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万公里扶贫路 他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刘志耀(右)在查看桃树生长情况
带着永不熄灭的激情,他用脚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踏遍黄陂区、江夏区29个村,跑出18万公里的扶贫路,帮扶1700多个贫困家庭走出困境,与700多户贫困家庭结成“穷亲戚”,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他叫刘志耀,武汉市民政局驻江夏区舒安街八秀村工作队队员,武汉市江夏区舒安街党工委副书记(挂职)。近日,刘志耀获评“荆楚楷模”1-2月月度人物。
“空壳村”变身“实体村”
2009年,武汉市民政局派刘志耀到江夏区舒安街、乌龙泉街等地开展帮扶工作。2012年他转战到黄陂区蔡家榨街负责11个村的帮扶工作。2015年9月,刘志耀重回舒安街驻村帮扶,任八秀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
八秀村地处江夏区最南边,与鄂州、咸宁交接,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农业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单一,是一个经济“空壳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0户86人。
上任后,刘志耀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走遍了全村每一个角落,深入每一个贫困户家中掌握情况。此后,他千方百计引进能人回乡,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帮助20个贫困户每户年增收4万多元;他争取帮扶单位筹资35万元,援建成100KWP光伏发电项目;他多方协调筹资25万元,为合作社新建30亩果园,帮助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2.5万元;他筹资50万元,为贫困户购买生产资料;筹措8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并修建当家塘;协调华中农业大学等院校专家指导生产……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有效拓展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提升了村民的脱贫致富能力。2018年,八秀村7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全村脱贫出列。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2万元,昔日的“空壳村”华丽转身“实体村”。
扶贫路上扶志同行
2012年,刘志耀在黄陂区蔡家榨街雨台山村帮扶时,曾结下了一位“穷亲戚”周桂华。虽然后来刘志耀派驻江夏区,但他依然对周桂华一家牵挂于心。
周桂华体弱多病,八年多来,刘志耀坚持承担周桂华儿子的生活费和学习资料费,甚至还自费请老师辅导孩子学习。2018年,他还帮助其申请了“雨露计划”和教育扶智助学金,周家人再也不担心孩子上不起学了。“儿子是他们家的希望,好好培养,决不能让贫困延续到下一代。”刘志耀说,物质脱贫要与精神脱贫同步。
2018年,刘志耀在八秀村成立全市首家精准扶贫“爱心超市”。随后,他筹措122万元,在全市44个贫困村“将爱心超市下沉到村”,通过“爱心超市”实现扶贫和扶志相结合,这种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武汉样本”,受到了各界高度评价。国家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点评:“用劳动换商品,激发内生动力,这是脱贫攻坚的一条重要创新,值得很好的总结推广”。
发动社会力量做慈善
2016年,我国首部《慈善法》颁布实施。为了发动社会力量帮助更多贫困户,刘志耀用自己的驻村生活补助注册成立了全省首家“‘武汉好人’扶贫基金”。
为福利院老人、贫困家庭送去生活物资;组织贫困村老人重阳节登上黄鹤楼;为4名重病患者送去“救命钱”;带领留守儿童到武汉科技馆“感受科技魅力”;为舒安小学送去了2000元体育设施……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他发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价值近40万元,组织民政系统党员干部参与帮扶1100余人次,捐赠钱物价值50余万元。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雷锋精神,只有我们自己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与人为善,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尊敬,才能在互动的真诚中感到真正的快乐。”面对外界的赞扬,刘志耀初心不改。(楚天都市报)
初心在抱,使命于肩,更教足迹巡千里;
矢志攻坚,倾情济困,已遣春风到万家。
横批:劳苦功高
湖北省楹联学会 高寒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