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腊平(左)和员工在农场忙活
黄陂区罗汉寺街花石村,7年前陈腊平发布的一则招工广告让村民对这个外乡人充满了好奇,因为他要招募能从事简单农业生产的残障人士。7年来,他已为37名残障人士带来了就业机会。
年少时打工右手残疾,后来辞职走上创业之路。生活越变越好,陈腊平开始关注残障人士群体并进行帮扶,“其实身体残疾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心也残了。我想成为照亮残障人士前方道路的一根蜡烛。”
少年遭遇事故右手残疾 断腕再植后主动去创业
“当从医院醒来得知因为机器事故手腕残疾时,我像是从天上摔到了地下。”现年50岁的陈腊平回忆,当时他还年少,刚进入黄陂钉丝厂工作,“我母亲是聋哑人,父亲身体也不好,我参加工作后,就想多赚钱让他们能过得好。”
治疗3年断腕再植,但右手仍不能如常人般使劲。工厂照顾他到后勤部门工作,但1993年他辞职了,“工厂的效益开始下滑,我也不想给厂里添负担。”辞职后,陈腊平在工地帮过小工,也在餐馆做过保洁,“说实话,自谋生路并没有刚开始想象的容易,由于右手使不上劲,做不了细致工作,所以就业范围很窄。”
一年后,陈腊平带着新婚妻子回老家黄陂前川的百锦街开了家早餐店,那时他的手不灵活,只能请一个帮工。运营没多久,陈腊平就发现早餐的利润并不高,根本没有能力请人手,“于是我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右手练得比正常人更灵活。”
于是,他拿起菜刀苦练刀工,先从最难的切土豆丝开始,晚上凌晨不停练习。一个星期后,陈腊平的刀工终于合格,“我切的土豆丝又薄又细,现在很少有人比得上。”
辞退工人后,陈腊平挑起了“伙夫”工作,为了多赚钱,他的早餐种类是全街最多的,“除了早点,我还卖盒饭、盖饭、炒菜。”回忆那时的岁月,陈腊平说,“真累!每天只能睡三个小时,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把手锻炼灵活。”
辛苦十年白手起家 投资受挫不言放弃
2004年,凭借那股子勤奋,陈腊平赚得第一桶金,“那时我已存了20万元,这个数在当时能买几套房。”手上有了钱,陈腊平开始寻找更多的渠道赚钱,“我那颗不安分的心开始躁动起来。”陈腊平说,后来听说有朋友从事房地产的生意差投资,他毫不犹豫将全部身家投了进去,结果20万元赔得一分不剩。
“钱没了,可是力气还有,我和老婆继续干早点店,再一次白手起家。”陈腊平告诉记者,虽然投资失败,可是他仍然想要创业,“我始终觉得自己能干出一番事业。”和第一次的盲目投资相比,陈腊平这一次对选择项目更为慎重,他每天都会看报纸,留意创业报道,总结经验,同时还通过卖早点和客人们成为朋友,获取信息。
老天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2013年,老主顾吴道中告诉他,黄陂罗汉寺街花石村有块闲置田出租,建议他转行试试农业产业,于是两人一起去花石村考察。可一看,陈腊平就打起了退堂鼓,“那是一片荒地,要在那里创业真是太难了。”
当吴道中向他介绍农业的发展前景后,陈腊平的想法开始发生了改变,“我之前也看到过不少报道,生态农业发展的确有前景,我当时脑袋一热,就立马拍板和花石村村委会达成协议,准备租下这500亩田。”
口头应下来了,启动资金从哪儿来?陈腊平开始做老婆的工作,“我想把多年积攒的老本拿出来,可老婆不同意。”原来经历了此前失败的投资,他妻子并不看好创业这个事。
“当时我一哭二闹三上吊全用上了,好容易才说服老婆,把家里的房子卖了100万元,这才有了启动资金。”陈腊平不好意思地说。
帮37名残障人士就业 助视障夫妻办养鸡场
决定沉下心到乡村办农业,陈腊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罗汉寺街及祁家湾街发布招工广告,而且在广告最显著的地方标明“具有基本劳动力的残障人士及家庭成员均可报名。”村里不少残障人士家庭都跑到他这里报名务工。
聋哑夫妻雷石头、王素珍从2013年起就在陈腊平的农场务工了,“我儿子儿媳都不会说话,以前我老头子在的时候,一家人靠他的低保生活,后来老头子去世了就指望儿子的低保。”雷石头的母亲柯莲仙说,儿子儿媳之前不好找工作,如今一个月能增加近两千元的生活费。
“因为我右手残疾,所以特别理解残障人士打工所遇到的困难。”陈腊平告诉记者,残障人士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会遇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我希望能凭自己的力量,给他们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至今,陈腊平已陆续招募37名残障人士务工。除了帮忙解决就业,陈腊平还希望帮他们完成生活来源从“输血”到“造血”的过程。
许云霞和林勇两口子视力残疾,此前在陈腊平的农场挖藕,“随着眼疾的严重,我挖藕时总会摔得遍体鳞伤。”林勇说,陈腊平为此送给他们夫妻100只鸡苗并全程负责养殖技术指导,“正是有了这100只鸡苗,我们的生活才开始有了阳光。”
如今,这对夫妻开起了家庭式养鸡农场,还在祁家湾菜市场租下了卖鸡的摊位,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其实身体残疾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心也残了。”陈腊平说,今年他还准备扶持10户残疾人家庭,“我免费为大家提供鸡苗,并回收养好的鸡。养殖过程中有困难就找我,我统统帮忙解决。”当问到他为何有如此的底气时,陈腊平告诉记者,他希望能够成为残障人士的靠山,有困难他会挡在前面,“残障人士的心很柔软,只要有了靠山,他们活着才会更有底气。”(楚天都市报记者 张吉晴 通讯员 刘梦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