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同心 首创首成荆门入列全国文明城

A-   A+
发表时间:2020-11-23 09:36    来源:湖北文明网
 

  道德模范事迹成风化人。

 

  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

  

  志愿服务关爱残疾人。   

    11月20日,北京,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隆重召开。入列全国文明城市,荆门市与会代表上台领奖,无上荣光。

  三年来,荆门对标全国文明城市标准,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举全市之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在全省市州级率先实现“首创首成”目标。

  三年来,荆门聚焦城市建设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精准施策,靶向整治,以务实作风推进创城工作取得实效,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补齐短板、夯实基础。

  三年来,荆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打造“志愿之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自觉践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是什么?

  在荆门掇刀区白庙街道杨湾路社区居民刘兴坤看来,文明就是在区、街办干部的牵头改造下,脏乱的空地变成了社区里的“颜值”担当,不但方便居民停车,还专门修建一个小小的健身中心,方便居民在家门口锻炼身体。

  在山东曹县来荆门出差的王国军看来,文明就是荆门街头,红灯亮起,行人不抢行;遇到斑马线,车辆礼让行人的城市行为自觉。

  在失主吴先生看来,文明就是装有数千元现金的手提包在公交车上遗失后,荆门市公交司机杜婷婷及时帮他保存并登记报备,很快就完璧归赵。

  文明,是一个个具体人的具体感受,更是一座城市激荡的精气神。

 

  机械化作业清扫城市道路。

  文明创建为民 既有人“领唱” 又奏响“合唱” 

  今年9月的一天,荆门市东宝区北门社区党委副书记陈苒在下沉党员群中发布了创城党员志愿者招募令,不一会儿就征集到了20余名党员志愿者。清除墙面“小广告”、油烟和乱涂乱画痕迹,清理楼道内乱堆放的杂物,党员志愿者获得居民点赞。入户走访、广泛发动,有效激发了市民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热情,奏响了全市文明创建的“大合唱”。

  为了推进创建工作,荆门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正副指挥长,实行“双包双保制”,即市主要负责人包社区、市区两级单位包楼栋,确保宣传发动到位、问题收集到位、处理整改到位,做到了市主要负责人下沉一线指导创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整体联动。

  对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要求,荆门制定69类行业、单位(窗口)创建标准,开展了50余场专项培训,培训创城工作骨干3000余人,打造了创城“职业队”,确保全市创建步调一致、标准一致。

  为了增强创城实效,荆门市印发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督办考核管理办法》,对基本任务、组织架构、督办内容、督办流程、工作要求、责任追究、保障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三年来,荆门市委常委会20次专题研究部署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市“四大家”负责人率队督查创建工作50余次,协调解决堵点、难点问题100余个。市、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一道,全面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全国文明城市”成为热词,创建成了挂在百姓心头的一件大事。

  三年来,荆门市共组织开展了40项专项考核、10轮全域性测评,反馈问题清单5600余个,检验各地各部门创建成效,推动了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三年来,荆门召开6次高规格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千人动员大会,印发《致市民一封公开信》《文明荆门与您同行》300余万份(册),制作、刊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5.6万余幅,发布创城宣传短片120余部。

  今年8月14日,荆门创城进入“决战决胜”阶段,荆门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冲刺督办大会,要求全市干部群众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必胜信念,保持昂扬斗志,全员发动、全力备考、全面总攻、全速冲刺,尽心竭力勇夺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京剧票友在社区唱戏看戏。

  文明创建惠民 坚持问题导向 精准实施创建 

  “文明创建人人参与,文明成果人人共享。”一座城市文明不文明,关键是看能不能让老百姓有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关键是看能不能提高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创城以来,荆门市委、市政府围绕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痛点,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切实回应和重大举措。

  杨湾路社区陈坪居民点西侧拆迁后,剩余有3000平方米的空地因无人管理,杂草丛生,垃圾堆积。所辖两个居民点基础设施差,未设停车位。今年7月,杨湾路社区将该空地进行硬化,修建了居民停车场及健身配套设施,还配备智能门禁系统、智能监控系统,并对停车场周边进行了绿化升级。

  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方便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荆门市按照“规划引领、优化布局、项目支撑、经营城市”的思路,改造“三无小区”692个,刷黑中心城区背街小巷141条,升级改造农贸市场14个,安装人车分离隔离护栏3万多米,交通红绿灯16处,新建和改造城市公厕57座,新增停车位10万余个,城市功能和品位进一步提升。

