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移莲步,罗裙蹁跹,伴随着《绒花》柔美的音乐,轻盈的身姿在舞台上尽情舒展。彩袖翻飞,似有无数花瓣凌空落下,吐露缕缕馨香……
11月11日,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今年刚考入该校的新生、16岁藏族女孩尼玛拉姆深情地演绎着舞蹈《芳华》。
而在相隔2200余公里的武汉,看着视频里的孩子,两行热泪顺着妈妈范红华的脸颊骤然滚下,浸润到嘴角,有着咸咸的味道。一如这份跨越民族、超越血亲的情缘,饱含艰涩,但温暖而坚定。
10余年里,从雪域高原到长江之滨;从无助的瘦弱女孩,到笑靥如花的16岁少女。汉族妈妈范红华用如山母爱在尼玛拉姆的心里播下温暖的种子,种子一路发芽、长大,开出灿烂的花蕊。
1月9日,《湖北日报》在头版刊发报道《汉族妈妈范红华与西藏孤儿演绎母女情缘》,这个感人的故事开始走进公众的视野。10月15日,范红华被提名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
2016年10月8日,范红华为尼玛拉姆庆祝生日。
那天,从雪域高原到武汉,爱笑的妈妈给了她一个家
这份母女情缘,始于2007年7月的一个夏日。
那天,武汉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武汉鸿华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红华带队,与几位青年企业家一道,来到西藏自治区原山南地区乃东县,捐赠25万元建设颇章乡格拉村希望小学。小学建成后可让村里孩子实现就近入学的愿望,结束他们以往步行数公里去外地上学的奔波之苦。看着孩子们欣喜若狂的神情,曾经多次捐建希望小学和资助大学生创业的范红华依然被震撼:“他们太需要帮助了。”
位于西藏中南部的乃东,平均海拔超过3560米,空气中氧气含量仅有平原的70%。环境如此艰苦,孩子们稚嫩笑脸却饱含纯真与坚毅,令范红华感佩不已。“如果有孤儿,我想资助一名。”捐赠仪式上,范红华向当地干部流露出这样的想法。
“有个叫尼玛拉姆的藏族女孩,出生时,母亲难产去世。4岁时,父亲又在一次泥石流中遇难。孩子由姨妈代养,可姨妈也有两个女儿,家庭并不宽裕,没法照顾好这个孩子。”
“就她了。”范红华笃定决心。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范红华未能与尼玛拉姆见面。回汉后,她的心里一直牵挂着这个孩子。除了定期为她寄去学费、生活费、小礼物外,她还不时与尼玛拉姆通电话。这样的联系持续了两年。2009年国庆节,范红华决定再度奔赴西藏,见见这个未曾谋面的小女孩。
耷拉着脑袋,悄悄瞥了一眼这个远道而来的阿姨,6岁的尼玛拉姆怯生生地躲到姨妈身后。瘦小、浑身脏兮兮,一根根橡皮筋紧紧地扎在头发上,扯着头皮。范红华看着,心中禁不住生疼:“孩子,过来,阿姨给你梳个头。”解开橡皮筋,范红华拿着梳子轻轻地梳着尼玛拉姆的头发,泪水夺眶而出。“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会让她这样生活吗?不行,我要把她带到身边,给她真正的母爱!”一个大胆设想掠过范红华的脑海。
“愿意让我当你的妈妈吗?”范红华试探地问。看着范红华爱怜的眼神,小尼玛拉姆迟疑片刻后轻轻地点了点头。范红华和她约定,试住3个月,如果不适应,可以随时回西藏。征得孩子姨妈同意后,第二天,从未出过远门的尼玛拉姆,紧紧拉着范妈妈的手,从拉萨飞成都、再飞到武汉。一路上,晕车严重的尼玛拉姆吐得厉害,范红华小心翼翼地给她擦拭、喂温水,浑然不顾呕吐物溅在自己身上。
2019年6月5日,在母女第一次见面10年后,范红华和尼玛拉姆在原址重新拍照留念。
2009年10月8日,范红华和尼玛拉姆在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第一次见面。 (照片均为范红华提供)
