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治理后的大院社区整洁有序。 (通讯员 李维亮 摄)
补齐社区治理短板,孝感启动城市社区综合改革,划定209个城市社区管辖线,将社区“两委”成员和网格员纳入社区工作者管理,推进“三无小区”业委会、自管委全覆盖。一揽子改革措施,为社区精细化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了11年“格格”,刘莉萍最近有了一个新身份——“城市社区工作者”。
按照孝感城市社区综合改革方案,自今年起,城市社区“两委”成员和网格员纳入社区工作者管理。
全市209个城市社区参与改革,包括刘莉萍在内,1073名网格员完成身份转变。
去年4月,孝感启动社区改革,内容主要包括:社区边界划定、建设社区专职队伍、健全社区自治组织。
“通过改革重塑社区,整体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孝感市民政局副局长程延杰说。
厘清边界——48块“飞地”有主了
资料显示,2004年村改社(居)时,孝感完成了现有城市社区设置划分。
十几年来,孝感城市规模扩大近一倍,社区却始终没做过较大的调整。
社区建设明显滞后。
边界模糊,出现管理盲区。至改革前,城区有48块“飞地”,居民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社区,办事不知道该找谁?
不均衡加剧,“小马拉大车”现象普遍。以孝南区广场街为例,13个社区大小不一,有的社区超过两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小乡镇规模。“‘两委’干部,加上网格员,十几个人服务一两万人,哪谈得上精细化?”社区工作人员吐槽。
疫情让短板更加凸显。
宏福佳苑小区有两栋楼、18户居民,由于权属不明,封闭管理初期,每日消毒、居民体温测量、生活物资保障都没人负责;汉光社区下辖的激光小区,坐落于付冲社区,成了一块“飞地”,下沉党员干部、网格员每天来回奔波,无谓地消耗大量精力……
补齐社区短板。去年4月,孝感市委常委会决定,摸清社区家底,划定社区边界,确保社区管理不交叉、无遗漏、全覆盖。
本着“尊重历史沿袭、顺应城市发展、方便服务居民”的原则,孝感组建工作专班,历时1个半月,划定全市209个城市社区管辖线,明确48块“飞地”归属,优化设立5个社区,绘制出首张城市社区分布图。
社区界线、小区划分、楼栋标识清清楚楚,便于社区精细化管理。尤其是那些争议地带明确权属后,政策有人讲,事情有人管,困难有人帮,居民安全感、归属感明显提升。
划界后,宏福佳苑小区由广场街道三里社区管辖,安装楼栋号牌,有了联系的网格员;激光小区被调整为付冲社区管辖。在宏福佳苑小区生活17年的居民陈光荣开心地说:“以后遇到麻烦事,就知道找谁了。”
三里社区党委书记肖腊云也很开心。通过优化调整,三里社区被一分为二,分出3000多户、7000多人,组建“孝城社区”,“块头小了,‘四至’明了,责任清了,工作更有信心了。”
明确身份——2426名社区工作者上岗
刘莉萍是孝南区2010年招聘的第一批“格格”。
工作11年,刘莉萍现在每月工资不到3000元,扣除“五险”,到手的1800元左右。
收入低,也没归属感,“身份尴尬,没发展空间。”
“为啥能坚持下来?应该是对这份工作有感情吧。每天走进小区,看到居民笑脸,打声招呼,感到很充实。帮他们解决麻烦事,听声夸奖,也会有小小的成就感。”刘莉萍说。
2018年,刘莉萍考取初级社区工作者证,“希望将来有个正式身份。”
她介绍,当年招录的100名“格格”,目前只有60%的人坚持下来,“30%的人没干几年,就离职了。”
困惑的不只是网格员,还有社区“两委”成员。每次填履历表,填写“身份”一栏时,在村、社区工作30多年的肖腊云就很纠结,“不是行政编制,不是事业编制,我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是啥身份”。
去年10月,孝感出台《社区工作者管理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将现有城市社区“两委”成员和网格员全部纳入社区工作者管理。209个城市社区共核定员额2819名;明确管理的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建立4岗18级职业化薪酬体系……通过定员额、定职责、定待遇,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社会化、职业化、专业化。
按照意见规定的程序,刘莉萍通过个人申请、社区党组织推荐、街道联查联审、专班考察考核,最终成了一名“城市社区工作者”。全市与她一同转变身份的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共有2426名。
程延杰介绍,原来城市社区工作人员,人均月工资2719元;改革后,城市社区工作者人均月工资3532元,增幅近30%。
薪酬不再一成不变。工作年限每满3年,连续3年考核称职,可以提一级工资。
上升通道打开了。从基础岗位做起,有能力,够优秀,可以做到社区主职。
引导自治——业委会、自管委全覆盖
三里社区21个,三里棚社区14个,城东社区23个……
划界摸清家底,其中一项数据让人沉重:“三无小区”有1000多个。
“大多数是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薄弱,居民构成复杂,缺乏凝聚力,违章建筑多,矛盾纠纷多。”城东社区党委书记文享芳说。
以园林小区为例。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有55栋房屋、4000多人,涉及30多个单位。原来是单位分头自管,后来单位职工陆续搬离,单位不再管理,小区慢慢成了“三无小区”,陆续被分割成20多个小院子,私搭乱建有600多处、1万多平方米。
“下水道经常堵塞,小广告到处都是,绿化、公共设施基本没有。”说起小区状况,园林路社区党委书记程昕直摇头,“物业公司不愿接手,社区管不过来,一直处于‘无人管’状态。”
社区治理,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
两道难题待解:人居环境差,居民改造意愿强烈,谁来改?诉求多元,却没人牵头理事,谁来管?
时机已经成熟。
2019年,孝感城市“双修”片区改造启动,孝感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所有老旧小区改造,整体提升“三无小区”人居环境。
2020年,孝感109个市直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万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孝感明确,由下沉党员干部牵头组建业委会、自管委,引导“三无小区”实现“自我管理”。
去年,孝感启动143个老旧小区改造,园林小区在列。
“投资3000多万元,改造建筑外立面、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景观环境,增加安防设施。”程昕介绍。
以此为契机,社区引导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社区发动每个楼栋推荐代表,组建60多人的居民代表委员会,全程参与小区改造。大事小事,居民说了算。
共同目标,让小区居民拧成了一股绳。程昕的直观感受是,院墙拆了,居民交流多了,参与小区治理的热情高了,“外墙涂料用什么颜色,大家都会充分交流,形成共识”。
趁热打铁,社区引导下沉党员牵头组建业委会。园林小区将组建11人的业主委员会,目前社区正引导居民将热心公益事业的社区党员、楼栋长、先进居民代表推荐出来。
“春节后,业委会将正式成立,物业公司将进入小区。到那时,园林小区才算真正完成改造,迎来新生。”程昕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春保 通讯员 杨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