  建设新型综合社区,才能夯实文明创建根基。荆门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不断整合资源、强化功能,动员市区两级单位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腾退富余的办公用房或门面房移交社区建设服务和活动场所。目前,荆门中心城区61个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面积由过去的平均200平方米,全部扩展为1000平方米以上,其中37个城市社区综合体达到2000平方米。

  在细微中感受民生需求,在蝶变中看到城市魅力。全覆盖全天候的保洁服务、“深度美颜”的老旧小区、四通八达的路网结构……荆门市实施城市精细管理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开展了40项专项整治,努力建设干净城市、畅通城市。

  “这条路变了,变得干净了,也变得更漂亮了。”在白庙街道月亮湖社区西区居民点前的小巷,市民王纯文说,“过去这条路坑坑洼洼,一下雨就积水。今年对这条路进行了整改,黑色的沥青路面,清晰的交通标志线,整齐划一的停车位,现在看起来赏心悦目。”

  获得感、幸福感触手可及。广大市民清晰地体验到自己所在小区的变化、道路的变化、市场的变化,感受到环境之美、秩序之美、文明之美。一问创城好不好,个个竖起大拇指。

 

  改造后的街道和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文明创建靠民 每个人的言行都是文明的浪花 

  “打造文明城,塑造文明人。”创城工作中,荆门市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文明创建,个个都是文明使者”的浓厚氛围。

  走在荆门街头,随处可见暖心的文明场景:斑马线前静候行人通过的车辆,楼道内仔细铲除“牛皮癣”的志愿者,公交站台秩序井然的乘客……寻常日子,因市民养成习惯的文明举止而更加温馨。

  在象山一路,500米的“好人一条街”成了荆门的“网红打卡地”,这里展示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类好人”共94人,一块块宣传牌,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一个个凡人善举,每每引得路过的市民驻足观看。

  自创城以来,荆门全方位、多角度营造创建宣传氛围,使文明创建入脑入心见行动。大街小巷,总能看到图文并茂的公益宣传、温馨有爱的文明提示、赏心悦目的宣传展板。公交车上,生动有趣的公益短片让人目不暇接。

  近年来,荆门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动作用,深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各地各学校普遍搭建了家校联动平台,中心城区各个社区均建立家长学校,常年开展以“传承好家风”“亲子沟通技巧”“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等为主题的道德讲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和“走进福利院”“我是环保小卫士”等道德实践,营造了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教育氛围。

  此外,荆门还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以及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志愿服务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具体化。通过开展“千名干部进万家”入户宣讲活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市民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集中清理河道垃圾。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让城市更加向上向好向美 

  “我多做一点,城市就更文明一点。”在东宝区泉口街道大桥社区润城园小区,七旬老党员志愿者陈祖金已经做了20年志愿者。人们经常会看到这位老人在小院内义务拔草、修剪树木、捡拾垃圾,甚至疏通下水道化粪池。

  在荆门,像陈祖金这样的志愿者有很多,他们在创城中默默无闻,甘当城市文明的“创建者”和“守护者”。

  志愿服务是展现一座城市文明风尚的新标志。荆门抓住四大环节,着力打造“志愿之城”。

  建机制。先后出台《荆门市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志愿服务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将志愿服务纳入机关单位目标考核、居民积分内容、学生学分管理,让志愿服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搭平台。在全市窗口单位、街道社区、公共文化场所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岗)1726个,实现了站岗建设全覆盖,让市民在身边就能注册、登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扩队伍。坚持党员干部带头与发动群众相结合,引导市民积极加入志愿服务队伍;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全市共成立志愿服务队伍1570支,注册志愿者25.89万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418万小时,位居全省前列。

  塑品牌。依托市义工联、市志愿者协会等,聚焦文明城市创建、疫情防控、精准扶贫等,培育了“文明劝导红马甲”“温情在线”“希望家园”等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志愿品牌,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城市公益事业。今年以来开展各类活动2500场次,参与志愿者20万人次,覆盖各类群众近百万人次。“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氛围已经形成。

  活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小红帽”“红背心”,用自己的爱心和热情,在文明城市的创建之路上发挥着光和热,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注入了一抹亮丽色彩。

