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会有怎样的心理诉求?孩子遇到困难,该如何帮助解决?中国扶贫基金会2015年开始开展“童伴妈妈”项目,试图探索一种方法关爱和保护乡村儿童。2019年,该项目在湖北省巴东县开展,2020年新增崇阳县、大冶市等10个县市。
连日来,记者走访部分“童伴妈妈”项目村发现,乡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在“童伴妈妈”的陪伴与关爱下,从胆小、内向变得开朗、活泼,养成了爱阅读、爱运动的好习惯,健康成长。
听到孩子叫妈妈,她流下眼泪
4月17日,大冶市还地桥镇马石村村委会广场,“童伴妈妈”王珍珠带着20多个小孩,给风筝上的卡通人物、蝴蝶等图案涂色,再写上名字、放飞风筝。大冶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还地桥镇政府等单位,给孩子们送来玩具娃娃、彩笔、篮球、足球和书籍,满足他们的“微心愿”。
玩累了,大家回到“童伴之家”休息。宽敞温馨的房间里,书籍、玩具应有尽有,一侧墙上贴着孩子们用稚嫩笔触绘就的画作,另一侧墙用照片装点,记录孩子们的成长点滴,桌上摆着手工作品和象棋。近一年来,孩子们在这里度过了许多开心、难忘的时刻。
10岁的留守儿童欣欣(化名)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欣欣一直跟奶奶生活。欣欣经常跟奶奶吵架,对学习没兴趣,内向、敏感。24岁的“童伴妈妈”王珍珠家访后,邀请欣欣到“童伴之家”玩,辅导她写作业,带她做游戏,跟她谈心。现在,欣欣有心事第一时间就跟她分享。
“我很喜欢‘童伴之家’,周末和假期我就到这里看书、玩游戏,还交了很多朋友。”欣欣说,“我喜欢王妈妈,她关心我,温柔细心。”听到欣欣叫自己“妈妈”,王珍珠流下了眼泪。
“不仅要让孩子们说话有人听、烦恼有人解、孤单有人陪,更要做连接亲情的纽带,拉近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距离。”王珍珠说,她建立了留守儿童家长微信群,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
拉孩子走出困境,她不遗余力
巴东县官渡口镇西溪坝村“童伴妈妈”段辉英忘不了,第一次到7岁的博博(化名)家走访时的情景。那是一间只有三面墙的房子,一面空墙背靠山坡。博博父母离异,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奶奶既要种田、养猪,还要带着孙子生活。
“哪天我身体不好了,博博该怎么办?”说着说着,博博的奶奶掩面痛哭。
由于家离学校远,奶奶把博博送到学校附近的托管所。博博从小不爱说话,性格内向,在学校经常尿裤子,胆小又不敢跟老师说、又没有衣服换,经常感冒。每次感冒,博博就得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因此学习进度跟不上,成绩差。
在段辉英帮助下,博博享受到了教育补贴。段辉英还经常到博博家,辅导他做作业。她让博博的爸爸抽空回家,多陪伴博博,如果不能回就多打电话,让儿子多感受到爸爸的牵挂、关心。“时间长了,他会开朗起来。”她请托管所的阿姨多关照博博,鼓励他和其他小朋友玩。她还请求学校的老师对博博更耐心一点,并叮嘱博博在学校多交朋友,学习上不懂就问。
一段时间后,博博变化很大,交了一些朋友,很少尿裤子,想要什么敢打电话跟爸爸说。“博博的家离‘童伴之家’很远,我让他的奶奶每月至少带他来玩一次。他来得少,我就多去他家,让他知道有人爱他,有我这个妈妈陪他长大。”段辉英说。
伴乡村儿童成长,她们乐此不疲
目前,湖北省119个村44318名儿童得到了“童伴妈妈”的陪伴和关爱。
部分“童伴妈妈”由村(社区)儿童主任兼任,部分“童伴妈妈”由爱心女士担任。大冶市、秭归县建有专职“童伴妈妈”队伍,由专业社工指导。“童伴妈妈”们学习儿童关爱保障政策文件和专业儿童社会工作方法,开展家访,宣传党和政府的儿童福利政策,了解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分类建档。
“童伴之家”是儿童学习、玩耍的好地方,深受儿童喜爱,里面有儿童书籍、桌椅和品种多样的儿童文体活动用品,根据活动消耗物品情况,每年定期新增或者补充其他儿童喜欢的活动物资。“童伴妈妈”带着儿童一起制定“规则”,让孩子们参与“童伴之家”管理和维护,大家都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
“童伴妈妈”陪伴乡村儿童成长,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面临的亲情陪伴、学习教育、生活保障、临时监护、心理健康和安全等问题,对符合救助保障政策的儿童,及时帮助他们申请政策保障,及时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手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光正 通讯员 汪丽 实习生 陈宁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