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老师同学都很好,婆婆你放心吧,我会努力学习的。”最近,86岁的郑先华婆婆接到小彬(化名)的电话,十分开心。小彬从3岁起一直到上大学,15年来一直由郑婆婆和她的儿子接力资助。
郑婆婆家住武汉市新洲区旧街新集社区,是远近闻名的热心肠,碰到有困难的街坊,都会伸出援手。在她的善举感召下,儿子也热心公益。母子俩的义举,深深地感动着社区的居民们。
婆婆捡破烂 资助贫困生
家住武汉市新洲区旧街新集社区的郑先华,是社区的热心肠,碰到有困难的街坊,都会伸出援手。
2005年,郑婆婆在社区听说有个3岁的小孩,名叫小彬,父亲重病去世后,家里失去生活来源,小彬的母亲独自扶养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想把小彬送人抚养。
郑婆婆连忙找到了小彬的母亲,劝她不要将孩子送人抚养,并表示自己愿意出资,协助她抚养孩子,直至小孩长大成人参加工作。此后,每隔一段时间,郑婆婆就将捡破烂、卖鸡蛋,和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拿出来供小彬上学。
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小梅(化名),也受过郑婆婆的资助。1983年,郑婆婆同村的学生小梅,争气地考上了复旦大学,但是一家人却高兴不起来。当时小梅的母亲已因病去世,家里只有生病的父亲和两个年幼弟弟,一家人生活艰难,小梅上学的费用成了家里沉重的负担。
郑婆婆知道村里出了大学生,非常自豪。了解到小梅家的贫困情况后,郑婆婆拿出自己攒下的40元钱,资助小梅去上大学。
自那以后,郑婆婆不定期地悄悄给小梅寄点生活费。后来小梅才得知,当时郑婆婆的两个儿女也在念书,全靠郑婆婆和老伴做农活来支撑全部开支。“没有婆婆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老人对我的帮助。”大学毕业后,小梅被分配到司法部门工作,逢年过节都会去探望郑婆婆,经常和家人、同事念叨自己的恩人。
儿子接力资助贫困学子
小彬今年18岁了,考入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郑婆婆的儿子李先生,给小彬的银行卡打了1。4万元钱。
50多岁的李先生在广州一所高校任教,他告诉记者,母亲从小彬三岁起就开始资助,小学的学费、生活费她都管。几年后小彬升入初中,花销越来越大。“我平时定期给母亲一笔生活费,但她还是坚持收破烂、打零工多赚一点钱,好资助贫困学生。”李先生得知后,主动提出由自己来资助。
从小彬上初中起,李先生开始负责资助他上学的各项费用,用实际行动接替母亲的善举。小彬上大学后,他资助每学期1。4万元的学费,直到大学毕业。
说起郑婆婆的帮扶,小彬的母亲陈女士忍不住热泪盈眶。陈女士告诉记者,15年来她抚养两个孩子,压力很大,如果没有郑婆婆母子的无私援助,小孩早辍学打工去了,哪能进入大学继续学习。陈女士经常教育孩子,将来学业有成后,要像郑婆婆母子那样,去帮助生活困难的人。
在新洲旧街新集社区,郑婆婆住着一栋两层的旧房。她还有一个女儿在武汉中心城区打工,每个月休假,女儿就回家探望母亲。女儿的婆家隔得不远,平时也可以互相照应。
儿子女儿给郑婆婆的生活费,她总是舍不得花掉,攒着资助社区的贫困人员。
爱心母子义举感动社区
新集社区居民程先生介绍,郑婆婆除了资助贫困学生,还经常照料社区孤寡老人,一些老人临终前都是她照料。目前郑婆婆还坚持定期上门,关照社区的5位孤寡老人。
20年来,郑婆婆先后照顾过5位孤寡老人。2003年,郑婆婆看见邻村的孙婆婆一人居住很孤单,便每月前往探望,送上菜米油盐等生活用品。后来,孙婆婆卧病在床,郑婆婆每周都去她家,帮她洗澡、洗衣,还做了蒸肉端过去,侍奉老人犹如自家的亲人一般。
徐古镇扁担山村范家湾的喻婆婆,一次外出砍柴时与郑婆婆相识,成为好友。喻婆婆的养子和媳妇长年在外打工,孙儿、孙女都在外地读大学,这些年郑婆婆每月都给喻婆婆送些食油、水果、衣物棉被。2009年,喻婆婆晚上睡觉疏忽,电热毯着火,不幸遇难了。郑婆婆闻讯后,走了3公里路去给喻婆婆送葬。
新集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表示,郑婆婆平时生活朴素,儿子李先生曾接她到广州生活,但她住不惯,很快又回来了。李先生知道母亲喜欢资助他人,就买好米和油放在家里,让母亲拿去慰问困难户。母子俩的暖心之举,深深地感动着社区的居民们。
母亲感召儿子热心公益
近年来,郑婆婆的真诚、朴实和善良被更多的人所称道,她成了远近闻名的名人。77岁时,郑婆婆加入了党组织。
对郑婆婆热心肠的举动,很多社区居民感觉有点“傻”,但李先生却特别能理解母亲的举动。李先生介绍,他常常听母亲含泪讲起以前艰苦的生活。郑婆婆小时候,父母早逝,带着弟妹靠乞讨为生。正是因为经历过苦难,当她生活条件有所好转后,对那些贫困的乡亲充满了同情。
“母亲资助考上复旦大学的贫困学生,也是对我的一种激励和关爱。”李先生坦言,母亲当时在资助考取名校的贫困大学生时,经常鼓励他有朝一日也能考上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母亲这种淳朴的想法,让他从小就树立了刻苦学习,创出一番事业的目标。
在母亲的感召下,李先生除了资助贫困生上大学,还经常参加慰问贫困地区等公益活动。“热心助人,积极乐观,这也是母亲传授给我的长寿秘诀。”李先生告诉记者,母亲的善举深深地影响着他,让他坚定信念去传承母亲的美德。(楚天都市报记者 周治涛 通讯员 陶火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