稀鸟类在此越冬。

  告别“水上漂”,端起“新饭碗” 

  32.6公里的长江江夏段水面,59岁的王明武“漂”了几十年。

  王明武是金口街渔民,15岁开始捕鱼。“以前,鱼又大又多,一条小木筏就能养活一大家人。”长江之变,他深有体会,“后来,小木筏换成大机船,捕的鱼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小。”

  长江禁渔后,不再当渔民,王明武也未离开长江边。

  去年8月,王明武与渔政部门签订劳动合同,成为我省首批护渔员。从撒网捕鱼到巡江护渔,他对新生活充满期待。

  “退捕还渔”,绝不是简单的一禁了之。“转身”上岸,对于逐水草而居的渔民而言,是一次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

  湖北作为内陆渔业大省,也是禁捕退捕任务大省。渔民手中的渔网放下了,另一张保障网却织密织牢——

  依托沿江沿湖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稻鱼稻虾综合种养、池塘养鱼、休闲渔业等;将退捕渔民纳入各类技能培训范围,各地开办水产养殖、水产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班;政府购买服务,为退捕渔民安排公益性岗位,将生活困难的退捕渔民纳入低保范围。

  江上无渔船,岸上风光好。

  从捕鱼到养鱼,丹江口退捕渔民郝映宏换了个“新吃法”。挖鱼池、养特种鱼、建车间,家庭农场别有意趣;从卖鲜鱼到卖风景,仙桃排湖密塘渔村的渔民们吃上“旅游饭”,办起农家乐; 从上岸到上班,洪湖退捕渔民王贵宝变成“上班族”。鞋厂打工,月入3000多元,“都后悔没有早些上岸。”

  据统计,禁捕后,长江流域湖北段共登记渔民32226人,全部交船收网、“洗脚上岸”。符合参保条件的退捕渔民31999人全部参保,不落一人。

  长效常治,打赢禁渔持久战 

  守护一江碧水,需解决好“当前退”和“长期禁”的关系。

  今年4月,我省出台《关于完善长江流域禁捕执法长效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一手抓源头治理,对非法捕捞“露头就打”;一手抓终端治理,强化消费市场监管。

  省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介绍,我省将结合河湖长制,以县为单元,建立禁捕执法管理网格,实现全省1061公里长江干流、858公里汉江干流和83个水生生物保护区执法监管全覆盖;聚焦“船、网、钓”,斩断“捕、运、销”,各部门联防联控,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机制;强化日常监管,形成从“水里”到“餐桌”的全链条、闭环式监管体系,全面禁售禁食“江鲜”。

  专打与联打结合,人防与技防并重,专管与群管兼施,全省上下营造“不能捕”“不想捕”“不敢捕”的深厚氛围。

  武汉建立打击非法捕捞犯罪信息化平台,汇集渔民、渔船、餐饮场所等多项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研判,对违法行为预警。

  宜昌在全市范围内发布倡议书,倡导市民不买、不卖、不食非法捕捞渔获物,形成人人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

  襄阳多部门细化方案,形成“1+7”的专项整治工作格局。

  ……

  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那一天还会遥远吗?

  湖北1061公里长江和858公里汉江以及83个水生生物保护区为禁捕水域,面积近千万亩。

  湖北建档立卡退捕渔船16818艘,退捕渔民32226人,分别居长江流域第三、第二。

  符合参保条件的退捕渔民31999人全部参保,退捕渔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率达100%。

  立案侦办非法捕捞刑事案件779件,清缴非法捕捞渔具3.2万余套,收缴非法渔获物3.6万余公斤,清缴非法船只7499艘。

  今年一季度的月均非法捕捞案件数较去年月均数减少300%。

  全省累计组织职业介绍3.3万人(次),职业培训5400多人(次)。

  专家点评 

  禁渔,是为了更长久地有鱼吃       

  中国科学院院士 曹文宣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作为最早提出“长江全面禁渔十年”建议的学者之一,我倍感欣慰:“‘禁渔令’的出台,为长江摆脱‘无鱼’等级带来了希望。”

  长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和长远发展角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措施、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之举。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华鲟、江豚等水生动物迅速减少,最大的原因就是过度捕捞,尤其是毁灭性捕捞。与鱼类打了一辈子交道,我见证了长江几十年来的变化。

  2006年,我率先提出要实行长江“十年禁渔”,并通过学术报告会、新闻媒体等各种渠道建言献策。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出台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了长江“十年禁渔”制度。

  10年后,长江应该可以实行可持续捕捞,简单理解就是“捕大的、留小的”,捕捞的方式、地点、数量等都要有严格的规定。

  禁渔的目的不是说不吃鱼,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吃到更好的鱼、更长久地吃鱼。(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崔逾瑜 刘胜  摄影刘曙松 通讯员 郑家裕)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