  评论 

  以“首创首成”劲头激荡“争抢转”精神 

  全国文明城市,荣誉金灿灿,收获沉甸甸。  

  荆门如期实现了“首创首成”。这份珍贵的荣誉,属于每一个荆门人民。

  感动、喜悦、欢呼之余,我们还要静下心来思考和沉淀。

  荣誉是对过往努力的整体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有力鞭策。中央文明委明确规定,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行动态管理,复评不合格的要取消称号。

  创建难,守成更难。永葆城市文明的优质成色,唯有向差距要进步,咬定青山不放松。文明创建过程中,荆门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永远不松劲,唯有如此,文明之树方能强根固本,固化成一种生态,培育成一种自觉。

  “上下同欲者胜。”回顾荆门文明创建的历程,总结荆门“首创首成”的经验,我们深切感受到荆门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无往不胜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荆门市的广大干部群众,从“首创首成”的骄人业绩中,也可以看到争一流、争先进、争位次的进取之心,可以看到抢机遇、抢时间、抢要素的拼搏之态,可以看到转观念、转方式、转作风的奋进之效。

  “首创首成”能够从目标变为现实,奋起的300万荆门人民,必将创造更优异的业绩。荆门地处中部,岂能甘居中游?当前的荆门,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和文明创建一样,疫后重振、招商引资、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决不能有差不多的思想,决不能安于现状,坐在过去的荣誉上晒太阳。“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唯有弘扬“争抢转”精神,始终保持大战状态、大考作风,当“奔牛”不当“蜗牛”,当“斗牛”不当“牵牛”,以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工作作风、一流的担当作为,才能争创一流的工作实绩。

  发扬“争抢转”精神,用好“首创首成”劲头,我们还要慎终如始、艰苦奋斗,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荆门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升荆门的“发展指数”,以高质量发展保障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频共振,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显著、城市文明的成色更加饱满。

  热议 

  创城不易  功成有我 

  ——荆门干部群众热议“创城” 

  “全国文明城,今年在荆门。”“首创首成,功成有我。”“厉害了,我的城。”……11月20日,荆门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的消息传来,荆门市民的朋友圈中,被这一消息刷屏。

  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市民,梦圆之时有何感想?

  “连续三年的创城工作中,我们不分白天黑夜,不畏严寒酷暑,穿梭在社区的每个角落,清理卫生死角、楼道杂物、“牛皮癣”小广告,开展文明劝导。如今,荆门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艰辛付出都是值得的。”月亮湖社区党支部书记周俊高兴地说,现在社区小巷都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楼道墙壁粉刷得焕然一新,道路旁车辆停放有序,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我们还要对环境卫生进行常态化管理,查缺补漏,巩固创城成果。”

  社区网格员也是创城的重要力量。竹皮河社区网格员谢雪花以社区为家,“5+2”“白+黑”加班加点是常态,整治小区乱停乱放车辆,规劝横穿马路行人,打扫街道卫生,为居民营造良好生活环境。“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谢雪花说,众多居民群众、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努力付出,换来了荆门“文明城市”的称号,一定要保持创建成果,维护好这得来不易的荣誉。

  街道变得干净,邻里变得和睦,礼让他人成为习惯,大家都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和环境,荆门市城投公司职工高天也感受到荆门创城带来的变化。他说,创城已经深入到每位市民日常的生活中,落实到了一点一滴的行动上,老百姓收获到了创城带来的改变,得到了满满的幸福感。

  “工作中我是文明执法、文明劝导的一员,生活中我是践行文明礼仪的普通市民,要为孩子们树立榜样。”荆门市公安局月亮湖警务站民警姜仕伟说,创城三年来,有幸参与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蜕变,荆门“首创首成”,凝聚着公安民警的汗水和努力,更体现了良好交通秩序在城市形象提升中的价值。

  “荆门成为全国文明城市,让我今后在生意伙伴面前又多了一个引以为豪的话题。”杨君冬是荆门本地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他号召企业员工加入志愿者队伍,积极投身创城活动,改善厂容厂貌,提升企业形象。“文明是城市的脸面,也是企业的招牌。希望更多企业家朋友到全国文明城市——荆门来投资兴业、落户发展。” (湖北日报  文/图:荆门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