那时,孩子心中有块坚冰,妈妈用真情融化
将一个陌生的孩子带回家,注定增添诸多不易。
虽然带孩子返汉前,范红华的心中已有关于困难的种种想像,但现实中,这一切仍让范红华猝不及防。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交流障碍、文化习俗差异,如何与这个藏族孩子相处,当时已是一个9岁男孩母亲的范红华感到“一片茫然”。
范红华将家里一间宽敞明亮的房间收拾出来,贴上西藏风景画,让尼玛拉姆安顿下来。刚回家不久,范红华就发现尼玛拉姆夜晚爱踢被子。一天深夜,范红华轻轻地走进她的房间,悄悄给尼玛拉姆盖上被子。不料,孩子从睡梦中惊醒。那惊恐和抵触的眼神,刹那间刻进范红华的脑海,挥之不去。
“孩子的内心,有一道坚冰。她走不出来,我们也走不进去。”3个月里,交流一直在磕绊中进行。但即便这样,试住期满后,尼玛拉姆忐忑地告诉范红华,她想留下。喜出望外的范红华兴奋地给亲友打电话,希望大家给她出主意,如何做个好妈妈。
一系列“妈妈计划”铺陈开来:每周带着尼玛拉姆去汉口的一家西藏餐厅,喝酥油茶,品尝“家乡的味道”;托朋友帮忙,找到一位在武汉工作的西藏乃东女孩到家里做客,陪尼玛拉姆说话、玩耍;把尼玛拉姆安排到台北路小学,并请专门的老师,教她学汉语;生活上,则顾请一位保姆予以照料。
“这孩子虽然不是我生的,但她千里迢迢跟随我来武汉,这份信任不能辜负。”范红华下定决心。
但在尼玛拉姆稚嫩的心灵里,似乎蛰伏着不愿为外人知晓的“灰色精灵”,让她自闭、敏感、不知如何交流。
“有时,她会莫名其妙地哭上一个多小时。问她原因,也没有任何回应。”那是范红华最煎熬的日子。看着瘦小的尼玛拉姆泪流满面,她唯有不时为她拭去泪水。从未有过的挫败感袭遍全身,范红华深知,要打开孩子的心扉,绝非易事。
“不管怎样,我也不能放弃。”范红华说,“在我的心中,尼玛拉姆就是我的女儿,只要我真心对待,孩子心中的坚冰终有一天会融化。”
2014年10月27日,范红华带孩子们参加首届湖北省志愿者公益嘉年华。
那夜,趴在妈妈背上,她读懂了那份深沉的母爱
“母爱是不计回报的坚持。”这句朴素的话语常在范红华心中翻腾。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母亲也有着同样抱养的经历,范红华说:“我能更多地触摸到她们内心的酸楚。”那段时间,范红华推掉所有的应酬,全身心地投入尼玛拉姆的生活中,从饮食安排到穿衣搭配,从学习辅导到卫生习惯培养,事必躬亲,只是为了“多和孩子在一起”。
在范红华的记忆里,与藏族女儿相处的许多点滴都已经模糊,但尼玛拉姆仍然清晰地记得。
2011年一个秋日的深夜,尼玛拉姆突然发起高烧,忙碌一天刚躺下的范红华摸着女儿滚烫的额头,心急如焚。
“没事,妈妈背你去医院。”
“妈妈,太晚了,明天再去吧。”
不由分说,范红华背起女儿就往附近的医院跑。那晚,范红华抱着孩子往返于医院的各个窗口办手续,陪女儿输液到凌晨两点多钟。
母爱悄无声息,却一点点融进尼玛拉姆的心里。“趴在妈妈温暖的背上,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尼玛拉姆脸上满是惬意。
“孩子的爱好是什么,她最喜欢什么?”细心的范红华总在密切关注着,她希望从中找寻到蛛丝马迹,给尼玛拉姆规划一个美好的人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范红华带尼玛拉姆去唱歌。话语不多的尼玛拉姆居然主动拿过话筒,有模有样地唱起来。和着优美的旋律,她还扭动腰肢,跳起了藏族舞。那一刻,范红华兴奋极了:“对,就让孩子学音乐。”范红华聘请了专业的音乐和舞蹈老师,每周两次教孩子唱歌、跳舞。
然而,当兴趣变成一遍遍重复枯燥的训练时,尼玛拉姆退缩了。
“孩子,既然已经选择了,就不要轻言放弃。努力去做,一定能成功。”夜晚,月光轻柔地洒进窗口,给尼玛拉姆洗完澡的范红华,将她抱上床,轻轻地开导着,并一遍一遍按摩女儿练功后酸胀的双腿。
尼玛拉姆的心开始和妈妈贴近了。
