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四里棚街道办事处刘杨社区儿童服务站去年7月线下开班。(通讯员 英萱 摄)
阅读提要
志愿服务是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
社会治理走向精细化,多元诉求让志愿服务面临三难:力量不足、供需错位、难以常态化。
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应城在志愿服务“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上做了一系列探索。
“一个个小心愿,在很多人看来微不足道,却是那些困难家庭、孤寡老人、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应城市文明办主任陈健表示,找准需求,有效供给,志愿服务才能做到群众心坎上。
建起461个服务组织
春节前夕,应城市新河社区工作人员邱红玲又忙碌起来。与往年同时相比,她从容了许多。
“公益联盟帮我们分担了许多。”邱红玲快人快语。
邱红玲所说的公益联盟,是一个公益志愿服务团队,成立于2018年。
新河社区是一个村改社区。社区内有很多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帮扶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感到力不从心。
“如何充实社区治理力量?”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加明在思考。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张国宏、村办企业老石膏厂的原厂长也在考虑这一问题。
老石膏厂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社区不少居民都曾在厂里上班。如今,这些人都退休了,但关注社区发展,热衷社区公共事务。
“何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成立志愿服务队?”陈加明和张国宏想到一块了。
2018年初,社区召集老石膏厂退休员工,成立“公益联盟”,原副厂长钟志平、原库管张银洲、原车间主任唐甜等7名退休员工成为首批成员。随后,社区舞蹈队、腰鼓队、柔力球队、羽毛球队等多个兴趣团体踊跃加入;辖区内17家企业的职工纷纷参加。
经过3年发展,新河社区“公益联盟”吸纳9名理事会成员、60名志愿者和多个社会组织,为辖区内的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提供送医陪护、心理疏导等服务,同时协助社区参与动迁工作。
推广新河社区经验,应城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抓手,启动20个青年志愿服务“社区计划”试点、24个“巾帼志愿阳光行动”试点、24个工会系列“暖心服务”试点,培育“情暖蒲城、三关爱”“巾帼志愿阳光行动”“携手青春、益暖蒲城”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应城市文明办主任陈健介绍,目前应城在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注册的志愿者达到8181名,志愿服务组织达到461个。
如今,各地都在开展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活动。应城市许多社区根据专业特长,将下沉党员组成若干志愿者工作队。
新河社区将法院、检察院等单位的下沉党员吸纳到纠纷调解小分队。去年10月,一起拉锯2年的拆迁纠纷又开始了。应城法院干部严必治作为下沉工作队员,上门了解情况,找准双方诉求,通过普法厘清利害关系,仅用半天就化解了矛盾纠纷。
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没想到这么快路灯就安上了。”看到小区楼栋拐角处的新路灯,家住城中街道工农路社区航运新村的居民杨柳非常满意。
1个月前,杨柳登录应城市文明实践云平台,发布“微心愿”:我住在航运新村,小区没有安装路灯,出行不方便。
“我们立马安排。”当天,他就接到社区的电话,工作人员来到小区了解情况。两天后,5盏路灯亮起来了。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应城先后建立文明创建QQ群、志愿者联合会QQ群、文明实践中心QQ群3个网上信息交流平台,1个“云上应城—文明实践专栏”操作平台。“这是一个双向交流平台,居民可自行发布‘微心愿’,由注册志愿者在线认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陈荣华形象地称其为“群众网上吹号,志愿者网下集结。”
去年7月,应城4823名党员干部先后下沉社区,其中403名下沉党员成为所在小区楼栋长。每天与居民面对面,他们成为居民“微心愿”的线下收集者。
在城中办事处、四里棚办事处,社区下沉党员和社区工作者、志愿者通过上门走访、设立征集箱等方式征集“微心愿”,再由社区文明实践站对征集到的“微心愿”进行梳理、核实、分类,筛选出群众最直接、最迫切、最关心的“微心愿”对外发布,由下沉社区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对接认领,无人认领的“微心愿”则由社区“派单”。
截至去年年底,从交通出行、通水通电到就医就学、儿童关爱,全市共收集“微心愿”1316个,落实解决实际问题1220个。
积分兑换激励志愿服务
去年10月,一场“义卖”活动在新河社区举行。
长长的展台上,摆放着由辖区企业瑞丽雅公司提供的200多件石膏工艺品。
辖区企业新河大酒店认购了近4千元石膏工艺品,网友下单金额超过3000元。
辖区企业和志愿者现场爱心捐款,共筹集到善款2万多元,将全部用于春节走访弱势群体志愿服务活动。
新河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加明说,志愿者活动需要经费支持。此次义卖活动试水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为破解志愿服务资金难题打开了新的思路。
应城市委宣传部部长鲁晓丽认为,志愿服务要想走得远,除了解决资金难题,还需建立激励机制。
积分兑换制,是新河社区想出来的一招。
70多岁的志愿者冯利清每月定期来到新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领取香皂、毛巾、洗衣液等日常用品,这些都是他用“积分”兑换而来的。
据介绍,对于加入公益联盟的志愿者,通过服务时长换取积分,可兑换香皂、毛巾、洗衣液等日常用品,且每季度都会对服务时长进行公示。“奖品虽小,但让我们很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冯利清说。
激励个人,也激励团体。对于有意愿参与志愿服务的企业,新河社区与其签订协议,承诺只要企业参与志愿服务,社区也会将通过免费冠名、免费张贴宣传牌等方式帮助企业提升形象。
积分兑换、协议保障、“志愿服务+精准扶贫”联动……应城市多个社区发动民间智慧,探索常态化机制,为志愿服务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通讯员 冯璇 陈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