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倒流16年,在2004年第11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舞台上,由4个灵秀女生组成的湖北“西兰卡普”组合身着土家风情红裙,头戴璀璨夺目银饰,一颦一笑都吸引着全国观众的目光。
这4个女生身上承载着湖北音乐界的殷切希望,站在舞台上的“四美之一”万莉,心里有些紧张,因为青歌赛的舞台对于她这个大三学生而言,实在太大了;同时她又很兴奋,一路走到决赛,距离领奖台仅剩一步之遥。
时间再回到2020年7月16日,在位于武昌的一间琴房里,已是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的万莉云淡风轻地向楚天都市报记者回忆着往事,聊至兴起时直奔钢琴,指尖翻飞,高歌一曲。
弹指一挥16年,如今的万莉已经成长为荆楚音乐界的80后代表人物,在她的从业履历上,留下了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湖北省首届“最美文艺志愿者”、第4届全国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赛民族唱法教师组金奖、湖北音乐“金编钟奖”金奖等数不清的荣誉。音乐,是万莉致力奋斗一生的事业,而作为一名青年民族女高音歌唱家,万莉说,她的艺术使命就是歌唱人民、歌唱生活。
有准备的人才能美梦成真
楚天都市报(楚):很多人穷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可你好像从小就知道未来要做艺术家。
万莉(万):我的母亲曾经是一名湖南花鼓戏演员,我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从小耳濡目染,就特别喜欢音乐。我7岁的时候参加岳阳市的一个歌咏比赛,带队的张老师选了我当领唱,我很清楚地记得那时候唱的是《歌唱二小放牛郎》,有一句是“我们那13岁的二小,可怜他……”,张老师说希望我用哭腔的感觉来清唱,他其实不觉得我能理解这句话,但没想到,我真的把他唱哭了。比赛结束后,张老师就说想到我们家和我妈聊聊,建议她把我好好培养一下。
楚:什么时候开始频繁地听到别人夸你有天赋?
万:很多比赛中都有。一般评委夸奖别的小孩,都会说他们“嗓子好”,但评价我的时候都是说“这个女孩很会唱歌”。我在童年的时候,几乎把所有小朋友能得到的唱歌比赛的奖都得了,在我们当地还算是有那么一点点名气。
楚:从湖南红到全国,得益于你2004年在青歌赛上一战成名。
万:青歌赛得奖其实非常意外,那时候我还只是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也是组合里年纪最小的。你可能还记得,2004年的时候,青歌赛家喻户晓,尤其是加入答题环节后,关注度特别高,很多观众听完选手唱歌,还想看看他们怎么回答乐理知识,对天文地理文学等各方面常识的了解。那个舞台对我来说真的太大了,能站上去就已经很满足了,拿不拿奖真的无所谓。
楚:比到什么阶段时,觉得好像有戏了?
万:外围赛的时候,接近50个代表队只能留下25个,名单贴出来的时候我挤进去看,发现我们居然是第4名!当时我和领队贺沛轩老师都愣住了,不敢相信,贺老师立刻给我们的声乐指导王丹萍老师打电话,让她赶紧从武汉赶到北京。那时候条件很艰苦,王丹萍老师来了就说,你们演员要休息好,必须睡床,我打地铺。我们当时都特别感动。
楚:青歌赛的这个奖,帮你打开了人生的又一扇门。
万:真的是,得益于这个比赛我保送了研究生,留了校当老师,让那么多人认识我、喜欢我,爱听我的歌。我还记得,2002年的时候,我有天和妈妈聊天,我说青歌赛的舞台太漂亮了,如果我能站上去一次就满足了,结果2年后我就拿了奖。还有一次,我在家里看春晚优秀节目展播,我又说:妈妈,如果我能上一次春晚舞台就好了。没想到,我们拿到青歌赛的奖后就上了央视春晚。这一路以来我就是各种美梦成真,但我知道,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喜欢漂亮舞台 也喜欢田间地头放歌
楚:大家一提到学艺术的,很容易就联想到锦衣华服、光鲜亮丽。
万:其实学艺术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我从本科到现在,每天都必须按时练声,这种练习并不是为了让你达到一个什么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是让你在每日练声中获得一些新的感受。我现在是老师,我都跟学生说:你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一周不练老师知道,一个月不练谁都知道了。所以曲不离口这句话,真没错。
楚:你成名很早,在从艺道路上算是特别幸运的人了。
万:我非常幸运,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我有很多好老师,不管是专业上还是实践上,总有人能把我带到一个新领域,收获一些新的快乐。比如,让我在刹那之间领悟到很多的人,是著名作曲家王原平老师。他可能都不记得这件事了,我还在读本科的时候第一次独唱了王老师的作品,我当时在录音室里一边唱一边想象着自己的声音、呼吸、发声位置,这都是声乐老师赋予你的东西。但是王老师在外头听了很久,进来跟我说了一句话:万莉,我希望你能忘掉方法,唱出这首歌曲需要表达的东西。我当时听了一下子愣住了,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也成为我后来对学生的要求。我们唱歌很多时候是在追求声音,但听歌的人接收的,不仅仅是声音,更多的是情感。
楚:你难忘师恩,后来也做了老师,这其中是不是也有传承的意味。
万:对,我一直说的一句话是:我要做像我的老师那样的老师。比如我的恩师蒋桂英,我现在取得的成绩真的离不开她对我的帮助,她不仅在专业上指导我,给我提供了很多表演的机会,还在为人处世上给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现在我的学生在舞台上都很自信,因为我是从赛场上走出来的歌手,有很多舞台经验,我将这些都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了学生。我记得有一年看全国社区网络春晚节目,有一个表演唱节目中有3个是我的学生,而且他们后来还上了《新闻联播》,我特别开心,我还没上过《新闻联播》呢,我的学生都上了,真的太高兴了。
楚:在您的履历表中,有一个“湖北省首届最美文艺志愿者”的荣誉,听说您特别在意这个奖。为什么?
