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掀起田间革命:富民增收奔小康 美丽乡村韵味浓

A-   A+
发表时间:2020-09-15 12:02    来源:湖北文明网

黄潭镇“垄上公园”

湖北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线

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湖北庄品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全国文明村小板镇江台村

  沃野千里绿意正浓,秀美乡村鱼虾欢腾,人居环境干净整洁,村里村外笑语欢声……走进天门广袤乡村,乡村振兴的热潮正沸腾。近年来,天门市积极贯彻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越来越多的乡亲生活面貌焕然一新,日子越过越红火。

  政策引领重落实 富民增收奔小康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有声”,天门市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成立了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市委副书记、相关副市长任副指挥长的全市乡村振兴指挥部;抽调部门人员组建了办公室、项目管理组、产业振兴组、组织人才组、文化振兴组一办四组,统筹推进全市乡村振兴工作。

  该市按照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出台了天门市“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等“三农”领域必须完成的8个方面30条硬任务;出台了《关于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明确了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十二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完善的政策保证。

  政策上真重视,资金上真投入。

  走进石家河镇,绿油油的稻田长势喜人。“地还是这块地,种的东西不同,效益也不同。”村民李太平说,通过合作社,他流转了10亩地,稻田间套养虾苗,传统农田长出优质米、放心虾,赚了近2万元。

  江汉平原是发展虾稻共作的“良田”。2018年开始,天门市对虾稻共作大力奖补,对20亩-200亩、200亩-500亩、500亩以上三类,分别给予每亩200元至1000元不等奖励,共计奖补资金5000多万元,力度全省最大。

  养虾本就挣钱,政府还给补贴,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2019年,天门市虾稻共作面积已达25万亩,一大批掌握技术、注重市场的虾农“富了脑袋、鼓了口袋”。

  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就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夯实振兴基础。

  高标准农田高效整合。统筹国土整治、水利、农开等项目资金,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推进15个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规模17.91万亩。黄潭和麻洋着力打造千亩“田野花园”生态整治样板、万亩“垄上公园”生态整治样板,逐步建设10万亩生态整治区域,努力建设集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板块农业、景观农业于一体的新农村景观。

  水利“补短板”工程陆续实施。该市通过实施皂市、胡市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重点解决天北地区水量不足、水质不优的问题,惠及农村人口25.63万人。同时,还安排378万元对全市26个乡镇亟需整治的82条小微水体进行疏浚清理整治,完成9个湖泊退垸还湖等。

  交通“补短板”工程不断推进。该市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线创建,各乡镇行政村通公路率100%,20户以上自然村通公路率达75%以上,村内主要道路硬化的行政村比例90%以上,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完成率达100%。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该市还将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落实情况纳入全市党政干部实绩考核内容,建立督导考评机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保障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有力。

  持之以恒调结构 特色板块渐成型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半夏是中国中药宝库中的一种重要药材。“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半夏。”汪场镇雷场村10组村民谢乜二以前种植棉花、小麦,一亩田毛收入2000元,如今一亩半夏毛收入2万多元,增加了10倍。靠着种植半夏,他家成功摘掉贫困的帽子。该镇半夏种植面积达8600多亩,2000多户农户土里刨“金”,总产值过亿元,成了该镇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

  天门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关精神,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为核心,大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如今,天门的广袤农田里不再只有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更增添了许多新宝贝。

  石北村位于石家河镇,全村大半土地为丘陵坡地。长期以来,因灌溉不便,地势稍高的农田只能种点黄豆、玉米,或者干脆荒芜。2019年,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在石北村流转土地300亩,兴建“双臂棚架梨”基地,利用丘陵岗地发展林果经济。

  旱稻刚种下时,种了一辈子田的老人根本不相信,“山上还能长出稻谷来?”几个月过去,稻谷已经结穗,连绵的坡地上,一株株果树苗错落有致、迎风挺立,旱稻簇拥在果树周围,满眼葱翠。合作社理事长吴华平介绍,旱稻只需普通水稻用水量的三分之一,田间管理比较简单,施肥少。同时,果树基地套种旱稻,还能防止杂草乱生,兼具经济和生态效益。

  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在天门,越来越多的零散种植户主动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家庭农场,向集中成片种植、规模化转变。

  龙头企业带动,让现代农业“绿里生金”。湖北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加工泡菜10多万吨,在天西片区订单种植面积4.5万亩,覆盖农户5000多户,户均收入过2万元,2017年以来已成功帮助100多户贫困户脱贫摘帽。红日子合作社在多宝镇建成高标准连栋育苗大棚2.2万平方米,自动滴灌、远程数据采集、智能电力温控等先进“工业化”技术,让农田产出更高效益。

  合作社引领,带动田野新变革。黄潭镇群星泽龙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90亩,构建钢构大棚516个。每年,合作社理事长钟儒鹏都要将收入的4%到10%,用来更新换代,确保自家品种“独领风骚”。2019年,合作社的小番茄价格比市场平均高出2元/斤,产量达200多万斤,销往荆门、荆州、武汉等地,供不应求。

  因地制宜,顺应市场,一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发展的农业新变革,正在天门大地上徐徐展开。

  目前,“天东双水双绿”“天西蔬菜药材”“天北四季瓜果”三大特色产业板块初步形成。全市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建设花生品种“小珍珠”示范基地2万亩,建设蔬菜新品种展示基地2个。虾稻共作面积扩大至25万亩;水稻绿色高产创建面积达30万亩;露地蔬菜基地发展到20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扩大到3万亩;设施瓜果面积发展到2万亩。

  能人回乡当头雁 三产融合业态新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既需要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也需要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的挖掘;既需要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也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

