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支持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重要条件,而自身努力才是摆脱贫困、增收致富的根本动力。作为“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发源地的竹山县,坚持把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不断深化十星创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精神动力。
发展历程及做法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最为艰巨和复杂的任务之一,而等靠要思想、奢靡攀比之风等错误观念,成为精准脱贫路上的“拦路虎”。竹山县委、县政府敏锐意识到,精神领域问题依然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及时创新十星创建的方式方法,为脱贫攻坚提供精神动力,以富脑袋引领富口袋。按照“设、创、评、管、护、用”六字要求,竹山创造性地开展十星创建工作,逐渐探索出以十星创建促脱贫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模式。
坚持与时俱进,科学设星调星。十星创建始终紧跟时代发展,动态设置星名、调整创星标准。2015年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最初的三字星名改为五字星名,让十星创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紧密结合;2017年,以精神文明建设助推脱贫攻坚,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分设“勤劳致富星”标准;2018年增设“文明实践星”,整合“卫生健康星”,去掉“计划生育星”,突出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重点。
坚持群众路线,全民参与创星。坚持群众路线,最大限度激发群众积极创星的热情与活力。针对不同类型创建主体,量身制定相应创建内容和标准,开展十星级文明乡镇、社区、村、农户及党支部、党员等系列创建活动,引导全民参与创星。组建十星评选协会、红白喜事协会等五会一堂群众自治互助组织,帮助群众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坚持严格程序,确保规范评星。建立“县级主导、部门主帮、乡镇主管、村组主抓、群众主体”的“五位一体”创建格局,坚持“按照流程、紧扣标准、严创真评、宁缺毋滥”原则,明确“目评、互评、审定、公示、授星”基本程序,逐步完善了从上到下的督办指导、考核验收和从下到上逐级负责、逐级申报的创建考评机制,确保创评活动规范化、科学化。
坚持能增能减,实施动态管星。十星创建也不是一评定终身、一评管永远。坚持“半年初评、年度复评、能上能下、动态管理”和“荣誉属于个人,星牌属于集体”原则,确保创建活动常态化、动态化。加强十星牌匾日常管理,每年由评星协会和村两委根据平时掌握情况,对照评星结果列出增减星名单,公示后进行增减星。
坚持齐抓共管,多方协同护星。充分整合县、乡两级部门力量和社会力量,多方发力呵护农户争星创星。成立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县委抓导向、政府抓推动、人大抓监管、政协抓造势的“联星问星”机制。县直单位将指导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纳入帮联工作内容,指导联系村、联系户争创十星。乡镇村通过开展农村党员“一诺双评创十星”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带头和能人示范作用,引领群众积极争星创星。
坚持民生为本,做到惠民用星。坚持政策与星级对应、项目与星级对接、奖惩按星级兑现,使创建工作制度化不失人性化,规范化不失灵活化。按照分类表彰和分层奖励的办法,在公益性岗位、扶贫工厂就业、信贷扶持、就医就学、景区旅游等方面,设立“3+X”激励机制和“示范户”奖励机制,让十星户社会上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
主要成效及经验
竹山广泛开展十星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十星创建”始终与三农重点领域工作有机结合,在务虚中锤炼务实的本领,在务实中升华务虚的内涵,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十星创建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助力全面小康。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3000余名十星科普志愿者,深入基层普及种养殖等农业科技知识,扶持壮大特色产业,催生“网红”农民近2万人,地方特产年网销额2.5亿余元,极大增强了贫困村民摆脱贫困的信心。重点突出“勤劳致富星”,按照“扶贫先扶智、斩断贫困根”总体思路,由脱贫先进典型、扶贫干部组成的宣讲团队深入各村各院,全方位多层次讲好脱贫故事,树立“争星追星、脱贫光荣”的脱贫价值认同,激发勤劳致富、奋力脱贫、全面小康的内生精神动力。
十星创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彰显新时代魅力。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培育富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途径。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经济合作组织帮扶等措施,培养群众由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通过不断激活能人资源,释放能人效应,近5年培育新型农民10万余人、种养大户4.8万个、合作社500余个,带动14.9万名贫困群众迈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十星创建活动覆盖全县各个领域、各个群体和个体,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高度吻合。
十星创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展现持久生命力。深入开展“星承家风”“星耀村风”“星淳社风”等行动,广泛开展“十晒十比十评”活动和移风易俗活动,带领农民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谐淳朴、友善守信、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培植星源罗家坡、和合枣园等品牌村55个,挖掘身边模范典型2000余人,选树“好人榜”300余块。2019年,竹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由省级试点升格为国家级试点。
十星创建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结合,夯实乡村治理基础。始终把“道德、法纪、致富”作为最基础内容,引导群众在争星创星中受到教育、自我约束,自觉增强道德法治观念。发挥十星创评协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化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引导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后转变生产方式、革除生产生活陋习。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向纵深推进,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同时,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基层社会治理固本增效,选树十星级党员示范户、党员示范岗,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乡村治理基础更加稳固。
有益启示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星创建是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成功诠释。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十星创建数轮问计于民,16次修改完善,每一项指标的设立,每一次活动的开展,每一条要求的落实,每一笔投入的落地,都落实到创建“为民利民惠民”的宗旨上。十星创建不仅斩断了贫困群众“人穷志短”的穷根,还送来了技术、文化和教育,促进了贫困群众的内源性发展。二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开门搞活动,运用自评、互评等形式,让广大群众全程参与,群众既是十星创建的“运动员”,又是十星评审的“裁判员”,还是遵规护星的“守门员”。
党建的核心引领作用是交好脱贫答卷的关键所在。十星创建历久弥新,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基层党组织是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在完善基层党组织架构,配齐配强人员的基础上,通过“双十星”创建,聚焦队伍建设,让基层堡垒坚如磐石,成为脱贫“主心骨”,画出致富“同心圆”。二是基层党员是连通群众的“最后一米”。除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外,党员既是创星的模范先锋,自觉树立了榜样,又是群众自治的排头兵,在“十星创协”统领下,无职党员被吸纳到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理事会,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不竭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十星创建的理论支撑,不断将精神文明建设引向深入、推向更高层次。一是厚植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十星创建以地域文化传承为纽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勤劳、善良、节俭、孝道等中华优良传统,才有了生根的文化土壤和广泛的价值认同。二是涵育现代文明和乡村新风。从以家庭为单位的细胞创建,到以“社会组织”“行政区域”为单位的综合创建,十星创建与核心价值观“对标”,才有了更清晰的逻辑层次,更高追求的行动指引,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农村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