万:我从小就觉得我要当歌唱家,站在最漂亮的舞台上,在绚烂的灯光下绽放自己的光彩。后来我留校当了老师,有机会跟随演出队伍去一些偏远的地方演出,让我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唱歌是为了什么?
我们唱歌,就是要歌唱人民歌唱生活,为人民而唱。当我去到恩施的偏远乡村,在老百姓家门口为他们歌唱当地民歌,你看着老百姓脸上的笑容,那种幸福感无法言说。当然,我依然喜欢穿着漂亮的衣服,在舞台上自信地表演,让大家看到我的美丽,但是我同样愿意去到田间地头,甚至和老百姓手拉着手一起歌唱,那个时刻,你看着他们,他们看着你,大家眼睛里的那种热情,藏不住的。所以我特别重视“最美文艺志愿者”这个奖,也期待能随时再加入到演出队伍,为更多的人歌唱。
想乘风破浪 先学会坚持
楚:疫情期间,您演唱了好几首抗疫歌曲。你觉得在当时那种环境下,音乐可以给予人何种力量?
万:疫情期间我唱了十几首歌,有歌唱白衣天使的,有赞美志愿者的,也有歌唱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的。每一首描写的对象可能不一样,但都给我带来了难言的感动。其中有一首歌《我的江城》,我拿到谱子的时候觉得歌词写得特别朴实,就是站在一个普通武汉人的角度,看到喧闹的武汉突然变得安静,路上一个人都没有……
我非常能理解这种感受,这首歌也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来武汉,第一次去江汉路,第一次登黄鹤楼,第一次坐轮渡,第一次吃热干面等等,无数个第一次。所以我唱的时候几度想哭,旋律也写得非常动人,后来这首歌还在方舱医院里循环播放过,我听说有一个病人边听边哭,但哭的不是自己,而是觉得家乡生病了,作为家乡人民就很难受,但是哭完之后她又觉得,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能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楚:前段时间您在网上发了个视频,用民歌的方式演唱网络神曲《惊雷》。您是刻意把年轻人喜欢的流行元素,和民族音乐进行融合吗?
万:对,在我的学生眼里,我是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老师,我去年开了一场师生音乐会,观众特别特别多,为什么?因为我的曲目特别有吸引力。我们那场音乐会,上半场还是唱规范的学院派的艺术歌曲,古曲、歌剧等等,但到了下半场,我们就开始玩了,把一些非常经典的流行歌曲当做艺术歌曲来演绎。
比如,我唱了王菲的《我愿意》,但是是用了民族美声的方式来表达,那观众就会觉得很新鲜,原来这首歌还可以有这种感觉,仿佛我们赋予了这首歌一种神秘的力量。包括《一帘幽梦》《等你爱我》《让梦冬眠》《爱的箴言》,我和学生们都想办法进行了全新演绎,现场效果太棒了,观众也会觉得这种音乐会太好玩了。
楚:听上去您也是一位乘风破浪的姐姐。
万:我算是吧(笑),我出生在能吃辣椒的地方,所以骨子里有那种敢拼、敢闯的劲头,而且认准了一件事,我就必须去做。我觉得想做乘风破浪的姐姐,首先要有自己非常热爱的领域,但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坚持下去。我觉得很多人都被“坚持”两个字打败,半途而废。音乐这条路其实很难,难就难在坚持上,但好在我这人还比较生猛,是个打不死的“小强”,特别能坚持做一件事。(楚天都市报记者 戎钰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萧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