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存英在训练自闭症儿童
当确认6岁的儿子是一名自闭症患者时,冉存英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救孩子。
而当她发现还有许多人面临着同样的灾难时,她决定帮助所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一起抗争。
18年过去了,宜昌这位博爱的妈妈创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已接收了全国3000多名自闭症孩子,帮助其中300多人回到普通学校。
4月2日是第14个“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冉存英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她并没有战胜灾难,但却从来没被灾难击倒。
从绝望到坚强 患儿妈妈辞工办特校
1999年12月,冉存英发现儿子谭非(化名)有些异常:转圈、乱叫、时哭时闹,不停地用手打自己的头。惊慌失措的冉存英带着儿子来到医院,经诊断,谭非患上了自闭症,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冉存英心如刀绞。
从此,冉存英开始了漫长的求医问药之路。她带着儿子来到武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甚至去深山里找土郎中,但希望一次次破灭。在武汉,因孩子情况严重被某机构拒收,绝望的她抱起儿子要跳进东湖,幸好被好心人拉住。平复心情后,她发誓不管以后多么困难,都要治好儿子的病,至少要让他能够自理。
多年的求医过程中,冉存英接触到了一些与她有相似遭遇的家庭。“有很多像我儿子这样的孩子没有地方可以去治疗,他们的妈妈十分痛苦绝望。”为了帮助更多自闭症孩子,冉存英在丈夫和亲友的支持下,下定决心去重新学习专业知识,并创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说干就干,冉存英奔走于北京、武汉、南京等地参加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取得了特殊教育资格证书。随后,她和丈夫双双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把买断工龄的钱全部投入,加上从亲友处的筹资,于2003年办起了宜昌市博爱特殊教育学校。
从3个到许多 为降学费毅然转“民非”
建校之初,冉存英四处奔波借钱,“那段时间,亲朋好友都不敢和我见面,连敲门都没有人开了,都被我借怕了。”
刚开始,全校只有3个孩子和4个老师。“我们招老师也比较难,特殊教育师、康复训练师很难找到,还有不少老师担心压力太大而不愿前来。”冉存英说,为此,她先招聘幼师和普师,然后对她们进行培训。
由于生源不足,冉存英带着老师一家一家地走访,足迹几乎踏遍了宜昌。她的真诚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学生越来越多。如果学校收费太高,很多家庭承受不起,于是她拼命地压缩开支、控制成本,尽可能降低学费。同时,为了给这些孩子争取更多的公益项目资金,她毅然地将学校转成了民办非营利机构。
“转成民非机构后,所有的前期投入都不能再计回报,而且我也只能拿工资。”冉存英说,有一年资金极度紧张,到了年底,还是等着她丈夫外出打工带回的钱发工资,老师们才过了一个安心年。
从救儿到救世 博爱妈妈因爱生愧
随着博爱特校的持续发展,冉存英看到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又不能独立求职谋生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大,十分担忧。按学校规定,过了15岁的学生就应该离校,她由此萌发了办实体解决大龄孩子就业的想法。2014年10月,“雨人筷乐餐厅”应运而生,这是全省首家心智障碍人士支持性就业公益性示范餐厅。
2016年,在宜昌市残联就业中心的支持下,冉存英发起成立宜昌市首家残疾人支持性就业培训基地,目前已接收80多名心智障碍者进行培训,成为了心智障碍者们走向社会的摇篮。
冉存英坦言,当初是为了救儿子才走上特教之路的。但在办特教的这些年,身不由己地陷在事务中,对儿子特别亏欠。“有一次学校搞大型活动,最后有一个大合影,儿子抢着站到我身后,拍着我的背说‘妈妈我想回家’。那一刻,我都有点怀疑自己的选择了。”
目前,博爱特校已成为国家、湖北省、宜昌市残联三级定点康复机构,还是中残联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试点项目扶持的50家机构之一。冉存英却说,在18年的抗争历程中,她很少有成就感,她只是庆幸,“我从来没被灾难击倒。”(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俊华 通讯员 章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