  廖启元是蒋场镇饶场村人,30岁外出打拼,担任广州轻工业商会会长。2017年初,天门市实施“123”人才工程,廖启元主动请缨,回饶场村任荣誉书记。去年,他投资创办了赢邦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又投资成立了邦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免费为农户提供种子,开展技术指导、收购、烘干加工等一条龙服务。

  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廖启元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半夏、黄蜀葵、菊花等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村民李祖文试种了一亩多的黄蜀葵,当年就收益一万余元。今年,他将黄蜀葵种植面积扩大到两亩多,还种植了一亩半夏,每年可增加3万余元的收入。

  以产业招商、资源招商、乡情招商为突破口,天门市大力引导能人回乡。数据显示,2019年,该市创建返乡创业园10家,带动就业5069人。

  能人回乡,带来了发展的新点子、新思路。

  今年疫情期间,拖市镇黄流村“天门媳妇”闵蓉随丈夫回乡,发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乡村之美和地方特色文化,如花鼓戏、皮影戏等曲艺文化,木工、泥瓦匠、篾匠等传统手艺。没有向政府和村里要一分钱,他们自行规划设计、自行组织实施、自行发动群众参与,进行了一系列微景观改造。后期,她还计划邀请一些专业的机构,同村里共同打造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规划。

  在岳口镇南湖新村,荣誉书记邱选明回乡创立丰水湾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3000多元。在邱选明的引导下,南湖新村发挥城郊优势,依托“三乡工程”做强产业,重点发展有机蔬菜、鳅稻虾稻共作、水产养殖和观光旅游四大产业,村集体年收入达50多万元。

  方辉2015年创办湖北领尚生态农业公司,着力打造“梦享农场”营销新模式,以现代农场共建共享构建吸引市民下乡的梦享家园,已与30余家省内外企业签了订单协议,形成了企业独特的营销品牌。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互联网+”让越来越多的天门红薯、荸荠等“水八仙”、花椰菜、黄花菜、干豆角、干萝卜皮通过网络走四方,让远方游子、外地客人回味悠长。

  在一大批“头雁”的带动下,天门正大力推进“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全市休闲观光采摘农业发展到近百家,岳口朱湾、麻洋天海龙、杨林方舟三个休闲农业点上榜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名单。天门蒸菜美食文化节、黄潭七屋岭菊花节、张港油菜花节、皂市桃花节等乡村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好戏连台。

  基层党建旗帜红 美丽乡村韵味浓

  美了!靓了!

  走进皂市镇上付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宽敞的办事大厅,让人恍若置身现代化的城市社区。服务大厅、老年活动中心、医务室、党员群众会议室、矛盾室、调解室、文化室、体育室、退役军人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一应俱全,村民们即使不办事,也喜欢时常来这里转转。

  通过抓基层党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老百姓获得感大大增强。

  重规划,务实管用接地气——

  天门市印发《2020 年度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试行)》,明确结合市镇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体现城乡差异,保持乡村自然特色和田园风光,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编制务实管用、接地气可落实的全市村庄总体布局规划、重点村庄建设规划和其他村庄建设指引规划等三类村庄规划。

  黄潭镇根据自身地理优势,区分村庄类别、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编制了以窑台、水府庙、七屋岭为中心,以荷沙线为轴线的村庄建设规划,打造天门城郊“十里画廊”。九真镇聘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技术团队,组织编制了子文村及倪家大湾概念性整治设计规划,提出了“生态、美观、适用”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突出以“低介入、低成本、点缀式”的手段实现村庄环境整体水平的提升。

  补短板,基层阵地建设强起来——

  天门市委、市政府连续五年将提档升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纳入市政府十件实事,先后提档升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200多个。一个个宽敞、实用、方便的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彻底改变了村级活动场所狭小、简陋等现象。

  强队伍,让基层党建“硬起来”——

  以软弱涣散村整治为切入点,建立市级领导干部联系软弱涣散村工作制度,组建工作专班,对53个矛盾突出、问题严重的软弱涣散村开展专项整治。如今,一大批“问题村”打了翻身仗。通过大力推进农村扫黑除恶、普法调解、基层治理、平安乡村创建等工作,着力构筑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协同发力的村级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大力创建平安乡村。

  壮实力,让村集体经济富起来——

  上付村大力推广“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逐步形成党支部引领、企业与合作社推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格局。目前,该村高新技术产业园、万亩现代农业园、新坤百亩精品果园等发展态势良好,还准备利用城镇郊区的便利地理条件,打造独体生态康居、康养公寓。

  胡市社区改造利用废旧厂房,引来生产方式灵活、工作时间自由的手工加工项目,打造“党支部+企业+群体”的党建融联体,创办经济实体——太隆橡胶制品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生产真空压缩袋上的气嘴盖,目前已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5人、低保户1人,贫困残疾人3人。

  党建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勾画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图景。

  走进黄潭镇七屋岭村,一马平川的沃野平原上,田成块,路交织,蔬菜大棚整齐划一,特色民居美轮美奂。受疫情影响,该村原计划于3月初举行的油菜花节被迫取消,估计损失约100万元。对此,村委会一班人不等不靠,立刻做出反应,调整产业结构,投资400多万元引进杭白菊项目,委托蒋场镇一家公司育苗20万株,待油菜收获之后,由村干部带头有序种植。400亩杭白菊种植成功后,后期将带动村民共同种植,实现互利双赢。目前,该村还在建设一条约40公里苗木景观带,既能美化乡村,也能增加村集体收入。

  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一曲乡村振兴的时代之歌,正在广阔田野间激昂响起。

责任编辑:李欢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