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韵戏曲社的孩子们正在排练汉剧。
七年级学生在人工智能课上学习编程。
教育,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只有让教育变得更美好,才能达到美好生活的目标。
2019年9月,武汉市江岸区公办义务教育资源进一步“优质扩容”,联合三校师资组建武汉市六中致诚中学(以下简称六中致诚),与第六初级中学进行学区内“深度融合型”品牌联合办学。
如今,经过短短一年时间,这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虽然只是“初长成”,但却迅速为江岸“美好教育”现代学校建设作出了有益探索。
“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最想来的地方,让校园生活成为学生美好人生的一部分,是我们六中致诚人不懈的追求。”校长刘永胜说。
学校硬件软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10月14日,走进六中致诚,地面上的巨幅钢琴键、五线谱和音符,为校园增添了一抹轻快的韵律。
占地7000余平方米的校园内,操场上,除了环行跑道、直跑道外,五人制足球、篮球场、羽毛球场各2个,还建有乒乓球区等专业场地。教学楼内,教室、功能室、实验室,音体美等学科专用教室一应俱全,藏书两万余册的“致诚书苑”,成为了师生们阅读交流的乐园。
“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介绍,2019年7月,江岸区统筹调配武汉市第六初级中学、原武汉市台北路学校初中部、原武汉市第三十中学的部分教职工,在原武汉市第三十中学校区组建六中致诚。该校与第六初级中学进行学区内“深度融合型”品牌联合办学,两校实行“六个一体化”,管理机制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教师培训一体化、教学评价一体化、师资调配一体化、学生培养一体化。
2019年9月新学期伊始,首批5名来自武汉市第六初级中学的骨干教师,为这所新组建的学校注入了新活力。
“80后”老师吴开文,在武汉六初、六中上智两校区任教14年,连续4年分别在两校区担任英语备课组长,2018、2019连续两届被评为“江岸区中高考质量作出突出贡献的备课组长”。来到六中致诚后,她负责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每周都会回到六初参与学区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
“学区内的教师会在线上线下随时交流,共享资源。”同为首批5名教师中的“80后”英语教师曹思,每周都会在微信群里参与校区七年级英语教师讨论。每周二下午,她还会在线参加校区近百人的班主任论坛会,与其他班主任共同分享、学习班级管理和教学经验。
不仅在学区内、组内教研,江岸区语文教研员叶永忠老师还组织全区语文教师来到六中致诚上展示课,让学校成为了江岸区语文教研基地。“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叶永忠老师积极组织各项活动,或研讨、或听课评课、或分析总结指导。”在武汉六中任教近20年的语文教师罗明说。
2020年9月,湖北省特级教师郭希连数学工作室正式成立,郭希连与该校青年教师“师徒结对”,为青年教师评课、磨课,打造精品课堂。
据介绍,目前来自六初、六中上智、二中、七一的骨干教师共有10人,大部分是语数外学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交流时间至少3年。
同时,学校创新用人机制,实行“教师职业生涯培训再提升机制”和“教师职业退出机制”综合改革试验,举行3次“双向选择,逐级聘任”活动,对教师进行重新选聘,进一步激发教师活力。
家长和学生的信赖不可辜负
优美的校园,优秀的师资,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学生的目光。
2019年9月,六中致诚招收七年级新生380人,2020年9月,招收七年级新生330人。“原武汉市台北路学校初中部、原武汉市第三十中学两校,每届共招130人左右,如今新生人数大幅增长,说明生源又回流了。”刘永胜校长说。
10月16日下午放学时分,许多家长已在校门前有序等待。谈起学校的变化,七年级(8)班学生李沐子的妈妈很感慨:“我们家就住在学校旁边,经常从校门前经过,以前来接学生的家长不多,现在,学校环境和师资力量方面有了很大改变,所以,今年我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就近入学。”
“唯有家长和学生的信赖不可辜负。”在校长及校务委员会的带领下,学校充分挖掘校内校外的各种资源,不断完善三级课程体系,形成“一主四翼”课程体系,尤其重视综合实践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努力创造更丰富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强化“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5G思维,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哲学、艺术、体育、科技创新教育为重点,丰富美好教育内涵;实施“三级管委会”制度,班子成员坚持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检查教案、作业批改等情况,听取教师教学工作汇报,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发掘自身资源,近几年为学生成功开设了戏曲、合唱、羽毛球、武术、太极拳、乒乓球、篮球、桥牌、排球、足球、十字绣、叶画、中国国画、中国书法等一系列体艺社团活动。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以武术和戏曲为突破口,精心打造两张靓丽的学校名牌:“武汉市武术传统项目学校”和“武汉市戏曲进校园先进学校”。
课堂本质是学堂,主人应该是学生
“课堂的本质是学堂,主人应该是学生。”刘永胜校长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而教师、教材和环境等因素,应为学生提供学习成长、习惯培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等多方面的有力支撑。
八年级(1)班学生李奕霏,起初是一个对英语学习没有自信的女生。今年“十一”前,吴开文老师和她逐一对照月考试卷找问题,帮她规划学习时间。在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下,假期结束后的李奕霏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上课认真听讲,笔记也记得一丝不苟。“以前我们家长怎么教育孩子都不听,但老师一番谈话却点醒了孩子。”李奕霏妈妈说,现在孩子不仅英语成绩上来了,连学习数学都更有信心了。
“肖老师就像孩子们的亲爸爸,真的是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来爱。”谈起资深班主任肖敦才老师,八年级(1)班的学生家长们都深有同感。
七年级上学期每周六早上8点,50多岁的肖老师都会准时在东湖绿道和学生们一起骑行,锻炼孩子们的身体和意志,严格的管理让学生团结又向上。可严格之余,他又是孩子们眼中最有亲和力的老师,因为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大把的棒棒糖,只要学生们有进步,他就会毫不吝啬地奖励学生。
“人的一生,不全部都是成绩。”曹思老师不仅凭借过硬的英语专业素养,不断刷新班级英语成绩单,而且还时常在课堂上与学生唱歌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9月30日,在学校组织的歌唱比赛上,她专程为孩子们请来化妆师,将每个学生都打扮得漂漂亮亮。“每次学校活动,我们全班每一个同学都会参加,因为拿不拿奖不重要,成长的过程最重要,我希望孩子们在校园里,有一种归属感。”曹思说,“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感受,而是学生对老师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经过多年的探索,由刘永胜校长牵头的《“自主·支持”课堂文化构建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持续带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形成较为系统的“自主·支持”课堂理论和实践体系,在全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据学校问卷调查反馈,近七成同学喜欢“自主·支持”课堂教学模式,超九成学生愿意在多个学科中开展“自主·支持”课堂实验。(湖北日报 文图/谢国祥 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