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城市风光。
段店镇上湖村在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滨湖南路与古城路交汇处,红色斑马线有效地让人车分道而行。
鄂州长江江滩樊口段。
鄂钢花溪湿地公园。
2017年7月9日,鄂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力路跑赛在凤凰广场启幕,数千市民畅跑为鄂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油。
万名党员创建文明城志愿服务签名。
集体诵读“好家训好家规”。
老旧小区的公共地带经改造后,可供居民在家门口休闲娱乐。
文明单位参与环保志愿服务。
鄂城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为办事群众提供咨询服务。
11月20日,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在京接受表彰,鄂州市喜捧桂冠而归,一时刷爆“朋友圈”,点赞无数。
成如容易却艰辛,成功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
30年的长跑,鄂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初心不改、矢志不移,一路扬理想之帆、播信念之种,创文明之城,铸城市之魂。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从1990年创建文明城市号角吹响的那一刻起,鄂州,以当代“愚公”精神,举全市之力不断追逐超越自我的梦想。
襟长江,抱梁湖,枕名山,鄂州自古“好山好水好区位”。这座千年人文名城在迈向现代文明城市的征程中,从此有了质的嬗变。
壹 接续攻坚 勠力克难
年满70岁的马志远,原鄂州城管局的局长。退休多年的她,现在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市民文明巡访团团长。
市民文明巡访团是鄂州市为了自我监督组建的 “专业挑刺官”, 以市民视角查找不文明现象,团员中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28岁,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干部以及志愿者。
30年前的一天,在明堂体育场,鄂州首次举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上万人冒雨誓师。站在台下的马志远,当时还不到40岁,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主力,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源于对标竞拼的压力,也是全体鄂州人超越自我的动力。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荣誉称号,是综合类评比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城市品牌,也是对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认可与肯定。
30年来,鄂州人一步一个脚印,朝目标扎实奋进。
2010年,成为国家园林城市;
2015年,成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
2016年,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2017年,成为国家卫生城市;
2018年,成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
回首鄂州创文历程,可谓历经坎坷,但正是在挫折中一步步调方向、补欠账,才有了最终的“破茧化蝶”。
2011年,鄂州首次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由于历史欠账太多,鄂州2013年在全国排位中倒数第六,2014年倒数第四,最终名落孙山。
正是在失败中发现问题,然后把脉问症,才能不断完善。自2015年起,新一轮“比文”又经3年,鄂州在2017年11月以微弱差距再次与全国文明城市失之交臂。
转变思路,市委、市政府当即再动员,一场为期3年的行动计划就此展开。2017年底,《鄂州市民文明行动促进条例》出台;2018年1月成立工作专班,《鄂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出台;2018年2月6日,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召开。
秉持“为民、靠民、惠民”理念,鄂州按“2018年打牢基础、2019年巩固达标、2020年冲刺夺牌”的步骤实施,提出“创建文明城,鄂州再出发”,动员团结全市人民实干苦干3年,向着梦想克难前进。
铆足一股劲。半月一提示、一月一调度、一月一拉练,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调度会、参加拉练活动;组建46人的创建专班,投入2.45亿元专项创建资金,突出人居环境整治,着力城市精细化管理,聚焦市民文明素质提升,推动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
拧成一根绳。246家市级文明单位结对主城区33个社区,1.25万余名干部每周至少下沉社区1次;65.2万余名城乡居民群众主动参与创建,80名热心居民组建市民文明巡访团,分成16个巡访小组,开展文明巡访活动2600余次。
