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索河孕育出百年善书 蔡甸用说唱方式传递“善文化”

A-   A+
发表时间:2021-02-04 17:41    来源:湖北文明网

  

袁宏新老人

美丽的索河

  “事有前因后果,心有忠善奸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损人利己不可,安分守己常乐;善恶到头有报,同室操戈切莫……”

  1月28日,从武汉市蔡甸区索河街小山村的一处农户家中传来悠扬的说唱声。一位老者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一段古老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金殿让子》。这样一种通过说唱结合的方式来传递“善文化”的文艺曲种,当地称之为“善书”,距今近三百年历史。而索河,这个位于江城一隅,依山而筑、临水而兴的地方,已悄然间走过了千年……

  80岁的索河善书传承人

  为追寻善书的所在,极目新闻记者来到索河,找到了已经80岁的善书传承人袁宏新老人。当老人开腔之后,围观的四邻们不禁感叹道:这就是小时候的那个味!

  提到善书,不得不提其代表人物、袁宏新的师傅袁大昌。虽然袁大昌老先生已经驾鹤西去,但人们依然记得这位民间艺术大师在舞台上留下的音容笑貌。当年,每逢冬春农闲时,或是红白喜事,都会有人来请袁大昌去讲善书。

  “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听善书的场景并不过分!”袁宏新告诉记者,“师傅讲的善书,轻重缓急拿捏得很好,很快就让人入戏。上世纪80年代,他除了经常在蔡甸等的一些乡镇演出外,还经常到汉川等地演出。”

  除了擅讲善书外,袁大昌老先生还会写善书,袁宏新小心翼翼地从里屋捧出来一本《索河善书选》,里面收录着袁大昌老先生亲手写的近30篇善书案本,“师傅一生撰写了近500本善书案本,1/3是默写的古本,2/3是他的原创。”

  作为当年侏儒粮管所“能说会唱”的文艺骨干分子,袁宏新被善书多变的表演形式、传递向善的精神深深吸引,40岁时正式拜在袁大昌老先生的门下。袁宏新告诉记者,善书有几个很讲究的点,其一,在于说书人的身份。“最开始,只有有顶子的人才能说书。顶子就是秀才、拔贡、监生,就是这些考取功名的人。”其二,是讲究配合默契。善书通常以一人主讲、多人应答的形式演出。

  袁宏新说,索河善书之所以能流传数百年,与师傅们倾囊相授、不断创新变化有着莫大的关系。为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蔡甸区及索河街相关部门筹集资金贴补公益演出,并将其撰写的善书编撰出版。

  不过,如今索河善书的演出场次和听众逐渐萎缩,说书人也越来越少。袁宏新说,他一生的愿望,就是让善书艺术长盛常新,薪火相传。“力争不辜负师傅弘扬善书文化的遗愿。”

  孕育善书之地鱼肥水美

  数千年间,索河因水而兴,曾是重要的水路运输通道,千帆竞进,船工众多。善书也随着这索河之水,沿河而下进入汉口,跨河进入汉川,流传四方。

  “善书属于生态的、原汁原味的艺术形式。” 索河街宣传办负责人尹良军如是说。孕育善书的索河是一个鱼肥水美的好地方。

  在蒿阳山与九真山之间,索河静静地流过。两山夹一河的独特地貌,是大自然对索河人民的恩赐。隆冬时节,在索河河畔,索子长河特种水产公司的职工们便忙着将捕捞起来的草鱼装进筐中。

  网兜里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看得人眼馋。“这可是‘人放天养’的生态鱼,没有任何污染。”索子长河特种水产公司负责人樊伟祥告诉记者,十多年来,该公司严格控制投放鱼苗数量,2-3年才能长到5-8斤重,以至于每年仅能收获不到12.5万公斤的草鱼。尽管产量少,但索河草鱼的肉质比其他地方的草鱼更加紧致、鲜美,“特别是用来腌鱼,50公斤要比其他地方的鱼多近5公斤肉呢。”樊伟祥说。

  站在索河大桥上,一条大河波浪宽的美景尽收眼底。岸边,各类水生植物随风摆动,水上,不时有越冬的白鹳等在此停驻觅食。“十多年前,这儿可没有现在的颜值!”樊伟祥告诉记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当年的私人承包者最大限度地增加放养密度,并往河中投入大量的饲料等,鱼儿长得快,但原本清澈的河水一天一天浑浊了。到2012年,这儿已变成了四类水质,水体所散发出的腥臭味,令人难以忍受。

  痛定思痛,索河人意识到,想要实现水清鱼跃,必须得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子。在合同期满后,索河街清退了私人承包者,并通过截污、撤网、打通河流通道等手段进行治理,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索河水水体已达到一级水质标准。好水出好鱼,2017年,“索子长河草鱼”成功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据介绍,以好山好水著称的蔡甸区,共有“知音十景”,其中六景位于索河街。未来,这个不允许有任何工业企业进入的禁地,将继续依托索子长河,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索河街道正式申报总面积50平方公里的索河省级旅游度假区,同时明确善书、水乡文化等也将转化为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或许假以时日,善书之声又将再度唱响在索河两岸。(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王峻 通讯员 孙克亮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邹斌)

责任编辑:何霄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