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在位于崇仁路的武汉收藏品市场,肖琴学将十余件收藏品一一摆放在活动室的桌面上,巴掌大的《支部生活》小册子、上世纪30年代的版画作品、湖北省农民协会张贴的告示……纸面凹凸不平、有的发黄发黑,观者能依稀识别出上世纪的风云变幻。
肖琴学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武汉,改革开放后“下海”经商,财富大都投入到收藏品市场。几十年下来,百平方米的仓库里,都是他的藏品,“房子、车子什么时候都能买,好的藏品,拿着钱也是买不到的。”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都有限,初入“收藏圈”,肖琴学就被前辈建议,确定方向,把收藏“玩精”。多方衡量,肖琴学给自己定的范围依旧抽象——我是“老武汉”,收藏范围,就和武汉相关吧。
“老武汉”进入红色收藏领域,实是出于偶然。上世纪80年代,不少文献流入收藏品市场。肖琴学曾在媒体行业工作,熟悉印刷工序,加上勤于学习,很自然地就能分辨文献的真假,而在浩如烟海的材料中,肖琴学也得以相互对比、印证,零星地还原历史。
铁血十八星旗是武昌首义的标志,旗帜插在哪里,革命军就打到了哪里。义旗一举,各省云起响应,一场全国规模的反清革命运动迅速兴起,导致清王朝的终结。
那第一面铁血十八星旗,到底挂在了武昌何处呢?这一细节有多种说法,有说挂于黄鹤楼上的,也有说插在蛇山上。肖琴学阅读文献后,则发现,第一面铁血十八星旗插在了咨议局(今阅马场红楼)门前的旗杆上。证据是武昌首义亲历者的手稿——《李赐生传略》。
湖北文史馆的历任馆员很多是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们伏案写作,将自己的经历编写成册。上世纪90年代,肖琴学花了几万元购得百份文史馆馆员手稿,少则三五张,多则十几张。购得材料后,肖琴学慢慢阅读,发现了首义旗帜的历史细节。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这一年,他的这一研究结论被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
由于收藏的文献资料内容丰富、历史意义深厚,肖琴学的收藏常常被租借到博物馆展览,一租就是好几年。档案局的工作人员遇到不确定的细节,还会找他借阅文献查证。2009年,肖琴学带着他的收藏,参与到央视纪录片《1949城市的记忆与重生》的录制中,“阅读文献时,历史的厚重感就扑面而来,我也被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肖琴学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