这一次,鄂州文明创建的航船终于顺利抵达彼岸。
贰 问需问计 创建惠民
在鄂州市区,有近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老城区。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老城区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家住邬家巷的李老伯是油厂的退休工人,对于油厂小区,他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一到下雨,这里就成了池塘。而现在,老伯的心病终于解决了,小区原来的排水管道旁,多了一条直径40厘米的雨水排水管,2020年整个汛期都没有出现渍涝。
这正是鄂州市“40工程”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2018年以来,为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怨的民生问题,鄂州市按“先拆后建、先地下后地上,先民生后提升”的原则,投入8亿元在中心城区40个社区开展老旧社区整治和改造。短短一年间,一个个脏乱差的老旧社区变身为环境优美、整洁和谐的美好家园,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鄂州新一轮创文向民生问题发力,从老百姓的身边事出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为了小区不积水,78212米的地下排水管道建成;
为了走路不粘泥,243700平方米的道路硬化;
为了满足居民健身需求,新增50多个晨晚练活动点;
为了晾晒衣物方便,新增3000米的晾衣杆;
为了小区老人们的行走安全,新增1935米的护栏扶手……
连护栏到底用哪种样式,都征求了群众意见。
在新增的晾晒区的地面上,在变宽敞的小巷子旁的墙面上,现在还处处能够看到清晰的建筑痕迹——这是拆除违章建筑留下的。此前,老旧小区里乱搭乱建随处可见,在这个地方造个厨房、厕所,在那个地方隔个仓库、铺面,你占我也占,公地矛盾突出。最终导致挤占狭窄公共区域、压占给排水设施、占道经营扰民、消防通道堵塞……这些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民急、民忧和民怨所在。
以“40工程”为总抓手,全市一场控违查违的“铁拳行动”一步步深入展开:
曾经拥挤不堪、全是棚子的马路市场不见了;
曾经在主次干道占道经营的违建亭棚不见了;
曾经存在安全隐患,占用公共空间的大型广告牌也不见了……
3年间,共取缔主城区大型马路市场17处,拆除占道亭棚2800个,拆除老旧小区历史违建5648处、18.19万平方米……这一串串数字是拆违交出的答卷。随着一处处历史违建的拆除,老旧社区改造提速,雨污分流、路面刷黑、增设路灯、拆墙透绿,曾经脏乱差、路不通、路不平、灯不亮的老旧小区变了样。
修旧如旧,厂区家属楼的温暖质感还在;
拆墙透绿,看似拥挤的楼宇间多了绿色休闲地带;
违建拆了,消防车、救护车的生命通道通了,少数人侵占多数人利益的现象止息了;
有小区正商量着装个电梯,“老房子也能安装暖气”的广告适时出炉;
原来不好意思带朋友回家做客的人,大大方方地做起了老城区的导游;
一些曾因生存环境质量差而搬迁、却始终顾念街坊情谊的老人们,又陆续重返旧居。
叁 精细管理 常态长效
功夫不在“评时”,更在“平时”。文明城市创建,深层次触动了基层治理能力。城市治理,就应像绣花一样精细。
在鄂州的马路上,精细管理“绞尽脑汁”:有时是指不同的颜色,有时是指不同的划线,有时是一个标识牌,有时是一个抓拍系统,有时还是一系列人性化的执法……
学四方,集众长,最终优化组合为“物防+技防+人防”,让全市交通秩序大变样:用隔离栏隔出非机动车道,是物防;新增人脸识别不文明交通曝光系统,是技防;每个路口“民警+辅警+志愿者”,是人防。
也许,第一次是一张罚单,让你在斑马线前踩下刹车;
也许,第一次是因新购置的电动公交如此安静,让你不大声喧哗;
也许,第一次是看到执法人员站岗,你遛狗带上了狗绳……
有了第一次的“倒逼”,就有可能出现第二次的“自觉”,久而久之,自然而然,习惯化成文明。
文以润城,明朗心空。推广开来,当一个人的自觉,逐渐成为一座城市的自觉,这就是城市的文明。
伴随精细化管理,许多久治不绝的顽疾也得以解决。作为施工队队长的刘国珍曾在处理牛皮癣上有过专利,但他已经“转行”,因为现在牛皮癣在鄂州极少见到。
根治“牛皮癣”并不易。严打是第一步,执法人员直接打通广告上的电话,让他们来自行清理;疏通是第二步,社区设置专门广告牌,给广告以空间;美化是第三步,让贴广告的人无处下手。
管理越精细,越易见长效。严格控制违建反弹,市城管委用上了无人机巡查;为了规范停车秩序,公安局启用了56处电子违停抓拍仪;为了将商业街旁边的设施、绿化、卫生、秩序责任到人,鄂州市推行“门前四包”责任制;为了治理集贸市场规范经营,市场监管部门暗访,评出诚信“红黑榜”……
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鄂州市文明办引入第三方测评机制,颁发“骏马奖”和“蜗牛奖”。
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为人民服务意识的增强,正成为这座城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发展动力。
肆 全员参与 共建家园