2016年1月25日,范红华的母亲因心梗突然离世,悲痛万分的她守候在母亲的灵堂,任泪水在脸上流淌。尼玛拉姆掏出小手绢,为妈妈擦拭眼泪。“那晚,我让孩子们回家休息,可尼玛拉姆却执意留下,陪我到天亮。女儿曾经冷漠的外表下竟有一颗如此滚烫的心,我要用一生来爱她。”范红华一把搂紧尼玛拉姆,母女俩不禁热泪奔涌。
母爱的半径有多长?有时,很短,不过是一个臂弯拥抱的距离;有时,无限,可以延展成不舍昼夜的关怀。在范红华看来,温暖的抱抱固不可少,但更多的是浸润在每一个角落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升初中、高中的人生节点,范红华都陪着孩子一遍遍地参观学校,反复比较、分析,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尼玛拉姆手术了,范红华彻夜守在病床旁,给她换药;范红华还特意把孩子的支付宝捆绑到自己的银行卡上,让她有当家的感觉。
“孩子有了存在感、归属感,会变得自信、自立。”范红华说。
如今,那个身穿藏族服饰、脸庞黝黑的小女孩,已变得亭亭玉立。她喜欢牵着妈妈的手,头靠在妈妈肩膀上亲密耳语。在旁人眼中,尼玛拉姆和妈妈范红华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母女。
从小家庭到大家庭,汉族妈妈共画爱的同心圆
围绕着尼玛拉姆的爱,像一个同心圆,越画越大。
“当年,红华告诉我要带一名藏族孤儿回武汉抚养时,我惊呆了。那时,她生意忙碌,还有一个仅比尼玛拉姆大3岁的儿子,这样的重担,她扛得起吗?”武汉体育舞蹈艺术学校校长邓燕萍曾为范红华捏了一把汗。但她又深知,范红华决定了的事,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做好。
一点点变化,朋友们看在眼里。尼玛拉姆来时灰土的脸色,慢慢有了红润;瘦弱的身材,渐渐有些丰盈;原来沉默寡言,现在也主动打开了话匣子。
“爱,最是感染人。”邓燕萍说,“红华的付出打动了我。”
“有时,红华要出差,我就把尼玛拉姆接到自己家住几天。”邓燕萍的微信里,一句句写给尼玛拉姆的鼓励和叮嘱,亲切而炽热。
“那份无私,同样激励着我。”作为尼玛拉姆的小学班主任,宋佳倪深受触动。
每天放学后,宋佳倪都坚持到范红华家,悉心辅导尼玛拉姆学业。无论严寒酷暑,宋佳倪坚持了5年。小学毕业典礼的那天,尼玛拉姆令人意外地拉起宋佳倪的手,轻语道谢,泪眼婆娑。宋佳倪摸了摸尼玛拉姆的头,激动地说:“比起你的汉族妈妈悉心照顾你这么多年,我做的算不了什么。”
“曾经,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妈妈用爱心把我心头的那块大石头慢慢撬起。在武汉,我不仅有了妈妈、哥哥,还有了邓妈妈、宋老师等许许多多的亲人,她们给予了我很多的爱,让我不再畏惧风雨。”尼玛拉姆的日记里记录着一句句这样的心语。
“感恩是每个孩子必须具备的品质,懂得感恩,才能健康成长、回报社会。”平日里,范红华还带着女儿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去江夏区希望小学,看望留守儿童;走进孝感农村福利院,为爷爷、奶奶穿棉衣;到儿童福利院,送上亲手挑选的礼物……从受助到助人,尼玛拉姆有了另一份收获。她说:“妈妈教会了我,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她愿做一只鸿雁,传递汉藏深深情谊
“家是不容忘却的根。”这是范红华对尼玛拉姆说得最多的话。6年前,范红华特意给尼玛拉姆买了部智能手机。用藏语和姨妈、姐姐分享开心事,成了尼玛拉姆的日常。