“全市167条背街小巷,每一条都要确定一名‘巷长’,每一个楼栋都要选定楼栋长,要明确职责,督导落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鄂州市委书记王立号召网格员和热心居民担当重任,做好街巷、楼栋的“一把手”。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关键时刻,还需用行政力量将文明风气“推一把”。这项自上而下的“一把手”创文工程,从地方到部门,从街口到家门口,层层传导压力,迅速将触角延伸至千家万户,疏通城市管理的“毛细血管”。
“楼道大小事,请您联系我!”每天一大早,东塔社区16名“微网格员”走马上岗,分别是来自辖内各小区的党员、志愿者、退役军人和退休教师。连月来,该社区结合疫情防控工作经验,推进居民自治和网格化管理联动,将辖区原有8个大网格细化到以楼栋为单元的“微网格”。
目前,全市主城区已有700多名“微网格员”上岗。“现在真的实现了‘街巷吹哨、部门报到’,下水道堵塞、路面破损等棘手问题,马上都能被认领,并及时解决。”西山社区党委书记熊学敏认为,这得益于民情收集、共商议事、项目认领和联合执行的“环环相扣”。
在支部书记议事、居民代表议事的基础上,他们还增加了共建单位议事,将社区党委未能解决的问题反映到区域党建联席会上,集众智商讨对策。然后,各单位根据部门职责和资源,认领需解决的问题,确定解决措施与时限,与社区协作解决。
西山社区将7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作为区域化党建共建单位,建立服务群众的“三张清单”,即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项目清单。“这样一来,社区就有了化解难题的资源和力量。”熊学敏说。
在新城区和新小区中,容易出现社区和居民“我不找你、你不找我”或“我找你、你不理”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鄂州开始探索“共享+众筹”模式。在澜湖社区公益生态圈,社区依托“五老工作队”“筑爱助残”“澜湖映月”“丝韵葫芦丝”等自治社团力量,引进居民、志愿团队、共建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组建澜湖社区公益基金理事会,在全市率先推出公益集市,筹集公益资金,将社区内资源与居民需求有效“链接”。
多年来,鄂州城乡发展从统筹、一体化再到融合,文明创建不仅在城市,也在乡村。梁子湖区在全面禁捕之后,便确立了“生态标杆、绿色发展”的目标,全域旅游是其中重要内容。然而,垃圾治理一直是解决不了的难题。“自家屋子都没打扫干净,如何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于是,在梁子湖畔,一场乡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行动轰轰烈烈开展。自2016年起,梁子湖区涂家垴镇万秀村建立统一制度规章,给每户分发垃圾分类积分卡,并专设兑换超市,村民可凭垃圾分类积分卡兑换生活用品。万秀村起步,全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地区垃圾全收集、全外运、全利用,2017年被住建部评为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区。
梁子湖区无论男女老少,对垃圾分类渐渐成了习惯。从最基础的“干湿两分法”做起,再用“鸡毛换糖”的方式推动好习惯养成,一改以往的“一包丢”。同时,村里还增设了专职保洁分拣员,负责对村民分好后的垃圾进行“可回收”“不可回收”和“有害”的再次分类。如今,全区共建有87个村可回收垃圾点,并从其生态补偿资金中拿出540万元,用于垃圾无害化处理。
垃圾治理只是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第一步。污水全处理、厕所全改造以及村边、路边、水边全绿化……正在把“美丽乡村”还给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陋习被纠正,善举在延续。当文明融入日常行止,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鄂州,正成为一个精雕细琢的“一生之城”。
“万里长江第一阁”,矗立江心700余年屹立不倒。
这就是鄂州城市精神的体现。
鄂州,被誉为“湖北改革开放试验田”,全省首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市,第一个省级开发区诞生地,也是全省唯一的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先后承担100多项国家、省级改革试点任务。
鄂州,人均GDP全省第二;城市竞争力综合排名,冲进全国百强,全省第四;路网建设全球密度最大,拥有6个客运站,三条跨城高速;已建和规建共计5座大桥跨越长江;首个跨地市城轨交通即将开通;全球第四个、亚洲第一的鄂州机场正在建设中;
鄂州,正在为“十四五”的奋斗目标、为湖北打造国际航空客货双枢纽、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继续奋斗!
……
努力奋进的鄂州,只为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乘风破浪的鄂州,只为每一个身处这个城市中的人成就梦想。
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是荣誉,更是责任。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未来鄂州,将和每一个鄂州人一起,奏响城市文明的交响!
(撰文:鄂州市委宣传部 摄影:何景星 叶雁翅 吴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