“妈妈要我做汉藏文化交流的大使。”尼玛拉姆一脸兴奋地告诉姨妈。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和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年轻的松赞干布在拉萨隆重地迎接这位美丽的公主,和她结成了夫妻。”书本里,《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范红华给尼玛拉姆讲了一遍又一遍。文成公主促进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和汉藏文化交融的故事,尼玛拉姆耳熟能详。
“做一名汉藏文化交流的大使。”在尼玛拉姆的心里,这已成为根植于心的使命。在妈妈的引导下,尼玛拉姆如饥似渴地寻求着汉藏交流的点滴,探求一代代中华儿女架起民族团结桥梁的印记。她知道,在文成公主一行的车轮碾过青藏高原苍茫的冰冻大地之后,长长的车辙印再也没有消失过。墨脱公路通车,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县不通公路的历史;拉萨机场建成,为西藏与内地架起空中金桥;青藏铁路通车,为藏家儿女送来吉祥安康……这一切,像一条条生命的脐带,滋养着西藏的美好与繁荣。
“我要为汉藏交流做好多好多事情呢。”每次回到西藏,雀跃的尼玛拉姆总是这样告诉小伙伴。
每年至少回一次西藏的家乡,范红华和尼玛拉姆有一个不变的约定。
放暑假了,尼玛拉姆会和妈妈一道,到商场采购一大堆礼物。细心的范红华还会特地包一个大红包,给尼玛拉姆的姨妈。
每次回西藏,家乡都有着惊人的改观。姨妈家建起新房、通了水电、卫生间里装了马桶……尼玛拉姆也一路见证着汉族妈妈与藏族亲人的亲情,姐姐们穿上妈妈送的T恤、捧读妈妈捎来的汉语书籍。
2012年8月,范红华陪尼玛拉姆回西藏,突然发起高烧,伴着强烈高原反应,硬扛几天后,她卧床不起。“快回武汉治疗,不然你有生命危险。”同行的医生朋友下了道命令。“不行,我陪孩子一起来,就要陪孩子一起回去。”几天的惊心总算化险为夷,尼玛拉姆更深深体味到母亲的那份呵护与执着。
在尼玛拉姆的手机相册里,保存着这些年她和妈妈回西藏的照片和视频。蓝天白云下,范红华和尼玛拉姆手挽着手,漫步雪山下的美丽湖畔。今年,尼玛拉姆顺利考上西藏大学,这是范红华心中最深切的慰藉。“不要疏离雪域高原,我可以更好地担当好使者之责。”尼玛拉姆说。
到达西藏,她和同学们分享着武汉的江河湖泊、动车地铁;回到武汉,尼玛拉姆和小伙伴们讲述着西藏的草原戈壁、五彩经幡。
往返鄂藏,尼玛拉姆说,想做一只鸿雁,传递汉藏民族的友谊和爱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华清 胡蔓 杨麟)
像石榴籽一样紧抱
□ 湖北日报评论员
贫穷困扰、父母逝离,从小承受着命运之重的藏族女孩,在6岁那年有了命运的变奏。
这改变,源自一种超越地域与血缘、凝聚民族真情的无疆大爱。
汉族妈妈范红华和藏族女孩尼玛拉姆,从陌生到相识、结亲,情同母女。点点滴滴,串起一个个暖心的日子,温暖而舒适;平平常常,汇聚成一股股清澈的暖流,奔腾不息。不是骨肉,却如己出,帮孩子展开羽翼,撑起晴朗的天空。风霜饥寒,悉数遮挡;辛苦劳累,一肩担当。
爱的力量感染着每一个善良的人。犹如水面上投下一颗石子,泛起层层涟漪。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更多的灯火。温暖的手,真诚的心,冬去春来的接力,不舍不弃的深情。透过这份执着,人们读懂爱可以被感染、被放大,能消融坚冰、冲破障碍,跨越千山万水,无惧雨雪雷电。
这爱的迸发、爱的播撒、爱的延续,烙刻下中华大家庭、汉藏一家亲的又一个印记。高原割不断深情,冰雪锁不住春风。根植于内心的、自发的跨民族交往,是民族间相互交融纽带的延伸,生动描绘56个民族同一个家的历史传承、现实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深情寄语,寓意深刻、饱含期待、意境深远。
让我们敞开胸怀、捧出真情,书写更多爱的故事,为民族共同体成长播下新的种子;让我们众手相携、风雨同行,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